——云门山回民初中合作学习掠影
本报记者 张平
早就听说云门山回民初中的英语学科小组学习搞得红红火火,记者慕名前往一探究竟,果然不虚此行。
映衬在初夏云门山下的回民学校,红墙干净,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少了城市学校的吵闹喧嚣,多了农村学校的安静祥和,一派书香氛围。
改变,源于学生课堂可怕的沉默
令记者大为诧异的是,合作学习搞得最好的是初三年级的一个班级,而具体组织这一改变的是一位足可与我妈妈同龄的老师,一位年近五十的女教师——杨万芳老师。
谈到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杨老师侃侃而谈,不乏幽默与睿智:一进入初三,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成了“没嘴的葫芦”,面对学习内容,有的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有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课堂上迎接老师的是学生可怕的沉默。
经过认真论证,杨老师和同事们决定从改变课堂入手,引入当代教育影响最大的合作学习理念,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为学生建立一个既合作又竞争的平台。
苹果,放在孩子能够得着的地方
分析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愿参与的原因,李志强校长认为,首先是学习内容设置有问题——学习内容太简单了,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没有参与价值;学习内容太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跟不上,也无法参与。
云门山回民初中的改革者们就从调整授课内容做起,课堂教学内容尽量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不同学生的需要都得到了兼顾。
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吃好,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饱,合作学习来自知识的障碍就排除了。
小组,既合作又竞争
接下来他们开始组建学习团队,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分为优、中、待优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两人学生,每六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基础差不多的学生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优生之间、中间生之间、待优生之间在课堂表现上是竞争,在学习困难面前是合作学习。
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合作,形成一种学习上优生帮中间生,中间生帮待优生的格局。
探索者们还做了大量工作,专门培训了小组长,对学生小组学习技巧的指导,教会学生怎样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如何利用他人提供的信息、怎样陈述自己的见解,如何接受他人的观点达成共识等等。
万事俱备,云门山回民初中的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改革就这样起帆远航了。
学生:我要当状元!
走进云门山回民学校的课堂,不禁为这里的学习氛围震撼: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争先恐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常常是一个学生刚回答完,另一个学生早站起来等着补充答案了。有时一个问题同时站起来好几个学生来抢答。
课堂活跃起来了。
谈到课堂的改变,副校长李民喜形于色:现在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在好好表现自己,学生的情绪很嗨啊!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该校老师借鉴游戏通关升级模式也建立了小组学习成员升级制度,将学生课堂表现量化打分,比如课堂抢答一次得二分,爬一次黑板得三分,再把这些分数汇总积累,按照成绩对应自动获得贡生、秀才、解元、博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等十大称号。
“三班我最勤奋”是学生吴思思所在的小组自己起的名字,他们还有自己响亮的口号“我最勤奋,永远第一”,作为全班级课堂上最活跃的学生,谈到这种学习方式,思思信心满满: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我要成为我们班级的学习状元!
甘苦,几人欢喜几人忧
谈到课堂的改变,杨老师难掩心头的喜悦:与过去相比,从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现在课堂的改变,现在学生课桌上的英语字典多了,学生问问题的多了,课堂上抢答的多了,教室里也有了久违的争论声。
改变,哪怕是小小的改变,都要面临一定的压力。据杨老师介绍,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天壤之别,与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相比较,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近乎软硬不吃,浑浑噩噩的度过一节课,令人心酸不已。
话语中透出老师们的无奈。
采访结束后的好几天里,孩子们课堂上高举起小手抢答的画面时常萦绕在眼前,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在想:那是对知识的渴望,还是课堂改变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