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直部门驻青州市“第一书记”工作纪实之一
本报记者 张平 通讯员 范振波 李琛琛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鲜艳的党旗,王坟镇胡宅村村民张传永庄严宣誓,在70岁之际他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市年龄最大的新党员。三十年前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党组织,曾一度放弃了入党的想法,是潍坊市直部门驻青州市“第一书记”及党员们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重新燃起了入党的激情。
这是“第一书记”进驻青州贫困山村以来,开展“抓党建,带队伍,抓班子,促扶贫”的一个缩影。一年来,16个帮扶村共培养后备干部1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发展党员9名。
2015年春,潍坊市委选派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等16个市直部门的精兵强将分别到青州市王坟镇、庙子镇、邵庄镇的12个省级贫困村、4个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打响了帮扶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贫困山村的村情基本相似:村级班子软弱,甚至瘫痪;村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思想比较保守,不同程度上存在庸、懒、散、弱现象;地处偏僻,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群众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提及贫困村的现状,潍坊市直部门驻青州市第三批包村联户和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组大组长,青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安全一语破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驻村“第一书记”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积极践行“第一书记”的责任和使命。
强化支部班子建设,让村级组织“龙头”昂起来。围绕“治瘫聚心、输血扶志、造血壮骨、持续发展”的方针,通过手把手教、走出去学、请进来辅导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工作能力。各“第一书记”多次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到高密松兴屯社区、翻身庄村、昌乐县庵上湖村等地,学习党员积分制管理、产业扶贫发展思路等,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了班子成员、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每周分组召开一次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每季度一小评,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交流会,总结经验,集思广益解决突出问题,齐心协力,抱团发展。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工作力度大、真抓实干的进行大力表彰,对被动应付、工作不作为的进行约谈、整改,严格的考核机制把脱贫致富工作落到了实处。今年“七一”,有9个村党支部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强化党员队伍建设,让村级组织力量聚起来。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农村、农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党员“亮身份、比奉献、量化积分”活动,进驻村把所有党员名单张榜上墙,按基础分、贡献分等分门别类,每圆满完成一项工作适当加分,工作进度慢、未完成的酌情减分,量化管理充分激发了全体党员的工作热情。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以身示范等,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修路、通水等建设项目中的表率作用。庙子镇梨园店村在整治河道中,有80多户的树木、养殖棚需要清除,部分村民存有抵触情绪,不愿杀树、拆迁,甚至无理取闹,直接影响工程进度。村党支部成员逐户包靠做工作,86岁的老党员王明田、73岁的老党员高为忠等11户党员自觉带头,率先清障,其他村民看到党员无条件服从也都陆续拆迁。
强化阵地建设,让村级组织形象亮起来。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庙子镇梨园店村党员没有活动场所,村“两委”办公室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15年,潍坊市委政法委驻村“第一书记”孙磊多方协调资金,投入40余万元建成了46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其他帮扶村也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新建村级办公场所5个,扩建及修缮办公场所9个,解决了村级组织“有处议事”的问题;新建、扩建村民文化活动场所13个,提升了村级组织建设水平,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强化制度建设,让村级组织硬起来。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处理村务,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民主治村和脱贫致富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第一书记”虽然吃住在村里,但都是自己买粮买菜,自己动手做饭,热心的村民送些土特产品,也是照价付款。“他们就是当年的老八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不给老百姓添麻烦。”80多岁的宋大爷笑着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公开公正……”对“第一书记”不仅仅是要求,更是他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