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子镇河东坡村村支书孙光明祖孙三代为民谋幸福
本报记者郭庆滨
近日,记者在青州市西部山区的庙子镇河东坡村,见到了已在这个偏远山村子做了6年村支书的孙光明,听他讲述他的爷爷孙洪祯、父亲孙业俊在庙子镇河东坡村当村支书的故事,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祖孙三代一心为群众办实事、谋幸福的朴素村官情。河东坡村的村民们说:“老孙家出了三名村支书,个个都是好样的!”
一个“红色家庭”出了三任村书记
现任河东坡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光明,是“红色家庭”的第三代接班人。他的祖父孙洪祯、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1975年,孙洪祯因健康原因不再任村支书,他的儿子,也就是孙光明的父亲孙业俊当兵退伍后,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又是35年,直到2011年5月17日,年仅29岁孙光明,当选村支书。
爷爷孙洪祯:建水渠、修梯田,让大家吃饱了肚子
孙光明出生于河东坡村,他的爷爷孙洪祯是河东坡村的老支书。“爷爷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从小就是听着乡亲们念叨他的好长大的。”孙光明说,爷爷已去世多年了,村里的乡亲们提起他仍赞不绝口。
孙洪祯是1948年建国前入的党,1950年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一片混乱,孙洪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走马上任,成了河东坡村的第一任村支书。
上任后,孙洪祯靠公正、和善、亲近乡亲、以身作则在村里树立起威望,消除了村里的乱象后,为了改变山区村民靠天吃饭的习惯,他便开始带领群众修水渠、建水库、挖水窖。那时候吃住都在山上。水渠建成后,他又带领乡亲们栽种果树,提倡家庭养猪。孙光明的父亲孙业俊回忆道,三年困难时期,他筹备粮草有方,全村没有饿死一个人,也没有人外出逃荒,村里“粮、棉、林、猪”四业连续几年发展良好。
79岁的村民孙洪刚说:“至今大家还经常念叨孙洪祯老支书,念叨他实心实意给群众办实事,让大家吃饱了肚子。”
父亲孙业俊:带领大家奔上致富路
多年的操劳,让孙洪祯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孙洪祯考虑到健康原因,便主动退下岗位。当时,当兵3年的孙业俊光荣退伍,在部队孙业俊多次立功受奖。1975年10月,由于他见识广,踏实工作,在村民们的一致推举下,孙业俊接替父亲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70年代,村里大多是土巴房子盖茅棚。为摆脱贫困,孙业俊带领村民艰苦创业,提出了“高山栽树、低山栽果、地面种粮、家庭养猪”的开发思路。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群众全部解决温饱,大部分脱贫致富。200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50元。
光靠靠山吃山不行,为了带动更多人外出就业,孙业俊利用就近临淄工业发展较快的便利条件,积极组织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企业外出打工,带动了村民致富。
多年来,孙业俊努力去实现孙洪祯的嘱托: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而他也被村民记在心中。村民众口一词,多亏了村里的带头人--孙业俊。
孙光明:像爷爷、父亲一样,为村民谋幸福
2008年,23岁的孙光明大学毕业后,带着一腔热忱回到家乡工作。
2011年12月,河东坡村换届选举。“我一直很想像爷爷、父亲一样,为群众办些实事。”孙光明说,他当时想都没想就报名,参与选举。没料到,他高票当选村支书。
“在带领百姓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位村民掉队”,这是庙子镇河东坡村村支部书记孙光明对全体村民的承诺。
担任支部书记后,孙光明首先组织村两委和全村党员干部开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为的就是把河东坡村进行了重新定位。如何把这个相对落后,交通也不便利的小村庄变成先进村,孙光明有了自己的打算,他要为河东坡村的人民群众做点实事。
孙光明上任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带领群众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村民居住环境。他先后带头捐资,动员周边企业及在外工作的村能人捐资修路,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部硬化,贯通全村的一条条水泥路的修缮完工,昔日那些晴通雨阻的泥巴路成为了历史,一条条泽被后世的康庄大道展现在村民面前,彻底的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为改善整治村容村貌,孙光明还带领党员干部集中整治村里的卫生状况,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建成了高标准生态垃圾池,安置十多个垃圾桶,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使河东坡村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让村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惬意。
基础设施建好了,接着就是村庄的亮化、美化,在孙光明的倡导下,全村党员群众自发的在村主要道路两侧统一栽植了冬青等绿化苗木,并在村内主街道两侧,安装了路灯,村级组织基础性设施上了新台阶。原来道路坑坑洼洼,柴火、麦秸乱堆的老河东坡不见了,一个村容整洁,绿树成荫,和谐优美的新河东坡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孙书记给村里安了摄像头,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河东坡村村民孙杰说,孙光明任村支书后,每年春节都组织村文艺表演,在村里评比好媳妇好婆婆和身边好人,让大家有了自己的文化生活。
如今,孙光明还会时常向父亲取经,学习基层管理经验,他说,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党员的后代,他会沿着爷爷、父亲的足迹,融入群众中,为大家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