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作家浩然逝世九周年
□陈道兴
今年二月二十日是著名作家浩然逝世九周年纪念日。长期以来,凡读过浩然的作品、了解其人其文的读者,无不追思、缅怀这位以“写农民、为农民写、终生为农民代言”为己任的著名作家。浩然生前曾在潍坊建立过他的生活基地,与潍坊人民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他曾说:“潍坊人好地方好!”对昌乐,“感情深,情未了!”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五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浩然的话,犹言在耳,往事并不如烟。
浩然是1958年三月来昌乐安家落户,并担任昌乐城关公社东村首任党支部书记的。他上任伊始,便雷厉风行地领导村里的春种、夏管和秋收工作。当时昌潍地区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崖水库工地上,活跃着一个陌生人的身影,他与众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在休息时间,就在小推车的鼻梁上,倒扣起来的土篓上写小说,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就是来自北京的青年作家浩然。浩然在昌乐期间,生产队的瓜棚、场院屋子和农家土炕,都是他理想的写作场所,只有到了这些地方,他才会文思泉涌。他的足迹不光遍及昌乐城乡,还到过安丘、诸城、益都、潍坊等地,做社会调查,考察风土民情,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素材。后来他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原型,都是来自昌潍农村。他的短篇小说《送菜籽》,就是在昌乐县东水码头村写成的。他的质朴、热情、亲切、谦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赞他是“一个好人”。他在昌乐共住了八个月,在离开这里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五次携妻带女回昌乐省亲。他在昌乐期间言传身教,带起了一批昌乐作家。别人请他给改书稿、写序言、办讲座、育新人,他都当仁不让,竭尽全力去做,对昌潍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本人也完成了《太阳当空照》等20篇短篇小说及《艳阳天》、《乐土》等多部长篇小说的构思与写作。勤劳好客的昌乐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以“写农民,为农民写,终生为农民代言”为己任的人民作家,成立了“浩然研究会”,还在县城为他修建了美其名曰“泥土书屋”的书斋,一时被传为文坛佳话,也成了昌乐县城的一道亮丽人文风景。青州古邑,是九州之一,历代不乏名家。这里山河秀美,人杰地灵,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历代文化积淀丰厚,是浩然向往已久的风水宝地,他在领导和友人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参观揽胜,并登临云门山山巅,三山联翠的壮美景色,使这位作家振奋不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应青州之邀,写了一帧书法墨宝,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笔作了“留白”处理,表现了这位人民作家谦逊和处事低调的品格。
十年“文革”,十年浩劫,劫,抢劫的劫,劫难的劫。十年浩劫期间,中国文坛是个重灾区,广大作家、艺术家被一鞭赶,有的进了“牛棚”,有的去了“五七干校”,文坛上只剩下浩然,还有那个曾被称为“小人物”的李希凡。姚雪垠虽然是受到保护,也只能心有余悸地在赶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诚惶诚恐,朝不保夕。“八亿人口,八个样板戏”,就是当时中国文艺状况的概括和生动写照。浩然在“文革”中有这样一段特殊经历,所以后来他一度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刘绍棠与浩然是同时代的作家,在“文革”中又在劫难逃,“文革”结束后,他在具体分析那段生活经历时说,当时浩然不想升官,又不向上司打小报告,浩然是个好人。
十年“文革”结束,浩然到河北省三河市定居,旨在为农村实施“文学绿化过程”,培养来自农民和为农民而创作的文学新人,创办了面向农村作者和读者的《苍生文学》杂志,编了“泥土文学丛书”,使当地的一大批农民作者迅速成长起来。鉴于此,河北省廊坊市曾授予他“繁荣廊坊文学特别奖”。他虽是著名作家,却不追求楼房别墅,也不在高级宾馆下榻,而是在一个农家小院安下身来,院内养鸡养鸭,院外种菜养花,就连院内的一棵石榴树也是从昌乐县移植而来,他还给这个小院一个美的命名:“泥土巢”。亲笔书写,精心制作,郑重悬挂,以此厉行明节,备受当地群众称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书斋辟书房成为时尚,不仅文人学者有此雅兴,就连一般人也有这种追求,并刻意寻求一个高雅、别致、内涵丰富、隽永的斋号名称,以此来陶冶情操,体现斋主的修养、志趣或人生追求。浩然在昌乐和三河市书斋的名称和编选的文学丛书,前面都冠以“泥土”二字,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这位以“农民的儿子”而自豪、自慰的人民作家的心迹,真是泥人不改土姓。
浩然是名满全国、著作等身的作家,却不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他的晚年,生活拮据,一是他多病染身,治病需要钱;他还有在有生之年出版《浩然全集》的宿愿,这需要百万巨款,却筹措无着,出书的计划搁浅了。这时有的出版商要以巨款买断浩然书稿的版权,被他严词拒绝了。还有厂家想利用名人效应,以不菲的报酬请浩然出面作虚假广告,甚至连广告语都给他拟定好了。如果浩然去做这个广告,真可谓易如反掌,可他从不干昧良心的事,他无比坚定地说:“我不能欺骗自己,更不愿去欺骗消费者!不义之财多少都不能取!”表现了一个人民作家正直磊落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