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州市庙子镇优秀护林员刘志新
本报记者郭庆滨 通讯员魏奉祯 李文厚
今年72岁的刘志新,是青州市庙子镇井峪村一名普通的护林员。他24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守护着一片山林,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市林业局和庙子镇政府评为优秀护林员。
1993年,当时务农在家的刘志新看到本村的山上每到冬季都会发生火警,每次都会烧毁部分松树林,山上的松树大部分都有七八十年的树龄,烧毁实在可惜。刘志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开始志愿担任护林员。当时没有任何报酬,但他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用一颗爱心守护着一片山林,并且自己掏腰包拿出钱买来涂料,在村内、进山入口刷写防火标语。2003年,上级开始招聘护林员,由于刘志新之前一直义务担任护林员,于是村“两委”和镇政府决定给他“正名”,正式招聘为护林员。这时的刘志新虽被聘为镇护林员,但当时护林员工资每年只有几百元,虽然收入微薄,但终于有了工资,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为更好的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他干脆将家搬到了山顶上,与青松为伴,把山林当家,他管护的3400亩山林实现了24年无火灾。每当说起他是如何实现这一佳绩的时候,他总是憨厚的一笑,回答非常简单:“说”在嘴上、“看”在眼上、“跑”在腿上、“落”在实上。
“说”在嘴上。井峪村有林地3400余亩,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山头,全村虽然只有百十户人家,四百来口人,但居住分散,耕种的土地沟沟岔岔都有,可以说是漫山遍野,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护林员,首先要让大家知道自己是护林员。虽然村“两委”和镇政府确定了自己的岗位,但要真正做好护林防火和封山禁牧工作还是非常困难,于是他自己买来纸张写好宣传标语,又把上级发放的宣传材料分类整理,装在包里,背在身上,白天他在瞭望点值班,傍晚他就会走村串户,挨家挨户的宣传护林防火知识,遇到难缠户、钉子户,他越是细心,苦口婆心的讲道理,直至让他们能欣然接受才作罢。由于他居住在山顶上,离村子有十几里路,当他回到家时已是晚上9点多。有一次刘志新在巡查时,发现本村刘某之妻在挨山根的一块地里焚烧玉米秸秆,山坡上滚落下来的树枝杂草遍地都是,他立即责令该妇女不要焚烧秸秆,以免发生意外,该妇女拒不听劝阻,他一遍又一遍地向这位妇女讲解不要焚烧秸秆的道理,并帮助她把秸秆抱在地边,才和她一起离开。每年冬春季节,都是刘志新最忙的时候,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苦口婆心的劝说每一个人要学习护林防火知识、不准带火入山、焚烧秸秆等道理,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文明用火、安全用火,争当护林防火模范。
“看”在眼上。刘志新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眼睛锻炼成了“火眼金睛”:既要看近看尽,又要看远看清。看近看尽就是要做到不管在哪个瞭望点上看,都要做到一眼把自己管辖的林地尽收眼底,做到心中有数,看远看清就是要做到不管站在哪里看,都要做到相邻的村有了火情,离自己的山林有多远,便于及时向镇政府和领导报告,防患于未然。他还要求自己的家人也要练就这样的本领,由于家住山上,两个女儿都已出嫁成家,刘志新又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种地糊口等等的活都需要他干,妻子就会自觉地承担起巡山的重任,每逢节假日,还会让孩子们担当这一责任和自己一起巡山。他说护林防火是大家的事,必须发挥众人的作用。
“跑”在腿上。刘志新时常告诫自己,护林防火的重点在于巡查是否到位,重点是否明确,关键要做到腿勤,绝不放过一个山头,一条小沟,一个可疑的人,一处细小的隐患点。近几年,井峪村、牛角岭开发自驾游,山上还有两座庙宇,进山游客逐年增加。记得有一次外地游客进山游玩,刘志新得知有一个游客随身携带火种且抽着烟上了山的信息后,立刻询问了游客的去向、时间及着装打扮情况,迅速展开了追踪,在三四个山头五六条沟之间,“跑”了好几个来回,才找到。此时,其中一位游客正斜躺在一块巨石上安详地抽着一根香烟,他耐心讲解护林防火的重要性,直到这位游客主动掏出打火机交了上去。刘志新说:不管是本村的烟民,还是外来的可疑人员,不管初次还是老手,都必须反复劝说,加强教育,直至劝离,才能放心,而这一切不知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只有不厌其烦的“跑”才能做到巡查到位,不留死角,才能让山林安然无恙。
“落”在实上。刘志新说:“护林防火工作没有什么诀窍,靠的就是二十几年如一日不懈的坚守,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落”在实处。”他对待护林防火和封山禁牧工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森林资源丰富,个别养殖户便在傍晚偷偷上山放牧,他发现之后及时制止,并耐心劝导,直至该养殖户把羊群处理干净。近几年荒山绿化力度不断加大,森林植被茂密,景色怡人,外来游客大量增加,每年都有游人随意毁坏林木的现象,他都坚决予以制止。刘志新就是这样用一根筋守护着一片青山,守护着乡亲们的宝贵财富。
刘志新与镇护林队员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