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街道“四结合”推动“服务型”社区建设
本报讯 (刘铠铭 张丹丹)自农村社区提升改造工作开展以来,黄楼街道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四个结合”,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挖掘社区资源优势,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推动了“服务型”社区的建设进程。
社区建设与服务群体相结合
明确服务主体
社区划分是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社区划分之初,该街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前期建设多论证、后期少走冤枉路”的原则,站在“统筹街道规划、打破地域局限、结合产业发展、满足群众生活习惯”等4个角度,找准交集,将原来的6个管区重新划分,成立了8个社区,每个社区包括10—15个自然村,人口9000—13000人左右。
在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的选址上,该街道跳出“以管区驻地为中心、以环境优越为基础、以离市区镇区近为前提”的怪圈,从“缩短群众出行时间”出发,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原则,结合社区内的道路修建状况、公交出行情况,为群众量身打造了“10分钟社区服务圈”,确保每一个社区内的每一名群众都能在10分钟之内或步行、或骑行、或公交到社区,来办理个人业务、享受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相结合
确保服务定位
在社区服务的功能和定位上,该街道按照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为前提,结合每个社区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等情况,按照“群众需求什么,就建设什么;适合发展什么,就打造什么”的原则,对各个社区进行了典型打造和服务提升。
花都社区重点打造旅游型服务社区;牡丹社区重点打造花卉创业型社区。以东坝社区为例,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9.1%,居各社区之首,且靠近城区,适合建设智慧养老型服务社区。该街道就积极对接市民政局,引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12349服务热线,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包括紧急救助、家政服务、代订代购等一系列的惠老和助老服务项目,2016年为群众提供500多次服务,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为进一步丰富东坝社区的服务功能,该街道投资500万元的东坝社区养老院项目,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政府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提升服务质量
社区公益服务,只有社会力量参与才会产生活力。
据悉,在为群众提供规划、计生、劳保、民政等上报、审批、办证等59项政府基础服务的同时,该街道还探索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建社区服务项目,积极对接上海南都公益基金会,通过反复对接、考察,在潘村社区设立了爱家公益服务中心。
该街道免费为中心提供了上下两层共180平方米的活动、办公场地、水、电、网、暖等设施。2016年,潘村爱家公益中心由2名专业督导、2名专职义工和3名实习生开展了花都义工、爷爷奶奶的一堂课、特需青少年个案辅导等活动120余次,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运行最为成熟的社会化公益性社区服务项目,不仅改变了基层社区公益服务“政府包揽不专业、不贴近群众实际需求”的状况,更为其他社区逐步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公共服务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
丰富服务内容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让年轻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区、预约社区业务、享受社区服务,该街道探索“互联网+”模式,推出线上社区服务项目,开通了社区服务专线和养老服务12349热线;设立了社区服务微信群,建立了社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就业、求职、业务办理等政策;建设了4家农村淘宝,满足群众各种消费需求。
在线下,群众文化活动广场、阅览室、棋牌室等一应配全的同时,该街道探索实施了“一厅一校十室+N”模式,根据各社区特点分别设立了特色功能室,如:花都社区设立了四点半学校、马家社区设立了禁毒警示教育基地、黄楼社区设立了爱心驿站,进一步丰富了各个社区的服务内容。
该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凤鸣介绍:“下一步,我们黄楼街道将按照建设‘四全一特’社区的要求,着力打造社区服务工作亮点,强力推进社区服务特色品牌,努力将农村社区服务从一个个‘盆景’变成一片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