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人大、政协内部行文及媒体宣传报道中,“驻某地某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住某地某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混用现象比较普遍,那么,“驻”与“住”哪一种用法是恰当的呢?
先来了解这两个字,“驻”,形声字,从马,主声。本义:马立止、车驾停住、居留其地。“住”,形声字。从人,主声。本义:止、立、居。
两字相同之处:声同且都含停留之意。如《汉书·韩延寿传》:“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晋代潘岳《射雉赋》:“清道而行,择地而住。”古时“住”通“驻”,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两字不同之处:一是“驻”从马与“住”从人之别,当缘自造字之时,马的战略地位特殊,将马的站立停止状拼成“驻”(如株木不动),以迎合拥有、经营或乘坐马(车)的主人(社会上层和统治阶级)。《正字通·马部》:“天子行在之所曰驻跸。”唐代杜甫《曲江对雨》:“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二是“住”与“驻”同义外另有:①与“数”同,如《列子·黄帝》:“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②姓。③做动词补语,如抓住、握住等。
《现代汉语词典》里,“驻”:①停留。②(部队或工作人员)住在执行职务的地方;(机关)设在某地。驻地、驻防、驻军、驻守、驻屯、驻扎、驻外使节等词组,大都与公务相关。“住”:①居住;住宿。②停住;歇下。③做动词的补语。住所、住户、住宿、住房、住院、住手等词组,基本与生活相连。
再依此来比对“驻某地某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住某地某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者强调停留在或住在执行职务的地方;而后者强调居住地或停住地。众所周知,人大代表是按行政地域逐级选举产生;政协委员是按界别协商推荐而成。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既是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或政协会议的一分子,又是所代表行政地域(单位)或界别(单位)的一员,任期内除例会外,一般在本单(岗)位工作,同时,按照人大组织法或政协章程,履行人大代表(选举地)或政协委员(界别)职责。由此观之,“驻”不光体现着上呈下达的公权力,更重要的是体现着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责任和义务,怎一个“住”字了得!所以,前者“驻某地某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用法是比较恰当的。
最后,用假设“住某地某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恰当的例子进行反证:假设甲省邀请住该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某个会议,该省选举(推荐)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80名,列席人数当然不超过80名,这是铁的道理,可问题来了,若此时乙、丙、丁省的8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因故住在甲省,若按“住该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要求,那么,理论上应列席的人数为88名,多出的8名,实际上名不正,言不顺,有违办会者的初衷;若不邀请这8名参加,文不对题,犯逻辑错误。故假设不成立。因此,“甲省邀请住该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的提法是不恰当的。
上面例子中,“甲省邀请住该省”的“住”应为“驻”;相反,此时住在甲省的8名乙、丙、丁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理论上倒可以称“住甲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理,当这8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回到各自的省份,即可还原称:“驻乙省或驻丙省或驻丁省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 张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