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重阳后九日凭云楼讌集观菊有作 二首
高秋艳影写黄花,远旌风移乍驻车。豪兴旧闻曾落帽,淡香新绽喜云遮。陶陶乐酒邀明月,霭霭堆楼倚断霞。醪绿淑来惭附骥,毫挥漫拂锦笺华。
此诗作于光绪十五年,全二首,录其一。重阳后九日:九月十九日,古人名之为“又重阳”,仍然是赏菊聚游之佳期。所谓“重阳后九日”,并非九月十八。青州旗城西南、西店村北有海岱书院,是在原乌家花园的基础上改建的。园中有楼,三楹二层,名“凭云楼”,山东巡抚张曜题匾。光绪十五年,益都知县张承燮邀青州文士相聚于海岱书院赏菊,在凭云楼设宴赋诗,这就是凭云楼讌集。张知县在任,政绩甚著,重视文教,礼贤下士,深得人心。他倡导成立了“益都菊社”诗人组织,时有聚会。在诗社者20多人,以举人孙文楷为社长。此次聚会每人发笺纸一叠,同一题目,各自归后将诗写好集中县衙,待时机再作交流。有树徕此诗备有底稿,遂收入了自己的诗集。以上是凭云楼诗的历史背景。作者在首联写聚会活动;中间两联写景抒情;末联写自己,虽然是位卑惭附,却也乘兴赋诗应和。有树徕很尊重张知县的抬爱,珍重这次雅集活动,更珍惜美好时光和景物。
三
有树徕有诗文稿《澹云轩集》(以往流传的书名),由于刻版费用缺乏,一直未梓行。年过花甲,他将手稿传与门生王健。此举出于无奈。当时镌刻印刷出书并不容易,镌工价昂,一般无能为力。辛亥年,有树徕过世。民国成立之后,益都地方石印盛行,出书价格有所降低。民国四年冬,王健约同学共同筹资,为老师有树徕出版了《澹云轩集》。其书一函四册,其中文三册,诗一册。有树徕的心血没有白费,手泽得以流传,王健为首功。该书出版之际,王健请前辈人士、有树徕的老友作序,自己写了跋文。其诗集作序者为邱琮玉,书者鲁廷基。
王健,又名为王建校,字介祺,东阳河村人(据王永春先生提供的《王氏家谱》),与有树徕是邻村。王健幼时多病,有腿疾,9岁入塾读书。光绪十一年(1885),王健20岁,其父王同升(字登瀛,光绪十年贡生)命他拜有树徕为师受业。32岁时捐资入国子监,成监生。40岁家庭困难,遂弃学经商。民国建立后,任新学堂教员。王健有一定的活动能力,社会交往亦多。有树徕的诗文集将出版,王健请邱琮玉为之写序。
邱琮玉,字锦方,青州城北裴桥村人,清末举人,收藏家,著有《青社琐记》等书。民国初年,邱琮玉出任益都县两等女子学校校长。邱琮玉之兄邱端玉(字星岩,举人)和有树徕是同学。虽然琮玉岁数比有树徕小,但因了其兄的关系,与树徕比较亲近。
鲁廷基,字丕臣,青州城区王家庄子人,光绪间贡生。民国初年,他曾任益都县乙种农业学校校长。廷基工书法,擅长劲秀的柳体,作品流传较广。民国六年《重修范公祠碑记》是他书丹。廷基替邱琮玉写了有树徕诗序,字体为行书。由于石印技术不过关,油渍湮淹,字迹有些模糊不清,所以不好辨认(印刷者是本仁里书坊)。为了好读,江玉坤先生将邱琮玉的序言全文进行了点校整理。又一善事!
《澹云轩诗集》同阅者为郇德辅、李含英。郇德辅,字峻卿,青州城东大官营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贡生,事迹不详。李含英,字华堂,其他不详。
四
四十年前,我在东坝镇文化站工作。父亲对我说过:“西阳河的有树徕有一部《澹云轩集》,他与我村李家有亲戚,李家就有这部书。可是,事隔多年,其书已经片纸无存了。”此事我一直未忘。
直至2007年,在青州博物馆看过《益都先正诗续钞》,其书收录有树徕的诗不少,我笔抄多首。前些年,在有祥玉、郇志侠主编的《天下少有》书中见到有树徕的诗若干首。此后,又借得有令衡先生民国版的乡土教材《古青胜迹录》,内载树徕先生之诗。以上三次所见,是对多年期盼的弥补。但是,其诗总量无多,且多相重。
2017年春,在潍坊工作的青州小伙孙晓斌在网上购得了《澹云轩诗集》。崔永胜先生也是青州人,由青州市博物馆调潍坊,仍从事文博工作。他与孙皆痴心于青州文献的收藏与传播,二人商定将《澹云轩诗集》影印出版。他们的计划立刻得到青州、潍坊文友们的响应,大家群力众筹,付诸实施。五一节前,大功告成。
前人邱琮玉曾有诗曰:“先民遗稿(指《房可壮十三疏》,见《百壶斋集》)苦访探,此病分明是中痰。吾邑何人同此病,可怜孙七与邱三。”孙七指孙文澜;邱三即琮玉本人。此时此事与彼何等相似,文化传承大有人在,乡情使然。既已得有树徕诗卷,其文更待于后现!
“何用杯盘劳供养,只须几首锦囊诗。”我手捧尚有余温的诗书,不禁思绪万千:人有幸与不幸,作古之人亦同。有树徕先生是晚清时期青州的一介寒儒,科考受挫、出书无望、书出后不久即散佚,都是其不幸之事。然而,他有诗书之乐,乐以忘忧;教书育人,有佳子弟;深受县尊、府尊青睐,在地方上人尽其才,皆其人生之幸也。今天,《澹云轩诗集》影印流传,可慰先生在天之灵,又为古州添加文化之葩,更是大幸!多年来孜孜以求,得读其全本之诗,我有梦圆之喜。事出偶然,能不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