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北阳河的时候,笔者发现河水两岸不少含有“龙”字的名称,如龙尾巴子地、金龙滩、金龙口、五龙口等等。其中金龙口和五龙口为古之渡津,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故而分别为之记。
金龙口记
北阳河南源,绕过石家庵村,由西而东数百武,忽有土石高岭阻拦,河水至此陡转南向而潺湲。此河道骤窄而急转弯处,乡人谓之曰“金龙口”。
高岭者,为九廻山之余脉,乃山势缓转向南之尾部。其色斑驳浑然,黄中透赭,其势石土相间,坚实牢固。故流水至此,遇坚难摧,便顺势转弯而南流。咦!知不可为而绕道,流水之适应性、灵活性可谓强者也。
高岭东侧平阔处,旧有观音殿等庙宇。而今,唯残石瓦砾,断碑横扑,绿蔓缠绕,扯之断之,方显碑身。拂去尘土败叶,方见残缺文字,碑额曰《金龙口重修玉皇庙祖母殿观音殿碑记》,重修时间为清道光年间。庙宇殿堂何时肇建,无从考稽。遗址前古道边尚有古槐两株,似在絮语,然记者不明其义矣。
于是,步临转弯南向之河道,尽情观赏其景致。河道中怪石嶙峋,皆呈灰白颜色,其石形状诡异,各具情态。或大或小,或卧或立,或奔跑如骏马,或站立似骆驼。乡人有言,此河段叫作“骆驼河”。这里原有高大驼形怪石,煞是壮观,但是“大跃进”年代被砸烂而焚烧,化为石灰,可惜也哉!破坏一处景观何其易,但要恢复之何其难矣!河水流过怪石间,时而似絮絮低语,时而若深情吟哦,时而像朗朗欢笑,时而如激越歌唱。噫!河水遇艰难而不馁,遭挫折而欢快,其百折不回之精神可嘉可效也矣。
流水穿过金龙口骆驼河段,又顺高崖而折东,再转弯而北向,朝着渤海方向奔流而去,一往直前,不舍昼夜。噫吁戏!河水曲屈而方向不变,初衷未改,其意念可谓不渝矣,其志向可谓坚定矣!
徜徉于金龙口旁,漫步于骆驼河边,环视连绵之群峰,远望潺潺之流水,思绪萦绕而缥缈,心潮激荡而奔放。于是,吟咏七律,为《记》之结。
黄崖赭岭久盘桓,阳水西来携暮烟。
目豁连山屏障起,身临翘岸钓台悬。
形如卧虎当道阻,灵似腾蛟顺势弯。
千古奔流无限意,思潮回荡万重山。
五龙口记
五龙口者,北阳河险要渡口也。郦道元《水经注》及相关典籍,多称此名。清代金石学家段松苓在《益都金石记》中收录《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记》,称之“龙津”;而沈约的《宋书·索虏传》称为杨水口。然则,细究其实,此三名者,乃北阳河上同一津渡之不同称谓也。
五龙口在哪里?500年前,明代《青州府志》编纂者们定位于广县城侧南阳河支流瀑水涧了,对照郦道元所记,两者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今有人误定于广固城遗址西南角了,显然,这是因为没有通读相关典籍和碑刻所致。
五龙口到底在哪里?多年来,为了寻求他的踪迹,我循着古人曾经记述的文字,在北阳河畔寻寻觅觅,五龙口的身影渐渐趋向明晰。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说过:北阳水流过广固城遗址以后,“水侧山际,有五龙口”。这一记述总体定位明确,只是“水侧山际”使人略感迷茫。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引述晏谟的话: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如果把《水经注》《郡县志》结合起来解读,五龙口的位置就非常明确了:就在广固城遗址的北侧。 (下转二版)

金龙口骆驼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