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街道改善人居环境 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讯 (李杰 黄昆 刘福庆)益都街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居环境改善入手,以环境改善、设施配套、公益健全、河路整治为重点,完善配套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市场运作改善卫生环境。街道与新安洁公司签订保洁合同,将农村39个村环卫工作托管给新安洁公司,明确保洁路段、保洁标准及考核要求。成立环卫办公室,每天巡回各村不间断检查,重点检查1号路、苑泉路等主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到目前,累计配备垃圾箱1000多个、清运车辆10余台套,“户集、村收、街道运输”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效运行。
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争取市级支持、街道补贴、村级自筹“三个办法”拓展渠道,解决资金投入缺口。发挥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分管领导作用,全力服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包装完善手续,协调资金到位,统筹清障拆违。借鉴潍坊高新区自改委监管工程模式,组织39个村成立村民代表、党员干部组成的工程把关小组,动态监督材料选配、施工操作、养护管理等施工全程,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去年以来,新修农村道路11.5公里,规范农村供水中心运行,全面改造农电线路、自来水管道,初步实现水电路“户户通”。
加大投入繁荣公益事业。制定《益都街道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新建一批、改造一批、规划一批,推动小学和卫生室加大密度、完善配套。瞄准农村学校老化残破问题,集中资金、坚持标准,新建翻建标准化新校舍,实现农村与城区教育无差别。去年以来,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辛庄小学、试验区学校、中心幼儿园教学楼,改造夏庄小学、车站小学。突出农村卫生场所设施差,集中配套“五大件”,鼓励全科医生轮流入村服务,发挥好农村卫生室群众健康“第一屏障”作用。先后规范提升益都卫生院中医药服务中心院及10余所村卫生室。
整治河路提升生态文明。通过与各村签订责任书、鼓励学校建立服务队、引导沿企业参与等方式,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河路整治,形成人人关注、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重点整治胶济铁路客运线、货运线、益羊铁路沿线环境,组织沿线10多个村联合会战,出动挖掘机等机械,清运垃圾,拆除违建,实现树木、土堆、杂物、竹节“四清”。去年以来,整治,清运垃圾1600方;成片造林630亩、村内植树1.1万株,新建官房等2处街头公园。
何官镇多措促进集体增收 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隋金凯 李文峰)何官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产业特色、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的核心优势,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缓慢、增长瓶颈等问题,多种模式助推村集体增收。
土地流转搞活土地经营。充分发挥南小王土地流转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共流转土地3000亩,在土地上集中建设“四位一体”蔬菜大棚,实现了产气和产肥同步、种植和养殖并举、能流和物流良性循环,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南小王等8个村庄集体收入增幅达30%以上。
立足特色发展高效农业。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委契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在孙板等12个村发展辣椒、胡萝卜等各类蔬菜生产基地4.5万亩,实现了农民增收与集体增收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南小王周边整合利用土地1万亩,引进天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集冷链物流、电子交易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示范园区,充分保障了周边蔬菜种植的收入稳定。
“党建+”拓宽致富渠道。持续推广“党建+合作社”模式,依托各类农业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全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以晟丰、京青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2家,对外成片租赁土地,集中收购蔬菜,并为群众提供农产品检验等服务,有效地稳控了蔬菜价格,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盘活资源开辟发展空间。整合利用村内各类集体资产,助推村集体增收。前演马等三个村对废旧厂房、砖窑土地进行整理,调整土地100亩,为项目引进提供了土地支撑。朱家等村利用村内路边、荒滩等空余地,发展林业经济,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家等村结合“清河行动”,对王钦河进行了高标准综合整治,建设藕池对外租赁发包,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超过20%。
人才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从各类致富能手、村级经济带头人中选举“两委”成员65名,整体提高了村干部带富致富的能力。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先后邀请中科院章立建等4名国内知名专家,开展了胡萝卜种植及营销、农药使用和防范等专题业务培训班12场,累计培训24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