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4版:人文
上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标题导航
青州市北关初中腾飞志
“教师节”的设立和青州一中的特殊渊源
探索植物细胞奥秘的吴素萱
公告栏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节”的设立和青州一中的特殊渊源

  

——为“教师节”的设立踢出临门一脚的刘沂生写信事件小考
□董三福

  笔者在青州一中读书期间(1981年到1987年),曾经听说过益都二中一名老师给《人民日报》写过一封信,对于“教师节”的设立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和青州一中又有什么渊源呢?
  今天,我依着印象从网上查询,还真找到了如下百度词条:刘沂生,男,1937年11月21日生,自号犟牛,笔名瘦叟,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原山东省青州二中高级教师。1984年上书《人民日报》呼吁“救救教师、救救教育”,引发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的重要批示,要求“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退休之后老有所为,从事通俗文学创作,成绩斐然。
  说起来,刘沂生老先生和青州一中渊源很深,他就是青州一中1956级的学生,和现在一中退休的贾传孟老师是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
  据说,刘沂生当年出身好,又是班里的文体班长,本来学校要保送他“外交关系学院”的。但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竟被无端怀疑是“偷表贼”,受到了留团查看的处分。保送之事,自然化为乌有。他克服了很大压力,1959年和贾传孟老师一起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他上大学期间,当年偷表的小偷终于落网。事实澄清后,当年一中阎石庵老校长派专人到曲阜师院为刘沂生甄别昭雪,销毁了档案中的不实材料。1963年,刘沂生毕业后和贾传孟一起分到寿光一中工作;1964年暑假后,刘沂生奉调参加开办寿光工读师范,成了工读教育的拓荒者。“文革”启始,刘老师深受文字狱迫害,成了寿光县第一个被批斗的教师,后来又进一步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69年,刘老师迁回原籍,参与开办益都九中(即弥河中学),开始了他的传奇教育生涯。恢复高考后,弥河中学学生的录取率在全县遥遥领先,曾创造过叔侄、兄弟同榜的佳话。1978年的山东省理科状元张文瑞,就出在这所不起眼的农村中学。1980年,刘沂生老师被调入益都二中,长期教文科班的语文课,一举成就了二中文科多年领先的大好局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但教师“臭老九”的帽子还远没有脱掉,出现了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师范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纷纷跳槽的恶劣局面。
  1984年,刘沂生老师是二中文科复读班的语文教师。基础教育出了问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1984年7月1日,他凭着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勇气,提笔写就长达三千余字的《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危险前程的信号》,并以人民来信的形式,于7月2日投往《人民日报》。他的文章,历述教育、教师当前的恶劣处境,将教师与六种人作了令人无法批驳的对比。文章的结尾,借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笔法,向党中央、向社会发出了“救救教育!救救教师”的强烈呼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84年9月2日的《人民日报》“教育”栏,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刊了刘老师为教师呼吁的文章。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同志读了刘沂生的文章后,于9月4日提出了“对教育工作的意见”,转呈中共中央,即后来人们称道的“尊师重教”批示:“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同年10月初,刘沂生老师收到了潍坊地区宣传部部长常溪转来的、刊载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批示的内参文件。12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刊发了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批示。
  陈云同志“尊师重教”批示得到举国落实,从1985年1月份起专门为教师提高了工资,并将每年的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一文,被评为1984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入《人民日报三十年好新闻》专集中。一个普通老师的来信,成为我国广大教师队伍命运的拐点,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刘沂生老先生被誉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并被青州市推举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
  1988年秋,老一代革命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和妹妹于陆琳以及陈云的妹妹,三位老人到青州二中看望了刘沂生老先生,并留下了一张于若木与刘老师亲切握手的珍贵照片。当时,陈云的身体不太好,他让夫人去看望刘老师,说明他从1984年至1988年一直在惦记着这件事,自己不能亲自去,就让家人去看望。这是陈云同志以身作则,带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细说起来,陈云与于若木姐妹和青州一中大有渊源。
  1910年,曾担任青州初级师范学堂堂长、1926年曾担任山东省立第十中学(青州一中前身)校长的于明信,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民国山东省四大教育家之一(其他三位是王祝晨、鞠思敏、丛禾生)。于若木,就是大教育家于明信的三女儿,是1935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她1937年奔赴延安,与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结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现在,“青州第一中学”的匾额就是陈云同志题写的。于陆琳曾于1992年受聘担任青州一中的名誉校长。于若木三姐妹这次返乡可以说也是一次缅怀之旅。
  为什么说刘沂生老先生为我国“教师节”的设立踢出临门一脚呢?
  我查询了一下,想当年,就“教师节”的设立问题,社会上已经有很多关注了。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曾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中国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从中可以看出,1984年9月,陈云同志“尊师重教”的批示肯定对中央领导层研究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刘沂生老先生的这封信,也就居功至伟,如果说彪炳史册也算名副其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