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街道狠抓项目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刘铠铭 张丹丹 赵尔安)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黄楼街道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对产业发展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力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扎实抓好特色农业发展。依托良好的花卉产业基础,打造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弥河以东、胶王路以南区域,规划建设占地2万亩的花卉小镇田园综合体,以新资材厅建设和花卉市场规范提升为重点,打造集花卉生产、技术研发、展销贸易、电商物流、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占地400亩的北霍陵田园综合体项目,涵盖绿色有机果树种植区、垂钓园、农事体验区、民宿区四大板块,着力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现代农业休闲度假区。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占地1800亩的盛丰丽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农作物种植、有机蔬菜种植及采摘、温室种苗培育、物流配送、民俗体验等多种功能。
全力推进工业项目落地。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始终是黄楼街道的短板,为补齐短板,拓展发展空间,该街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出去招商,发挥好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坚决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黄楼工业园区,以机械配套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中心,打造集技术交流、工业加工、商贸交易、展示销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工业园区。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95亩的青州瑞铭食品冷链物流港项目,建设恒温库、低温库、干货区,主要用于肉类、海鲜、水果、大姜、蔬菜及相关产品的冷藏、加工及运输。建成运营后,将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冷链物流港,达到年物流总量400万吨的冷鲜储存。
着力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占地80亩的辛庄棚户区安置区,安置村民260户,做好仙庄土地整理。加大教育投入,规划建设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的大尹学校,规划建设东阳河幼儿园,完成万红小学、杨姑桥小学、贯店小学操场建设。积极推进煤改气供热工程,拆除614台企业及花卉种植大棚燃煤锅炉,对接燃气供热公司,加快管网铺设和燃气锅炉安装工作,目前,已铺设天然气管道70余公里,安装天然气、空气能锅炉259台,持续改善辖区环境质量。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年底实现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
弥河镇构建全域旅游模式加快乡村振兴
本报讯 (朱柯楠)今年以来,为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弥河镇按照“一个目标、四个特色、一条线路”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旅游强市、宜游城市”的目标要求,着力构建全域共建、共融、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绚丽弥河新形象。
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打造视觉新弥河。弥河镇围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总体思路,聚焦生态绿色转型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将打造优美生态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将壮大乡村旅游与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独居特色的视觉弥河。春季,薄板台百亩油菜花基地、旅游环线两侧连翘、迎春花海焕发着盎然的色彩;夏季,九龙峪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天蓝欲滴,野芳琼香,以超过90%的绿化覆盖率打造了独特的“天然氧吧”;秋季,西南部山区的柿子、山楂挂满枝头,给人丰收的视觉冲击;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花,形成独特的冰凌雪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为弥河的旅游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突出旅游业态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休闲旅游新弥河。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行“互联网+旅游+休闲”的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九龙峪水上乐园2017年4月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销售收入破千万;借2022年冬奥会申办的东风,云门山四季滑雪场建设如火如荼,滑雪道与服务大厅现已建成,预计年内投入运营,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旱雪场,在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将承担起冰雪运动推广的社会责任;大马山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计划于花博会期间举办首届热气球展;九龙峪美食城项目已具雏形,将打造青州特色小吃一条街;弥河的休闲娱乐旅游将让外地游客在青州旅游的目的地上增添新的选择。
突出田园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农业采摘体验新弥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等新兴农业经营方式,全镇家庭农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以“农业+文旅+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打造赤涧农业公园、弥乐园家庭农场和尊悦农业庄园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优化发展草莓、蓝莓、蔬菜等基础采摘,探索猕猴桃、银瓜、樱桃采摘新模式,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功能,丰富休闲采摘体验游内涵,推广“一分田”、“一亩园”的定制农业模式,让游客不仅体验农家采摘乐趣,更能收获从种植到丰收的喜悦。
突出发扬红色精神,着力打造红色旅游聚集新弥河。不断发扬红色精神,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歌声,将红色旅游作为弥河旅游发展的精神纽带,依托临朐战役、华东局旧址等厚重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以赤涧支前粮站、大关营华东保育院、陈毅纪念馆为标志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开展红色研学游项目,利用丰富、优越的红色教育资源,把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知识学习、体验实践结合了起来,每年吸引大量单位与个人到弥河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何官镇立足产业特色助推村集体增收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隋金凯 李文峰)近年来,何官镇党委立足产业特色,加快土地流转,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缓慢、增长瓶颈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目前,全镇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以上的村12个,其余62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搞活土地经营。充分发挥南小王土地流转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实现农民、村集体双增收。周边的北大王、吉家里双、进潘等8个村共流转土地3000亩,在土地上集中建设“四位一体”蔬菜大棚,实现了产气和产肥同步、种植和养殖并举、能流和物流良性循环,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以南小王村为例,土地流转带来的村集体年收入达64万元,北大王、吉家里双等8个村庄集体收入增幅达30%以上。
立足特色发展高效农业。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在周家里双、孙板等12个村发展辣椒、胡萝卜等各类蔬菜生产基地4.5万亩,实现了农民增收与集体增收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南小王周边整合利用土地1万亩,引进投资4.5亿元的天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集冷链物流、电子交易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示范园区,有效解决了周边村庄种植蔬菜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盘活资源开辟发展空间。充分整合利用村内各类集体资产,助推村集体增收。前演马等三个村对废旧厂房、砖窑土地进行整理,调整土地100亩,为项目引进提供了土地支撑。朱家等8个村利用村内路边、荒滩等空余地,发展林业经济,营建“绿色银行”,种植速生杨等苗木12000多棵,分批栽植、分批采伐,实现了集体收入持续增长,连续3年集体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江家等8个村庄结合“清河行动”,对王钦河进行了高标准综合整治,建设藕池36个,对外租赁发包,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8万元。
人才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从各类致富能手、村级经济带头人中选拔65名村干部,整体提高了村干部致富带富的能力。推行“党建+合作社”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村党支部领办、创办或扶持成立了以晟丰、京青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2家,对外成片租赁土地,集中收购蔬菜,为群众提供农产品检验等服务,有效稳控了蔬菜价格,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强化村干部和带头户的教育培训,先后邀请中科院章立建等4名国内知名专家,开展了胡萝卜种植及营销、农药使用和防范等专题业务培训班12次,累计培训2400余人次。
庙子镇田园综合体撑起乡村振兴大格局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魏奉祯 王洪明 钟艺)入春以来,位于庙子镇圣峪口村东头的平地上,2000平米的田园客厅地基正式开挖,村东北山溜里八道拦水坝地基工程已经完工,届时八道水坝组成的夏季水瀑群、冬季冰瀑群蔚为壮观……
据了解,“零碳”小镇田园综合体是由北京合展集团投资13亿元,整合圣峪口、局子、局子峪、唐庄、三角地等周边区域,占地5000亩,集休闲旅游、低碳生活体验、农事体验、零碳农业示范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该项目整体规划完成天缘谷、黄花溪、唐赛儿寨等景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景点提升,目前,已完成仁河谷景区停车场、安置房建设。
岸青大峡谷田园综合体由淄博金岭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6亿元,整合上岸青、下岸青、杨集村等周边区域,占地3000亩,建成集旅游观光、亲子旅游、采风写生、研学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生态停车场、民宿客栈、漂流、果疏采摘、观景台建设、道路建设等正在加紧施工。
庙子镇地处我市西南山区,近几年乡村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去年,全镇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5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3亿元,较好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春节过后,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田园综合体建设列入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为此,镇党委政府组织部分村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到坊子、诸城等地参观考察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完善了田园综合体规划,并加紧落实。目前,姚家台、梨园店村杜仲种植农业区,仁河流域农业综合种植区,庙子村山水农业休闲采摘区,长秋、上庄红色旅游区.....庙子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已具雏形,未来该地的旅游业、农业、种植业等将实现有机融合,让田园从“单一体”到“综合体”,撑起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