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人文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读山品水偶园行
诗三首
潍坊日报社青州分社开展宣传单夹报派送业务
村桥
山东英科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招聘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桥

  

  临河的村庄,在河的近村之处必有桥。这些村桥的历史和村庄一样悠久,伴随着村庄一起经历了漫长的风雨岁月。
  我的家乡青州经济开发区牛家庄,在村西也有一座单孔水泥拱桥。我记事的时候,还没有这座水泥桥,那时横卧小河之上的是一座双孔石板平桥。石桥在村口十字路上,连接了南北的大道,是寿光县通往益都县(现在青州市)的大道。这条路是土路,有五六米宽,能并行两辆马车。可别小看这条土路,却是当年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不知何年何月,从有了这条大道开始,振着马铃、响着长鞭的运货马车,张着帷幕、载着富人的马拉轿车,以及抬轿的、推车的、挑担的、务工的、赶集的,还有骑着毛驴走亲戚的老太太、小媳妇们,就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了。
  东西方向的路,比南北向的大路窄,分别通往东西两面的村庄。
  十字路口西北角,是一座观音庙,观音殿高大雄伟。庙内有一棵古槐,枝繁叶茂。到了雨季,槐树老干枝桠上往往长出一些蘑菇状的东西,人们说是“槐蛾”,把“槐蛾”晒干泡水喝,据说能治病。这些“槐蛾”因了观音殿里的观音娘娘的缘故,在人们的心目中就特别地灵了。庙山门东侧,有一口水井,青砖甃的井壁上长满了一层暗绿色的青苔,石板做的井口上,有几条被井绳锯下去的深深的沟,像是在诉说着它的沧桑故事。庙的东面是大路,路的东面是几家店铺,卖饼的、理发的、卖日用品的、茶馆饭店兼旅馆,是小村最繁华的地方。庙山门前十来米就是小河,石板桥就建在小河上。桥西的河堤是用砖砌起来的,上面压了青石条。初夏到中秋前后,只要是不刮风不下雨的日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年轻人坐在河堤的石板上,老人们则自己带了马扎子,叼着旱烟袋,摇着蒲扇,轮换着主讲不同版本的《聊斋志异》和不知出处的鬼神故事。这里也是时政要闻和张长李短等小道消息的发布点和传播源头。小河在石桥前变宽了,形成了一泓二十几米阔的水面,叫庙前湾。解放那年,村里的几个青年人把庙里的神像砸了,喊着“有神的上天,无神的下湾”,把那些大大小小的、砸得身首分离的泥塑神像,扑通扑通扔到河里了,观音殿就成了村办小学的教室。
  庙门前的台阶和平台是用砖砌成的,由于年久失修,砖头磨损、风化残缺、地面坑坑洼洼,不便小学生通行了,于是就进行了整修。原来立于石板桥头的“建桥功德碑”就移到学校门前的台阶上,铺作平台了。平台有三米宽的样子,接着学校大门,也就是原来的观音庙门。碑是平躺在地上的,朝上的一面上部刻着“万古流芳”四个遒劲的楷书大字,下面是记述造桥的缘起、经过和意义的碑文,据说是请青州府城里当官的举人写的。碑的背面刻着捐资建桥人的名字。我在这里上完小学,平铺在学校门前地上的那块石碑,也就成了我的识字课本,每当踩着石碑出入学校,就认读碑上的字。到了五年级的时候,碑上的字就差不多全认识了。那时并不懂得断句,对碑文的意思也就不甚明白。现在依稀记得一些碑上的文字,只是支离破碎,难以成篇了。但是,这座“建桥功德碑”是明朝成化年间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这是记述牛家庄史迹的最早石刻文物。可惜后来观音庙被拆,石碑也被砸成小块,砌入了大队部房子的墙基,原碑文和作者信息已无从查考了。为了不使这段历史湮灭,我不揣鄙陋,根据记忆里碑文的只言片语,揣摸其语境语义,稍加连缀,拼凑成文如下,有聊胜无而已。
  青州府城东北二十里许,有一小村,曰牛家庄。小河蜿蜒穿村而过,迤逦而东,汇入茅津河。当村一段,村人谓之老牛槽。两岸房屋错落,树木扶疏。暮春初夏,风和日丽,绿肥红瘦,水清流浅,鱼鸟相戏,景色很是怡人。然则每遇夏雨倾盆,抑或秋雨连绵,激流裂岸,浊浪毁桥,通衢中断,车马困顿,商旅行人出行之难,莫可言状。如此窘况,年复一年,每况愈甚,行人苦不堪言。终有义士挺身动议,众人风从响应,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历冬至春,拆除陋敝木桥,垒石成墩,上置巨石板为梁,于成化八年暮春,建成此桥,从此通途风雨无阻矣。为彰表牛家庄村民并力建桥,造福乡梓,惠及沿途之义举,应乡绅×××之属,谨撰文以志之。
   举人 ×××  题并书  成化八年季春穀旦
  原碑文是举人写的,原来有建桥主持人、工匠、捐资商号村民、请举人写碑文的乡绅的名字,书写者举人的官职和名字等,可惜已经无法考证,只能暂付阙如了。古代科举高中的举人,古文水平不亚于现在的国学博士,碑文自然是写得声情并茂,神采飞扬。我才疏学浅,尽管模拟的碑文有原碑文大意,但气势和神韵就差之万里了,仅具轮廓而已。
  现在牛家庄西的水泥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成的。经历500余年风雨的石板桥,已经多处受损,难以承受暴雨洪水的冲击了;村里有了大型拖拉机,暮年的石板桥已不堪重负。经村党支部书记牛光泉提议,支部研究决定拆除双孔石板桥,新建一座承重量更大、泄洪量更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以适应大型机械通过和过往行人通行需要。村党支部多方筹集资金,汇聚人力物力,聘请技术人员,奋战两个多月,建成了这座钢筋混凝土单孔大桥。这座大桥坚固宽阔,承载量大,泄洪能力强,经受了1974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考验,至今仍然屹立在“老牛槽”上。
  当今,柏油公路四通八达,这座桥已不是南北交通要道了,但她已然是牛家庄标志性建筑,是村民们心中的丰碑。这座桥从雏形到现在,陪伴牛家庄人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牛家庄的历史沧桑。我们应该记住这座村桥的变迁历史和几百年来它对过往行人的默默奉献。这座桥历次重建过程中体现的牛家庄人的团结和睦、扶贫济困、无私奉献、奋斗进取的精神,将作为村规民约,被牛家庄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郝文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