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街道聚焦“三农”振兴乡村
本报讯 (黄昆 李杰 刘福庆)益都街道聚焦农民富、农业兴、农村美乡村振兴目标,稳步打好技术培训、做强产业、融合发展“组合拳”,全面开创辖区新时代发展新局面。
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素养。深入实施“双创”普惠性培训工程,规范运行街道党校、农民夜校等平台,组织农技中心骨干轮流主讲,先后举办蔬菜种植、苗木提升、科学养殖等培训班20余期,培训300多人次;建立“政府买单、农民出单、机构培训”专题培训机制,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园等组织,针对农民培训意向,通过邀请农技专家、乡土人才等集中授课、现场实训,手把手组织茄子重茬治理、新品推广、水貂销售拓展等精准培训,培养“一专多能”新型农民。
分类做强产业,加快农业动能转换。实施沃土工程和农田改良工程,积极应用节水滴灌、生物治虫、精准施肥等技术,全面提升东高韭菜、河东肉鸡、东黄肉鸭等传统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品牌化、标准化转变。按照农业产业制定新业态培育方案,扶持做大一甲食品、大信饲料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庆运果品综合体、吕东路苗木观光带,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改造苗木700亩。
推进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繁荣。按照打造一流城市发展综合体的定位,加快搬迁开发北阳河沿岸东马官等10个村庄,与北阳河生态景观带一体互为依托,打造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于一体的河西走廊隆起带。全面铺开孟七、吴桑等6个片区征收,加快建设雍和府安置区、海天冷链物流港等服务项目,改善区域环境,吸纳居民就业,推动产城一体、齐头并进发展,践行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庙子镇紧抓优势资源 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魏奉祯 王洪明 钟艺)近年来,庙子镇以三农为本、以产业为纲、以文旅为魂,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用农旅融合激活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打造生态宜居家园,以新旧动能转换托起乡村振兴梦想。
城镇改造 生机勃勃
加快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是关键。庙子镇棚户区改造不但改善了镇区人居环境,也为庙子特色小镇建设奠定了基础。庙子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对镇区各个地块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明确建设方向,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通过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的镇区被三纵四横的道路网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了商贸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文化娱乐休闲区等功能区域。目前,镇域内主要道路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已经全部完成。
产业形态 特色鲜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姚家台村的示范带动下,全镇杜仲种植面积超万亩。山东贝隆杜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已有十几种高科技产品上市,被评为中国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传统农业乡镇,庙子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了高效、循环、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镇政府切实把好土地流转的准入关、规划关、价格关、服务关,让流转大户放心流转,安心经营。目前全镇土地流转率达30%,整村流转率超20%。
文化挖掘 气质凸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文化内涵的优势,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坚持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庙子镇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庙子镇充分发挥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作用,组织民间文艺表演团、锣鼓队、健身队等,每年利用节庆日以及农闲季节,举办中小型文艺演出40余场。
发挥生态优势 突出产业振兴
王坟镇打造乡村振兴“青州样板”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李茂冬)王坟镇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协调发展,全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宜游宜养生态城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王坟样板”。
做大做强生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文化传承、旅游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支持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家庭农场向“现代农业+旅游”产业模式转型,推进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利用王坟镇已建成的14个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好胡林古红色革命游、侯王孝德文化游、柿子沟自然生态游等标杆项目,统筹推进旅游驿站、公厕、停车场、便捷购物点等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一批精品民宿。
建立健全优质服务平台。健全镇内服务平台,加强“王坟印象”根雕艺术服务综合体运营管理,开工建设农特产品展览交易中心。拓展镇外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积极组织参加各种节会交流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用好网上交易平台,将百纳城葡萄酒、清风峪猕猴桃、一正黑山猪、柿子沟小米、大黑山玫瑰、西股香椿、仰天农庄蔬菜、杨家窝老品种蜜桃、黄连旱作西红柿等农特产品与淘宝网、天猫购物等龙头电商积极开展业务合作,打造在潍坊、全省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
大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供暖“七改”,加强镇集中供水站点及管网维修养护,鼓励各村进行老旧供水设施、管网改造,提高居民24小时供水覆盖率。发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东乖场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便利化程度和环境宜居水平,确保2018年全镇8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B级及以上标准。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全面完成王仰路扩修工程。坚决落实水源地保护政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小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专项活动,加强生态资源管理。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发现和培养乡土文艺人才,组建民间演出队伍,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扩大“山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效应,加强根雕创意创业园建设,培养一批根雕行业能工巧匠、乡土人才,培育加工大户,鼓励支持规模经营,提高王坟根雕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衡恭王墓、胡林古老县政府旧址、赵家峪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存的管理保护,做好根雕加工艺术、山果酒酿造技艺等乡村非遗保护传承,编写镇村志,搜集整理民间传说、地名故事等,活化民间文化。
全面加强乡村善治。加强基层民主管理。着力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让农村党组织有位有为、充满活力。加强“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督察,完善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引导群众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表达访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提升“以孝治村”水平。以孝德文化为突破口,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