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楼街道侯庙东村党支部书记侯圣会
□本报记者 郭庆滨
在自己的生意正火时,为了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毅然在村里当上了村支书。几年时间,他扑下身子,带领乡亲们成立大姜产业合作社,成立为民服务中心,依托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风文明建设和创新乡村治理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他,就是青州市黄楼街道侯庙东村党支部书记侯圣会。
临危受命 “小能人”当村官
今年47岁的侯圣会是个有着十几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从2006年开始,先后担任过村主任和村支书。在2014年底村里选举党支部书记,村里许多党员都动员他干村支书,在当时,他的洗姜场生意红火,妻子、孩子都不同意他干。“不缺吃,不缺穿,儿子都有出息了”、妻子、亲属不少人都劝他,但他非要带领村民干出个名堂来,毅然决然干起了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他先抓党支部班子建设。他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他从建立党支部议事制度入手,健全了支部学习制度、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定期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振兴乡村谋发展
上任伊始,他就按照“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要求建立民情档案,实行了“村干部值班集中为民办事”制度,5名村干部每周值班一天,进行民情沟通,不管是大事小事,一律全程服务。针对红白喜事,他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制定井然有序的“村民须知”及相关制度,建起来藏书5000多册的农家书屋,供党员群众学习知识使用。村里修订了村规民约,注重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融洽干群关系,连续多年侯庙东村无刑事案件、无赌博现象、无封建迷信活动。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
如何带动村民致富,如何让村子更好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一块大石头般压在侯书记心头。侯书记多年从事大姜生产销售,在长期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此,他把成熟的植保技术、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广开来,服务到更大范围。为此,他成立了农合侯庙大姜专业合作社,刚开始20多名村民半信半疑地加入了专业合作社。那时,更多的村民则抱着怀疑的态度观望。
一年后,入社的村民大姜产量不仅比别人高,而且卖的价格也比他人高了不少。于是,60名村民在当年新加入合作社。到今年,合作社社员已达115名,“他干事让人信服。”“这个模式有前景!”如今,对于合作社的负责人侯圣会来说,发展以农合侯庙大姜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核心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方式,村民已打心底认同。
为了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从2017年开始,侯圣会投资建设为民服务中心,项目用地17.2亩,建设有4000吨的冷库,拥有机械服务区、加工区2000平方米,实施“一校一厅十室,合作社通过,购置种植相关设备,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实现1万亩经济作物的托管,以提供农业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为导向,组织经济作物种植的技术培训,大姜花卉瓜菜通过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加工销售服务,以大姜为例,通过项目实施,可提高大姜产量1000斤每亩,以上,减少农资投入400元每亩,实现农民增收2400每亩,小麦玉米大田作物产量提高100斤每亩,花卉种植通过高效技术推广,可提高附加值600元每亩,农民增收可观,可带动相关就业300多人,农民家门口打工成为可能。
付出就有回报,2017年1月,他光荣当选青州市党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