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称雄江北的益都工业
真福QK纳豆激酶——心脑血管救星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称雄江北的益都工业

  

  益都工业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发展,无论在体量规模、产能产值,还是实现利税上皆创历史峰值,并跃居山东乃至全国前列,崛起为新兴工业县。这是益都几代工业人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结果。他们谱写了益都工业的辉煌史篇,树立了工人阶级的精神丰碑。

  益都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百年积淀、特色鲜明的工业文明发展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其近现代工业的发端。此间,益都以本土资源植入外来工业文明,演绎了一段早期工业起兴的精彩故事。其肇始者,首推宋传典的实业公司。其劳动密集型花边发网生产,覆射半岛10余县,号称10万织花女,在山东一枝独秀,占尽风光。所产“青州府花边”,以“抽纱之王”的美誉,成为山东早期出口产品,独占欧美国际市场,为益都创立了享誉至今的地方名牌,宋氏亦崛起为雄富山东的工商巨子。再者,益都凭借历史悠久的桑蚕生产特色优势,先后以十三四家缫丝厂为支撑,一度成为山东重要缫丝业中心。此后,火柴、面粉、电力、铁工等民族企业接踵而起,并有印刷、服装、鞋帽、皮毛、食品、酿酒等作坊手工业,也成相当规模的行业格局。
  然而,“风雨如磐暗故园”。益都早期工业风生水起的初盛局面,最终逃不脱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摧残,被扼杀在蹒跚而行的中途。到解放前夕,只剩面粉公司等几家企业惨淡维持。
  从1948年益都解放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益都工业迎来了生机盎然的复兴时期。中共益都县委以发展工业为恢复国民经济的支柱,边修复、边生产、边建设,展开了工业复兴。到1952年,益都工业版图上已建有卷烟、火柴、酿酒、油厂、铁工、织布、电厂等9个地方国营企业,1个合营企业,18个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9.3万元,国营工业产值占63.7%,占地方工业的主导地位和领军角色,从而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在益都工业史上实现了第一个巨大飞跃,即以私营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国营工业为主导的飞跃。1956年,乘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东风,工业战线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的赞歌阔步前进。到1957年,社会主义全民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发展到17个,建立手工业合作社2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636.7万元,比1952年大幅增长113%,国营工业产值占比65.4%,开始形成机械、轻工、建材、食品等产业门类。
  1958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全国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把益都工业推入大起大落时期。大起,是急功冒进,县直工业企业猛增到50多个,社办企业骤起26个。大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使益都工业元气大伤,损失巨大,仅大炼钢铁即净亏871万元。1961年,县委贯彻中共“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关停了7个国营企业,仓促上马的县直社办企业全部下马,精减下放职工13760余人,益都工业由虚高转入低谷。此后,国营工业认真贯彻《工业七十条》,广大干部职工勒紧腰带,埋头苦干,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困难,走出低谷,重新振起。到1965年,全县复有国营企业13个(内含商粮系统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56万元,国营工业产值占比例80.7%。

  十年“文革”年代,是益都工业逆境奋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其前奏发起于1966年“文革”大动乱的前夜。县委力抗“文革”干扰,在老工业人习称东大院的农修厂,以其试制成功的机床液压元件,析出新建液压元件厂,是继榆次液压件厂之后国内第二家。同年11月,又就地新建铸造厂。东大院一厂变三厂。年底,集体企业电机厂建立,时为昌潍地区第一家。1968年,填补企业空白的化肥厂建成。
  70年代后,高潮兴起。县委打破工业发展的传统套路,探索出产业孵化,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模式,在益都工业史上实现了第二个巨大飞跃,既由规模小、产品少、门类短,转变为扩规模、上产品、增门类的飞跃。工业战线深入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创建大庆式企业运动,广大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以誓把工业搞上去的坚定意志,坚决抵制“文革”中的倒行逆施,以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艰苦攻关,合理拼搏,新产品,新企业,新工艺如井喷式地爆发出来。一是开发新产品,创建新企业。将老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剥离母体,脱壳孵化为新企业,俗称“母鸡下蛋”。其中,机械工业以农修厂新产品295柴油机,析出新建柴油机厂;以电机厂新产品电动单、双梁吊车,析出新建起重机厂;以农机厂新产品278锥磨,析出新建动配厂;同时新建了轴承厂。化学工业以化肥厂新产品过磷酸钙,析出新建磷肥厂;以运输公司新产品高耐磨炭黑,析出新建化工工厂;以卷烟厂支持新建化工一厂;以搬运社新产品电石,析出新建电石厂;并新建了橡胶厂。电子工业以元件厂新产品无线电晶体管,析出新建无线电元件厂;以原供电局变压器厂,析出新建无线电变压器厂;并新建了电子开关厂。食品工业以酒厂新产品山楂饼等果制品,析出新建了食品厂。同时,一轻工业新建了造纸厂。二是自我开发,转型改建。铸造厂以自主开发的石油泥浆泵,转型改建为水泵厂;农机厂以自主开发的纺织机,转型改建为纺织机厂;拖修厂以自主开发的托内齿轮,转型改建为齿轮厂。三是整合重组,升级建厂。将20多家小而散的手工业合作社,以行业分类整合重组,升级为大而专的集体所有制专业厂,先后建立剪刀、五金、胶装、皮鞋、皮毛、制革、鞋帽、家具、花边、工艺品等工业企业。产业孵化,转型升级的大手笔,描绘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景观。
  在“文革”动荡,发展阻滞的背景下,益都“风景这边独好”,里程碑式地实现了四个新的突破。第一是工业规模的新突破。县有全民集体企业由1965年13家,扩增到40个,其中新建27个,一举改变了原有工业规模小、基础薄的旧貌,转换为规模壮大,基础厚重的新颜。第二是工业门类的新突破。工业企业的体量膨胀,不仅使益都工业新上了化工、电子、轻纺等产业门类,还显著改变了既有门类支撑薄弱的现状。其如机械门类,袁系3家企业构成的小门类,一举而成15家企业构成的大门类,以强势阵容,撑起了益都工业的半壁江山。第三是产品品种的新突破。县直工业开发新产品50多个,增加新品种110多个,不仅填补了国内、省内多项工业产品的空白,更有液压件、阀门、泥浆泵、工程机、起重机、纺织机、抽纱等骨干产品占据了全省的领军地位。第四是产能产值的新突破。至“文革”告终的1976年,工业产品的产能产值实现了跨越式巨增,工业总产值达到23176.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65年增长了8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把益都工业推入了向现代化建设进军的新时期。县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调整重工业结构,促进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以工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确立了科技兴企,质量强企,管理健企的发展新战略,力推工业企业进行科技、质量、管理三位一体的升级再造,在益都工业史上实现了第三个巨大飞跃,即由产量产值效益型转变为科技质量效益型的飞跃。其着力点是在工业企业建立三个现代新型体制。其一,是全面建立科技创新体制,以科技进步实现企业升级。县直企业确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以科技进步,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质量升级为主攻方向,破题攻关。并走出去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挂钩协作;请进来引入聘用专业科技人才。先后建立15个厂校、厂院协作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把企业建成了科研成果的试验转化基地。科技研发与技术改造浪涌潮起,成果斐然。到1986年县直企业实现技术改造项目184个,完成技改贷款7912万元,由技改新增工业产值2.5亿元,新增利税9420万元,研发新技术、新工艺330项,开发新产品新品种288个,其中5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8种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三分之二以上骨干企业转上技术密集型发展轨道。(下转二版)  (李建国)

益都县化肥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烟厂技术工人在厂房中检修设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