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是京剧爱好者的天堂,只要板鼓一敲,胡琴一响,不论汉、满、回族,很多人都能唱上一段儿。有人说,京戏所以能最早传入青州,是因为沿胶济铁路交通发达的缘故。其实,早在胶济铁路修建之前,京戏在青州已经广为流传了。那未,渊源究竟何在呢?这要追溯到北城的满族。
清代初期,清廷为防止八旗军队耽于逸乐,荒废军务政事,失去淳朴尚武的传统,不准旗人贵族和官兵进戏楼观戏,更不能粉墨登场演出。北城将军府毗邻的普恩寺对面,建城时虽筑有一座戏楼,最初是为了祭神或逢年节请外地戏班和艺人演出;另外,当时戏子属于“下九流”之列,八旗贵族子弟演戏被视为自甘下贱,有辱身份。
乾隆朝以后,北京皇宫内经常有戏剧上演,其影响波及到整个社会。嘉庆中期,四大徽班相继晋京,京戏在剧坛盛极一时,不断传入宫廷。到同治、光绪两朝,皇帝和后妃都很喜欢看戏,慈禧太后被称为“古今第一大戏迷”,光绪帝成年后也很喜爱京剧。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京城的戏班、科班、票房便如雨后春笋。八旗子弟中不论出身皇族贵胄,名门显宦或贫苦的旗民,许多人酷爱京剧艺术,甚至不惜丢官除籍,倾家荡产,或当票友,或下海演戏。他们潜心研究,勤奋学艺,满族中便出现了杨小楼、谭鑫培、陈德霖、金少山、奚啸伯、余叔岩、言菊朋等京剧界的一代名伶。
其中,陈德霖的祖父,曾任青州驻防副都统,也是个戏迷。陈德霖受祖父影响,幼年入科班学皮簧和昆曲,出科后搭“三庆班”,工青衣和刀马旦。表演宗传统规范,重唱工,唱腔既刚劲激昂,又委婉柔润。二十九岁被选为内廷供奉,光绪三十年奉旨专管文旦角戏,赏加双份钱粮。著名京剧家王瑶卿、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等人,或成为其弟子,或受其指教,晚年京剧界称他为“老夫子”,有极高的声望。
由于青州驻防八旗直接受京都节制,俸饷也由北京拨发,两地往来频繁,清后期京剧很快就传入北城,并波及整个青州地方。北城遇有节日庆典或新官上任,常由京、津一带聘请戏班来演出。吴延年任副都统时,还常请潍县的“四喜班”来北城演戏。每逢演出,都请南城的官员名流来北城看戏。有时还在城外搭台上演,让群众看戏。此时,南北二城的京剧爱好者人山人海,便蜂涌而至。
后来,益都县京剧团的骨干演员,就是受到老一代的传承和艺术熏陶。我幼年时,北城满族不论男女老幼,张嘴都能来几句名戏中的唱段儿。正白旗佟文英之父佟金声,小时候常被大人们抗在肩膀上去听戏,十二岁登台演老生,曾得到副都统文瑞颁发的奖励。
青州满族的语言接近京腔,而且文化素质较高。在京剧艺术熏陶下,先后出现了一批演唱俱佳的京剧票友,其中优秀者有郭仲霖、赵书敏、赵艳琴(女)、马继福、赵海亭、郭淑华、胡乐康、关宗澜、费乐园、关恭敬、汪宏福、佟文英等。
郭仲霖,镶白旗人,自幼爱好京戏。他父亲海爷常去京城跑“折子”(传递公文),与京剧名演员奚啸伯为友,便将他儿子送至“富连成班”拜师学艺,唱须生。后有人妒其才华,下药使他嗓子“倒仓”(沙哑了),便改为操琴,胡琴拉得非常出色。解放前,曾在天津电台教二胡,所演奏的曲子《夜深沉》等灌过唱片。解放后,因偶然机会,他被周总理、陈毅元帅发现,由文化部负责人齐燕铭出面,将其调至中央戏曲学院任教。
赵书敏,字介行,正红旗人,原系马甲出身,旗兵团改编后当号兵。他原先唱昆曲,后改京戏,此人多才多艺,懂得戏多,外号“戏篓子”;并且善于“说戏”(即导演)和演出的组织工作。他的女儿赵艳琴,扮像和嗓音俱佳,天恣聪敏,能歌善舞。旗兵团解体后,旗民生活陷入困境,不久临朐“九山班”来青州招生,北城十八名青少年报名学戏,其中便有赵艳琴,当时她年仅十三岁。
赵艳琴在科班学习三年,基础扎实,学的全面。她先唱文武老生,不但唱功好,而且能演关公耍大刀;后因相貌出众,改唱青衣花旦,是当时青州唯一的女旦角。她演四郎探母中的公主,梳“两把儿头”,穿木底鞋,走路潇洒,富有满族妇女神韵。她的唱腔清脆委婉,道白响亮甜润。她演刀马旦,一根马鞭上下翻飞,表现出万种风情,凡看过她演出的人,无不为之倾倒。每逢剧团演出,她都唱“压轴戏”。有一次她在《拾玉镯》中反串小生傅朋,朱唇粉面,风流倜傥,比演青衣更为潇洒英俊,举手投足都能激起观众的喝彩和掌声。早期,她和她父亲赵书敏,常被别的戏班聘去演出。父女同演《女起解》,父亲表演幽默,女儿唱腔优美,深受观众欢迎。有时,他们父女也邀请南城汉族和东关的回族票友共同组台,演出全本《四郎探母》等大戏,看戏的观众十分踊跃。
有一次,赵艳琴在周村永乐剧院,和四大名旦之一程艳秋同台演出。当时,程艳秋的鼓师突然病了,为赵艳琴掌鼓板的费乐园,临时为程艳秋掌鼓板,程非常满意。演出结束后,程艳秋对赵艳琴的演唱高度评价并给予指点。此后,赵艳琴的技艺进一步提高,影响随之扩大;而费乐园后来在云南省京剧团做鼓师,为名演员关肃霜伴奏。
“七七事变”前后,赵书敏联合满族票友,在北城组成了戏班,正式营业演出。其中赵艳琴(青衣花旦)、赵海亭(小生)、郭淑华(老旦)、何宝×(老生)、马继福(小丑)、关恭敬(乐师),其他临时参加的还有票友多人。戏班的导具乐器齐全,戏箱有24个,规模与阵容相当可观。他们演出多在节日庙会,下乡搭台;有时应邀举办堂会或在各县戏院上演。有时还从外地聘请名角参与演出,如荀派第一女弟子张丽君、“活关公”白玉坤、武丑韩永明、天津的名演员周孝天等。赵艳琴和周孝天演的《四郎探母》,报社记者称之为“天衣无缝,珠联璧合”。此外,他们还同潍县的“庆字班”,临淄的“祥字班”,合演过全本《失空斩》《玉堂春》等,在胶济线一带很有影响。
1942年,高柳镇地主马某做寿,请北城戏班在村寨外搭台演出,夜间土顽徐振中的队伍抢了戏箱,烧了戏台,损失惨重,北城戏班随之垮台,赵书敏的妻子因刺激过重得了疯病。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八路军进驻南城,青州第一次解放。当时,赵书敏在南城察院巷借了块地基,筑土台,搭席棚,与青州各界京剧票友一起演戏,慰问八路军。随后,他们就在这里营业演出,开创了青州城的“南戏院子”。北城的赵家父女,从此又名声大振。
1948年,青州第二次解放,在市长冯毅之和县长张富堂的关怀支持下,青州汉、满、回各族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业余平剧研究社》。赵艳琴父女献出自己劫后余生重新购置的服装、道具借给研究社。社的主要领导由政府派出。他们白天生产上班,晚上集中排戏,只用了一个月就排出了大戏《打渔杀家》《问樵闹府》《李陵碑》《法门寺》等,向市、县领导汇报演出后。当年八月仲秋节,剧社在城里戏院正式营业演出,连演几十场,观众场场爆满。
当时,中共华东局领导驻弥河闵家庄。市长冯毅之指示剧社排演新编京剧《逼上梁山》,到闵家庄慰问。接受任务后群情激动,兴高采烈。上演新编历史剧虽难度很大,大家决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冯市长去华东局请来了戏剧专家马少波,亲临剧社做艺术指导。全体演员苦战半月,排出了《逼上梁山》,由冯市长带队到闵家庄慰问。陈毅、饶漱石、张云逸等领导和华野直属部队观看了演出。谢幕时,首长们上台和演员一一握手,马少波代表首长讲话,鼓励业余剧社多排演好戏,为工农兵服务。 (李凤琪)
苏三起解
陈德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