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旗城梨园
■神话世界 古城青州(34)
对司母戊鼎命名的一点看法
公告栏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司母戊鼎命名的一点看法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自出土到现在,名称几经变化,从民国时期的“安阳炉”,到建国后的“司母戊”,再到现在的“后母戊”。随着名称的改变,围绕着命名引起的争议也不断。建国后,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根据鼎上的铭文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鼎是祭祀器,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有祭祀之意。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司”字应作“后”字解,理由是在古文字中,是同一个字。把“司”改为“后”更能体现对母亲的尊重。改称“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这个改动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时下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央视播出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且持续不断。我作为一名古文字爱好者,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司母戊鼎的命名,由铭文看,是三个字还是两个字,每个字作何解?若看作三个字,是“司母戊”,还是“司女戊”;是“后母戊”,还是“后女戊”。若作两字看,是“司(女戊)”,还是“司(母戊)”;是“后(女戊)”,还是“后(母戊)”,围绕这些组合变化,结合当前的考古研究,看当下对“司”“后”之争;“母”“女”之争的合理性。
  追根溯源,让我们来看一下原鼎的铭文拓片,有利于对字义和由字义引出的命名有正确的认识。图一是“司母戊”鼎的拓片,画面是有两字组成?还是三字组成?我们不妨顺着原来的思路,先做三字来看,即:“司母戊”。接下来我们对铭文的三个字做出解读。
  先看第一字“  ”。我认为铭文的这个字读司(si)而非读后(hou)。在甲骨文、金文中司是一个象形字。像是用手遮在嘴边,大声疾呼,发号施令“以告四方”之意,用以表示管理、治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司从反后”,然而又将“后”字与“司”字分别列出,分属“后部”和“司部”。不少资料证明,早期甲骨文、金文中“后”字的写法,一般则写作“毓”,不写“后”。“毓”即“后”字,甲骨文与金文有较多的例证。而且,甲骨文、金文的“毓”作“后”时,其义多指先公先王,并没有“王后”的意思。较多资料证明,“司”字非“后”字,从金文资料考察来看,“后”字的写法,要到春秋战国时才出现,战国印玺等沿袭了“后”字的写法。在出土或传世的文物中,“后”字写法的出现,离司母戊鼎的时代殷墟前期相差将近千年。
  再来看第二个字“  ”。这是甲骨文金文中的女字,是个象形字。象两手交叉在腹前的人形,用这种矜状的姿态也许是当时的习惯坐姿以区别于一般的人形,后来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今文中的女字。而金文甲骨文中的母字写作“  ”,是在“  ”胸加两点以表示两乳。“  ”形再省,横转则作母字。司母戊鼎命名中,将女释作母与原文出入较大。这可能是郭沫若老先生综合考虑而做出的调整。
  接下来看第三个字“  ”。这是甲骨文金文中的戊字,是象形字。是一种狭而有肩的斧。有字形和戊声分析大约是斧字的初文,后来分化,戊、斧、斤等差别渐大。看的出这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综合第一种看作三字解读时,解作“司女戊”是字面金文的本意。
  第一种解读作为三个字来看待已完成,请让我们回到原拓重新审视图片,你会发现原文似乎是两字更为合适,即:司、(女戊)。因为从画面上整体位置来看“女戊”构成一字,而非两字。原来的解读割裂了这种有机整体关系,将一个字的两部分拆分成两个独立的字,这不符合汉字的读写习惯,古时的汉字书写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竖行成列,每列之间有间距,这就使那些有两个以上偏旁组成的汉字在识读时不易产生误判,混淆视听。象出土的同一时期妇好墓的铭文(见图二)妇好二字,我们不能将其解读成三字妇、女、子一样,这样就割裂了它的有机关系,歪曲了原来的本意。应该指出的是同一个女(  )字,在“司母戊”、“司母辛”上读母,而在“妇好”上读女,难道是母女不分?是一个多音字?显而易见,这是不妥的,解释不通的。同样的例证有好多,象:  (妹)、  (娅)、  (既)等,如果按照司母戊三字解读的方法,那么“妹”字就成了“母未”;“娅”字就成了“母亚”;“既”就成了“吴豆”。这样的解释岂不荒谬可笑!那么我们回过来看“司母戊”的铭文,应是两字更为合适,即上面是“司”  ,下面是“(女戊)”  ,这应该是一个会意字,有女性持有戊类兵器,代指某类女兵或者是装备了某种武器的女性部队。同是商代的“司母辛”鼎(见图三)的命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此不做赘述)。结合上面的“司”字来看这就构成了一个词组:司(女戊)。然而这个  (女戊)字在今天的汉语中已失传,我们只可意会,而找不到它的读音了。结合商朝当时的官职,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我们可以推断,这应该也是一个类似的官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这里的  ,应该是“司”而非“后”。若要一定给(女戊)  找个说法,这个字极近“威”字。我们不妨暂且称之为“司威”。
  综上所述,无论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都难以令人信服,但两相比较,我认为“司母戊”优于“后母戊”。本人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斧正。
  参考文献:
  1、康殷著《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社,1979年。
  2、曹定云著《殷墟妇好墓铭文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作者系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臧国旺)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