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棚改尊重民意 原址保护300年古树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陈国伟 卜范信)目前,经济开发区义和村的棚改工作正在紧张推进中,各小组已经完成了各自区域内的入户丈量工作,但是一棵古树却难住了入户评估的工作人员。
村民希望住房棚改盼望古树不“搬迁”
居民李天君家中有一棵明代黄杨树,树龄350年,树高4.5米,树围1.1米,冠径5.5米。目前,开发区园林部门正在采取复壮、土壤改良等多种保护措施,希望把“根”留住,把“乡愁”留住。
“这棵树在我小时候就存在了,经常在这玩儿,那时候听老人们说这棵树300多年了,是我们的老祖宗。现在,我都快50岁的人了,这棵树还在。”居民李乐友望着古树感慨道,它承载了多代人的记忆。
根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共分为三级,树龄5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为三级古树。目前,该树是二级古树,2012年潍坊市相关部门将该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档案编号:YL2012—848。
多措并举保护古树 留住沧桑之美
“古树是区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岁月流逝、人事更迭的见证,保护古树名木,也就是在保护开发区村落的沧桑之美。”开发区园林部门负责人潘乐军表示。
据介绍,这棵生长在义和村的古树,因树龄较老,长势出现衰弱现象,西侧树枝已经出现枯萎迹象。“目前,我们正在采取复壮、土壤改良等技术,让这棵古树回复生机活力。同时,此次棚改我们将采取保护性措施,不再移植古树,让古树在‘老家’继续生长。”潘乐军说。
“义和村的居民对保护这棵黄杨古树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十分关心这棵树的保护措施。”开发区园林部门钟读峰表示。
当棚改遇上古树,既要拆迁又要新建更要保护。开发区棚改指挥部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将出台专门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古树进行全方位美化设计,使古树得以原址保护,不仅让这里的棚改居民圆了多年的新房梦想,也满足了大家保留风貌景观的要求,让棚户区改造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王府街道又有两村完成棚改协议签订
本报讯 (记者狄笑男 通讯员王浩)今年以来,王府街道先后铺开博物馆群用地征收、刘家社区等城郊村安置区用地征收、赵河片区安置区用地征收以及下圈、刘家等10个村、913户、1451套棚改工作。目前已完成入户评估913户,完成度100%;5月初,下圈村、马棚村共186户协议签订工作全部完成。截止到目前,赵河片区寨子崖村、周家峪村共84户也完成了协议签订。
前期,王府街道在棚改一线成立自主改造指挥部,下设政策指导、综合协调、综合保障和征收拆迁4个工作组,开展了入户调查摸底、评估复核等工作,提高了片区居民对政策的知晓率,赢得了居民的积极支持配合。为让广大棚改居民都搭上棚改的“幸福列车”,街道主要领导靠在征收一线,每日调度、挂图作战、倒排任务,把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先,把情况分析透,把措施制定实,把责任落到位,推动工作任务向棚改聚焦、人员力量向征迁倾斜,拧成“一股绳”,凝聚起强大工作合力。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全身心投入棚改工作,做到了执行政策不走样,解难释疑不厌烦,服务居民不敷衍,遵守纪律不懈怠,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信任和支持。
棚改干部利用早中晚三个时段反复入户,面对面沟通,摸透群众拆迁意向、家庭成员及征收房屋底子,并协助各棚改村成立“自改委”。工作中,把棚改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试验田,在一线搭舞台、摆擂台、设看台,淬炼党员“成色”、检验干部作风。另外,将棚户区改造纳入2018年村级科学发展绩效考核,跟村干部工资和社区办公经费直接挂钩,对工作完成出色、不留尾巴的村,直接“一票肯定”为年终考核一等奖;对工作拖拉、进度缓慢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影响大局的村“一票否定”,并由纪工委予以严厉问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棚改工作的扎实推进和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