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人文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一个老干部的青州牡丹情怀
关爱女性健康 从“心种子”开始
偶园古街好风景
声 明
公告栏
诗词三首(新韵)
毕业离校
2018年投资风向标,商铺为何如此受追捧?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肖学和教授坐诊青州市中医院会诊耳科疑难杂症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业离校

  

  走出考务室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是尽快离开。学校门口肯定已经车水马龙,但是,十分钟之内,在外校考试的考生就会返回,接孩子离校的家长也会更多,交通会更加堵塞。
  第二个想法是应该为明天的课准备些什么。为高考奔忙了三天半,时间竟然有些错乱,但明天一早我们的学生就会返校继续上课是我万不敢忘记的,何况,为了两天以后的中考,考场维持现状,孩子们临时被安排到实验室里上课,人心不稳是肯定的,当然老师比平时更不容懈怠。
  匆匆走到大门口的时候,看得出远远的警察和穿制服的门卫早已经辛苦疏通了出口。黄色警戒线两边,却是很多人在摆着poss。回头,电子屏幕上是巨大的红字:文明离校,安全回家。没有看到抱着鲜花的父母,却看到一大批人在以此为背景拍照。“给我单独拍一个,咱一家人再拍一个……”飞离的牢笼马上就将成为那个传说中“任我诋毁千遍万遍也不容别人说一句不好”的--母校,今天,也马上成为回忆中的一个节点。
  当然不会忘记,我们高中离校是7月4号。最后那次打扫卫生,透过大玻璃窗,尘土飞扬在一道道金灿灿的光路里。把明知道再也派不上用场却不舍得扔的书默默打捆,那样悲壮。
  七月的下午,阳光热烈又温暖。推着那辆“甘苦与共”的破大轮车子,带着一尼龙袋子书,回头看那个不算大的门楼,水泥垛子贴着黄瓷砖,黑底白字的匾额,“青州五中”,满满的失落和难言的肃杀突然袭来。
  走出那个门口,以后的日子完全是问号。也许能跻身一个天上的街市,那里有琳琅满目的精致,有足够的开阔,来点亮一个穷乡僻壤的孩子的希望和未来。也可能,生活会回到原点,三年前的坐标,甚至,父母辈脚下的泥泞。而且,好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后一种可能更大。
  那时候,不存在“上大学就是一种经历”的说法,上大学不只为增长见识,更多的是农村孩子唯一的鲤鱼跳过龙门的机会,可以吃上公家粮,端上铁饭碗,告别农村,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个人命运改变,也为家族光耀门楣。
  没有谁陪同,没有谁迎接,那个年代安排考试理所当然都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我的父母就连高考的日期都根本不知道。考完试,我们顶着烈日(那时候考五科,考完是中午),忍着一路的干渴(那时候喝水都是茶缸子,没有便携水杯,路上也许有机会趴在垄沟上喝生水),回家。知道,家里的黄烟地里,有的是活儿等着人手干。
  不是英雄归来,更不是衣锦还乡,谁也不敢说多么有把握。填报志愿的时候,班主任就反复叮嘱了,不管第几志愿都要填,所有的都要服从调剂,高考的发挥是完全不可预料的,先转了农业户口再说!——那个非农业户口,就是十年寒窗功德圆满的象征。
  低调再低调地回家,勤快更勤快地干活,弥补十几年来在外求学没有帮父母分担的累。也为着那个不可预料不知道如何承受的结果。
  嘀嘀嘀的汽车鸣笛声,呜呜呜的警笛声,甚至咕噜咕噜拉杆箱滚过地面的声音,都传的很远,听得很清晰。一条条广告横幅撤下来,一个个凉棚收起来,没有人抛高校服,也没有人抛撒讲义,一大群父母和孩子,还在不断调整镜头拍了又拍。
  这只是一段路,我们摆渡,他们必经,明天还要继续。
  社会进步了,生活提高了,大家的眼光都更长远了。逐渐平常的心态,一代,又一代。  (陈桂香)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