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在益都卷烟厂参加工作,次年,被安排到木工组学习制作木模。木模制造是机器制造的发端,机器的每一个部件的制造,都先依照样品图纸和铸造要求,用优质木材做成模型,再用这个模型翻成空心的砂型,最后把金属加热成液体注入砂型,铸成部件的毛坯。因是机器制造的第一道工序,故木模有“机械制造之母”称号。
我的木模师傅是益都木模业的领军人物——张善忠。他出身木工家庭,俗话说“门里出身,三分匠人”,他上学不多,但过人的悟性和刻苦的钻劲,成为益都木工和木模的名师,后又旁及机械、建筑等,均有不少建树。他曾对我讲:他的师傅是有繁昌。1951年,益都电厂德国进口的锅炉炉鎞子坏了,又没有备用件,厂长到处找人打听,谁会做木模,要铸造一个新的炉鎞子,以解全县面临停电之急。费了不少周折,找到了曾在天津东亚毛纺厂工作,跟外籍专家学过木模的有繁昌,他很快做好木模,铸造出合格的新炉鎞子,保证了锅炉的正常运转。这是我们益都解放以后木模制造的开端,有繁昌师傅也便成了益都木模业的奠基人。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机器制造的增加,木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时在第一木业社的有繁昌老师傅实在招架不住,便提出招学徒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要求。木模制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艺,要求木模工对机械图纸的辨识领悟,并对铸造工艺、金属材料和机械加工等有系统的了解,特别需要精湛的木工操作技艺,从无到有、由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尺寸精准的计算和操作能力,因此,并不是一般木工可以成为合格的木模工。在那个年代,木工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找到一个合格的学徒也实属不易。当时,普通木工的工钱都是以工日计算,而木模工的工钱则是以工时计算,有的还按每件计算,根据木模的难易程度,时间要求的急缓来计算工钱,因此,木模工的收入往往是一般木工的数倍乃至更多,木模工所具有的技术含量从这个侧面也可见一斑。1954年,经有祥宝推荐,张善忠从第二木业社来到第一木业社,成为有繁昌老师傅最早的弟子。
1958年1月,益都县农业机械厂成立,紧接着大炼钢铁又改为矿山机械厂,职工猛增到1366人,生产“回柱绞车”为主,并产水泵、锅驼机、拖拉机等二十余种产品。为支援大办钢铁,有繁昌老师傅和张善忠、李世昌、有样宝等人调到该厂,从事木模制作。做过锅驼机的全套木模和水泵木模等,大量的是对外加工木模。在火热的工作实践中,张善忠师傅技术进步很快,不到三十岁就被评为七级木模工。这在当时是技术工人的最高等级。
1961年,益都卷烟厂需要一名七级以上的木模工,张善忠正好符合条件,便调入益都卷烟厂主持木模工作,并担任了木工组长。来厂后,他把木模技术传授给外包工郝希堂、郝希庭、刘礼太、李树魁等,主要做卷烟设备和新上技改项目的木模。1973年3月,我和于建国分配到木工组,成为了张善忠的正式徒弟。
1976年,益都工程机械厂的王国才,请求师傅为他们厂培训木模工人。师傅推辞不过,利用星期天和工余时间,为他们培养了窦纯才、鞠光华等一批徒弟。师傅不仅在木模上技术精湛,而且通过制作木模精通了机械图纸,并学会了绘图、机械设计和建筑工程的施工等,成为益都卷烟厂工人出身的“技术大拿”。
1975年初,师傅被借调到卷烟铝箔纸研制攻关小组,承担起改造涂布机的工作。涂布机的作用是把一层胶质材料均匀涂布在纸上,然后注塑、镀铝完成铝箔纸的全部制作工艺。经过师傅等人的艰苦攻关,原用于其他方面的涂布机终于改造成可用于生产铝箔纸的涂布机。还有注塑机,因不是镀铝纸的专用注塑机,纸总是被卡住,这一难题厂里曾经请了沈阳的一位工程师来厂,攻关四十多天也没有解决。厂领导又把这任务交给了师傅,师傅经过对设备的深入诊断和研究,找出了症结所在,他只是把一个齿轮加厚了一点,便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就这样,镀铝前的两大难关都被师傅攻克,为“涂胶真空镀铝纸”的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1978年12月研制成功卷烟用真空镀铝纸,并通过部级鉴定。“涂胶真空铝箱纸”工艺,1980年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一等奖,获国家三等创造发明奖和轻工部二等成果奖。此项发明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结束了我国中档卷烟包装全部依赖进口“压延铝箔纸”的历史。
1980年5月,益都柴油机厂转产真空镀铝纸,改称益都卷烟厂铝箔纸分厂,益都卷烟厂铝箱纸车间百余人及设备同时转入。后来,铝箔纸在国家和国际上多次获奖,产品一度畅销全国17省市的67家卷烟厂,占据全国卷烟铝箔纸市场的60%以上。师傅在研制该产品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居功至伟,可钦可佩。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是益都卷烟厂高速发展的时期。几万平米厂房的建设,百余台新中国卷烟机的研发制作,都有师傅的辛勤汗水。厂房的建设,师傅率领木工组担负了全部的建筑模板和门窗的制作安装,木工组的人员包括正式工和临时工一度达到一百多人,足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瀚。有了厂房,设备缺口很大,那时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还不能给厂里足够的设备指标,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干。师傅和技术人员及钳工师傅一道,把旧的新中国卷烟机全部拆卸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测量,绘制出卷烟机全部零件的机械图纸,然后交我们木模工,历经几年的时间,我和窦天一、吴家驹、石文聪还有几个临时工,制作了卷烟机的全套木模,外出铸造,回厂自己机械加工。为了赶工期,师傅在机械那边,我们在木模这边,经常一道加班加点,有时白黑二十四小时连轴干,第二天早晨才休息。一切都是创造创新的工作,我们经历了艰苦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共制造出一百多台新中国卷烟机,使我厂的卷烟产量最高达到45.8万大箱,这个产量直至今天已三十年也没有超过。用这些自制的卷烟机,生产出的丰收牌、云门牌香烟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部级优质产品。师傅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对厂里的技术工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厂里连续多年评为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标兵,带领的木工组也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班组。七十年代末,师傅调厂动力科任工程师,又搞了一些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在此岗位直至退休。
师傅为人忠厚善良,待人和气,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且不断进取,永不止步。师傅对徒弟要求严格,有时近乎严厉,很有点师道尊严的样子。我作为他的徒弟,心中一直对师傅十分敬畏,尽管有时也对他的严厉心存不解和委屈,但今天想来,师傅对我的要求,正是为了我能够更好的进步和成长,避免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我庆幸自己,在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便有缘成为德技双馨的师傅的徒弟。我不但跟师傅学到了较高的木模技艺,也学习他为人为技的品格,并以他身上具有的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尽管我后来改行,不再从事木模工作,但这种工匠精神一直在鼓励和鞭策着我,不管做什么工作或是爱好,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做到更好,不断使自己成长与进步。
古人云:仁者寿。我的师傅今已90岁高龄,身板依然硬朗,现在儿孙的孝敬下,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陈铸)

戴眼镜者为张善忠,站立着为于建国右下者为作者
.jpg)
制模小组(第一排中间为张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