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青州“中国诗歌之城”创建之际
□本报特约撰稿 李森

青州市创建中国诗歌之城座谈会

作者陪同中国诗歌学会专家考察青州博物馆
研究发现,诗歌是青州文化总量中的大宗和精华,青州城是一座令人自豪的名副其实的“千年诗城”。青州诗歌的创作源头,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齐风·还》篇。早期青州与诗歌的渊源还不止此,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南燕国的《慕容超歌辞》是有案可稽的青州第一首传神史诗;“北方书圣”北魏郑道昭更是在青州刺史任上赋有知名的《哀子诗》。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吟有与北海(治今青州)太守李邕相关的重要诗作。迄至北宋,以王曾、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近二十位名流钜公的不朽之作奠定了“千年诗城”的坚固基石,诗城青州,实肇于此。中华千古第一大才子苏东坡和第一大才女李清照则是支撑起诗城大厦的顶梁柱。“苏李诗词在,光芒万丈长!”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诗城青州!巍然诗城,挺峙千载。历史上的青州诗歌创作高峰既凸显于北宋,又呈现出以青州本土诗人、诗作大量涌现为特征的明清两朝大繁荣的局面。初步统计,传世古代青州诗词大约有五千首左右,这相较于诗城曾经拥有的诗歌总量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及至现当代,青州诗人今非昔比,意气风发,一举创造了“千年诗城,有诗十万”的新奇迹。正是青州古今诗人的热血豪情,浇灌出了这片诗城园地,延续了千年诗脉。
一 青州自古是诗城
山东青州是著名的华夏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享有“览胜无如此得多”、“信美东方第一州”的崇高盛誉。千百年来,青州诗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诗歌文化,长盛不衰,取得了名震齐鲁,扬誉海内的辉煌成就。众所周知,诗歌是文化的核心要素、高端组成和文明标志,更是城市闪亮的名片。当前为加快推进青州“文化名市”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我们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严谨考证,提出青州是一座“千年诗城”的真实可靠结论。
青州自古是诗城!青州诗歌的创作源头,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齐风·还》篇:“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这表达的是两情人(或谓猎人)间互相赞美对方的真挚感情。这是可知的有史以来青州最早的诗篇。《诗经》在青州这片土地上,撒播下了诗歌的火种。
早期青州与诗歌的渊源还不止此,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南燕国的《慕容超歌辞》则是可知的诞生在青州城区的第一首传神史诗:“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这说的是鲜卑南燕国皇帝慕容超被刘裕围困在广固孤城之中,一筹莫展,束手待毙的情景。这首弥足珍贵的传神大作,于无声处响惊雷,一举填补了青州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又重要时段的文学创作空白。如果说《诗经·齐风》还只是依托齐都临淄城的产物的话,那么《慕容超歌辞》则是一首地道的出自广固城中人之口的青州诗歌。
而青州最早的诗者之名,则可见诸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即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耆民”(年高有德之民)——孙道相、赵嶷。于此似可瞥见彼时青州诗歌创作在民间的普遍情形。
“北方书圣”北魏郑道昭不仅以书法名世,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史称“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他在青州刺史任上,“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留传下了仅知其名的《哀子诗》和《登百峰山》诗残碑。
中国历史上有知名度极高的歌颂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战功的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史载高长恭芒山大捷,战胜北周军,“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研究得知,高长恭曾担任过青州刺史,这在《北齐书》本传中有案可稽。《兰陵王入阵曲》系歌谣加舞蹈,歌谣早已失传,仅保留下曲名。难能可贵的是,《兰陵王入阵曲》古时东传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邯郸市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这也是与青州诗歌有关的一项重要文化资源。
有唐一代,青州诗人以初唐崔信明为巨擘,另一重要诗人则是其孙——盛唐时期的崔国辅,祖孙二人乃著名的崔氏家族成员。崔信明“才学富赡”、“名冠一时”,著诗一卷,惜已散佚,仅存名句“枫落吴江冷”和《送金竟陵入蜀》诗。该诗虽为五言古诗,但已有五言律诗雏形,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价值较高。盛唐诗苑中,崔国辅算得上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名广为流传,与王昌龄、王之涣齐名,并和李白、孟浩然交情深厚。如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有云:“尤善五言诗,与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孟浩然、李白分别赋有《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送崔度(国辅子)还吴》诗。崔国辅还是杜甫在玄宗“召试文章”时的主考官。对崔国辅的荐掖之恩,杜甫一生念念不忘。崔氏诗作语言秀丽,风格雅蓄,尤其擅长描摹红颜情思。《全唐诗》共录崔诗41首。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中国诗坛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赋有与李邕相关的《上李邕》、《东海有勇妇》两诗。杜甫也作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二人历下盛会结下深厚友谊,传为文坛佳话。历下盛会年余后,李邕被奸相李林甫陷害,以七十岁高龄在青州横遭杖杀。噩耗传来,杜甫不胜悲愤,报以极大的同情,吟出了《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李白也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抑制不住愤怒,大声疾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诗仙”、“诗圣”与“书中仙手”李邕,肝胆相照,死而未已。
唐诗中与青州有关的诗作,较重要者还可见诸初唐名相王珪的《送公辟给事自青州致归吴中》,盛唐名相、人称“燕许大手笔”张说的《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送裴校书从大夫淄川觐省》,“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郎》《送崔过归淄青幕府》和《送张儋水路归北海》,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路逢青州王大夫赴镇立马赠别》。
然则青州诗城的实至名归,乃在北宋,正是北宋奠定了千年诗城的历史地位。北宋时的青州城,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寇准、夏竦、范仲淹、文彦博、庞籍、欧阳修、赵抃、曾布、刘挚、黄裳都曾来此仕宦,都在这里激情吟咏,纵笔抒情,留下了众多华美诗章。他们的到来,极大地提振了青州文气,促进了诗歌大发展。他们的不朽诗篇,赋予了青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营造了东方古州浓厚的诗歌氛围。北宋名流钜公上演了赞美青州山川风物的历史大剧,共同奠定了我们这座“千年诗城”的基石,成为青州诗歌历史的转折点。千年诗城,实肇于此。北宋诸公,开端发皇,引领潮流,开创了此后青州诗学发展的长久昌大格局。可以说,他们吟咏青州的诗作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面对前贤佳构,我辈惟有心怀景仰之情。诚所谓“地以人传,人以诗传,诵其诗而益仰其人,仰其人而益重其地。”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借助先进的电脑检索手段,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青州诗歌文化,无疑是一件令人豪情满怀的幸事。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宋诗被陆续钩沉出来,为今人提供了感悟青州历史文化的强大精神能量。
北宋时期的青州城乃远近闻名的“海岱名都”、“东夏都会”,胜迹珠联,佳句络绎。云门山、表海亭、范公亭、石子涧、东湖等等诸多名胜以其特有的文化蕴涵和魅力,更多地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成为他们笔下吟诵抒写的对象。根据笔者统计,在享誉当时、著称后世的“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三人--欧阳修、苏轼、苏辙赋有直接赞美青州的诗文。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宋王朝最具才情的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魏玩、李清照都先后结缘青州城。五位名重海内、响彻古今的大诗(词)人,是支撑起青州诗城大厦的顶梁柱。他(她)们游目骋怀,口吐锦绣诗章,使得青州在整个北宋王朝都是中国东方众望所归的文化高地,此乃诗城青州崛起和确立的重要标志。在短短数十年中,青州城便风云际会了五位大师级诗人,当时除却东京汴梁,也只有青州能有这一人文奇观了。是诗坛巧合,还是上苍眷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欧阳修身为北宋时期建树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和诗、文、词的创作成就,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北宋前期文坛的一代宗师。正是他率先倾吐了对青州“山川信美”的由衷赞叹。“大宋王朝最具才情的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的苏东坡、李清照,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万世敬仰的须眉巾帼。
作为北宋执掌帅旗的文坛盟主,苏东坡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是真名士自风流!公元1077年,他途经青州,登上了壮美的表海亭,一首《和人登表海亭》诗自心底喷薄而出:“谯门对耸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叠白波。回首球场尤醒眼,一番风送鉴重磨。”“览胜无如此得多”、“花时千圃堆红锦”,响彻天地之间,为诗城青州做了一个千金难买的千年广告。兹地何其幸,坡翁眷恋此。苏东坡就像是为赞美青州而来,他是史上盛赞青州第一人,他霸气地证明了青州不仅是花都,而且还是胜景最多的地方。“东方花都”,渊源有自,名不虚传,意义非凡。苏东坡表海亭赋诗赞青州,张扬了我们的城市个性,这是东方古州最形象、最宝贵的宣传诗句。1077年,无疑是一个应该被后世青州人铭记的庄严时刻,这是青州最动人心魄、最辉煌的一页诗史。
时隔30年后,绝代才女李清照现身青州,如果说苏东坡仅系途经青州的话,李清照则是长期生活在这方宝地。如所周知,李清照是以诗词为生命的人,传世数十首诗词,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女词人的崇高地位。王灼《碧鸡漫志》称其:“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可谓中肯允当。李清照作品无多,但流传极广,因其词风清丽隽秀,成为“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在青州著有《词论》,开词“别是一家”新风。
李清照足迹所到之处,以其生花妙笔,写景抒怀,留下了若干咏诵青州的诗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间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不朽词篇,从灵性中流出,注入了深挚感情,至今仍让青州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大放光彩。李清照对于青州文化的贡献是巨大而独特的,“词国女皇”,当之无愧!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