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乡村振兴读书会精神(二)
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 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本报讯 (张锡武 孙洪政 史中武)近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读书会议上,胡林古村村民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运作模式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胡林古村位于王坟镇西南部,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2016年1月开始,村两委因势利导,为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聚集起来,组建了青州市胡林古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规范发展,走出了一条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新路子。
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农民主体
规范合作社运行
坚持循序渐进、稳字当先的原则,首先由村两委成员就合作社产生程序、法律依据、入社方式等具体问题进行商讨,并在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村两委在全村宣传发动,将起草的合作社章程(草案)印发给村民,组织村民代表多次研究、修改,形成《青州市胡林古龙泉乡村旅游合作社章程》。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龙泉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参与主体是农民。在实施过程中,合作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以及算账对比、利益分析等措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不做任何违背农民意愿、搞强制入社的行为。全村共有92户,272人,加入合作社的有86户,257人。入社人数占总人数的94.5%。
合理确定股权。龙泉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股权主要以社员所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以及现有树木等折价入股。合作社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评估作价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标准,对社员的入股资产进行了评估作价。
创新管理方式,拓宽增收渠道
努力实现社员收益最大化
龙泉乡村旅游合作社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但初期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合作社的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合作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新成立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胡林古村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经营,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河道治理、山体景观打造、主要道路、供排水等设施已完成。种植红叶林1万棵,水木中天玫瑰5万棵,柿子、板栗等经济林木1万多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节会团队100批次,省内外游客50万人次,年创利润8000万元。
按股分红,保障社员收益。因合作社前期投入大,收益低,合作社前两年不给社员分红、从2018年起,合作社采取保底收入加分红的分配方式,无论合作社经营状况如何,都给社员每人每年5000元的固定收入,保障社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年底再根据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进行二次分红。
多途径增加社员收入。目前,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每天用工在200人左右,合作社优先安排社员打工,平均日工资在120元左右,每年每个社员在合作社打工收入不低于25000元。
保障社员的福利待遇。合作社规定,凡年龄65周岁以上的入社社员,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生活补助,每月11日发放上个月的生活补助,如因身体原因本人不能亲自领取的,有三人以上亲自到户送去并拍照证明。每年春节,合作社给每个社员户发放肉、蛋等500元的过年物资。
规范引领、明确发展路径。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各有关镇、街道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村级组织,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一村一景”魅力村庄,打造特色品牌,把我市西南山区建设成为著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王府街道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本报讯 (李乐)王府街道紧抓上级政策机遇,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们任期,有为必须在我们任内”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城乡一体统筹均衡发展。
以驻地城市化为核心,加快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发挥驻地片区统筹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以养生享老和高端居住产业为突破口,长庚休闲养生文化园主体完成,正进行内部提升;王府亲子休闲文化园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动工建设;富贵养生苑已发展成为西南片区高端居住小区,王府颐养健康小镇初具规模。占地130余亩的西书院新校已经市政府批复,正在紧张施工中。利用城郊村改造契机,加快以道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在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上实现无缝对接。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打造三产融合产业体系。提升打造郑家蜜桃、杏花村果品种植等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3个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积极创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做活山水文章,进一步突出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和有机采摘(适度规模农业)四大产业支撑,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扎实推进王府颐养健康小镇、“大年三十”小镇、帐篷客·杏花村王府庄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打造全国养生享老示范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青州)样板地,产业辐射拉动全域发展。
以棚户区改造为载体,注入跨越发展新动力。积极配合博物馆群等市级重点工程,克服财政压力,多方筹集300万元先行垫支,全力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延续两期棚改工程,2018年铺开913户、1451套的棚改计划,探索推行“自主改造”模式,充分调动广大棚改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铁尺子量到底”,聘请专业第三方评估公司,目前已全部入户丈量评估完毕。选址机关驻地片区集中安置,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尽快完善“五证”手续,同步推进幸福家园、王府家园、和谐家园三大安置区建设。两期棚改预计可争取上级信贷资金十亿多元,通过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制约“瓶颈”问题。
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培育乡村振兴“软实力”。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在辖区102个村(社区)全面铺开移风易俗工作,下大力气破除农村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教育系统抽调13名骨干组成编辑组,加快推进镇村志编纂工作,利用已建成的街道文化发展中心,规划筹建文博馆,深挖王府文化内涵,传承农耕文明,留住最美乡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以改革力度加上发展智慧,变西南山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发展资本。
邵庄镇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 (邵宣)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今年以来,邵庄镇突出人才导向,充分发挥乡贤人才作用,积极实施“引、培、育”三项工程,着力破解农村农业发展人才瓶颈,强化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支撑。
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结合招商引资,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中科嘉亿有限公司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了2名博士+5名硕士+30多位本科生的技术精英团队,并长期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就益生菌研发与应用进行研究、攻关,投资500万元的研发中心大楼完成三层建设。多路驰橡胶有限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新技术研究所、大森科技与省内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了济南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武警山东总队医院与邵庄卫生院长期开展“军民融合、技术共建”,运用先进诊疗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疑难病症患者860余人,就近解除了病人痛苦,提升了基层疾病治疗水平。
实施党员人才培训工程。实施“两培一推”工程,把合作社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通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带动、培养和使用人才,着力把党员社员培养成种植经营能手,把种植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同时把生产技能强、经营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推荐到村和合作社等任职,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资金、协调等方面的优势。目前,该镇已有合作社12名业务骨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8名合作社优秀党员被纳入村级备干部考察培养。
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围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家庭服务业发展,开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培训。结合成人学校建设,成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以培训基地为主阵地,以“阳光培训工程”、“科技致富户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等人才工程为载体,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观摩、专家服务团上门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提高实用技能,提升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