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范公井亭与范公祠构建以来,即成为青州一方胜概,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这里“欧阳文忠公、刘翰林贡父及诸名公多赋诗刻石,而文忠公及张禹功、苏唐卿篆石榜之亭中,最为营丘佳处”。自此延至三贤合祠之时及其以后,历代多有修葺。每有修葺,便多立碑以记。同时,历代文人墨客往往游览瞻仰于此,亦多有诗文为颂,或立碑碣,或载志乘。今三贤祠中所存碑碣最早者为明代,明代以前者已不见(元代任询所书“表海亭”诗残碑存祠堂院内,除外)。明代之前,有的碑与文皆无存,有的只有碑文载录于志乘。
今将所搜集者,辑录以志。碑碣历经兵燹,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很多碑文已漫漶不清,甚为可惜!笔者对其可辨者补之,能推断者增之,难定者缺之,对行世书文有误者正之。字字谨慎,不敢率尔!所录碑文(无碑)4篇。有碑亦有文或诗(联)者,明代15,清代12,民国2,新中国1(6块并立),另有一碑横立于祠堂院南偏西乱草中(现在不知去向),字难识,不辨年代,共计31座。编排先碑记,后诗联,以时间前后为序。
目前,将对三贤祠进行“保护提升”,所以更有必要对祠中碑碣情况予以清楚记述。
范公泉记①
王城②
《洪范》“五行”一曰“水”,混混然利物,源泉为本,养老愈病,醴泉为上。昔宋皇祐中,范文正公尝帅青社,有德于人,而州之乾方洋溪,醴泉出焉,后人目之曰“范公泉”。其与戴公山、严公濑、邵伯塘、郑公渠,埒美俪踪矣。
以经兵革,遂致湮绝,鞠为园蔬,逾五十载。耆老过之,靡不兴叹。乃者连帅完颜公,思欲发前贤之迹,慰青人之意,乃按图志,询故老,得其故处,畚锸,清泉复出,方池流沟,作亭艺木,巨壑层城,映带左右,屈曲靖深,萧然如屏。苍岩翠阜间,又且筑台开轩。西崖缺处,招引西山,秀色可揽。朝烟夕霏,四时有之,物外胜绝,纷纶坌集。邦人萃止,神明还观,滋液甘寒,宜药宜茶。呜呼!世(《范文正公全集》为“物”,本《嘉靖府志》)有否而泰,物有塞而通,醴泉之瑞感而应,地不爱宝,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范公以善政致之于前,今公复以善政致之于后,前后相望,如蹈一轨,可谓异世同流者矣。他日芝封,趋(《府志》为“趣”,本《范文正公全集》)公归朝,后人思之,亦如思范公也。古者思其人,爱其树,仆于斯泉亦云。
任城王城撰,南麓任询书③,营丘王枢篆④
大定辛丑十一月朔,辅国上将军山东统军使
注释:①明嘉靖《青州府志》卷7书为《醴泉碑略》,记载较简。此碑已不存,《范文正公全集》之《褒贤集》卷4有碑记原文,题为《范公泉记》,碑文如上。此为所见最早的修葺范公泉的碑记。据碑文所载,立碑时间为金大定辛丑,即大定二十一年(1181)。碑文记述重新发掘范公泉的经过以及重修后的美好景色。
②王城:金代人。任城,今济宁市任城区。
③任询(1133—1204):金代人,字君谟,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县)人。正隆二年(1157)进士,曾任益都都勾判官。需特别一提的是,今三贤祠堂院内存有其书《表海亭》诗残碑,《益都县图志·金石志》有记载。后以北京盐使致仕,优游乡里,家藏书法名画数百轴。诗文书画俱工,真草书流丽尤劲,不让二王。《金史》有传,称其“书为当时第一”。
④王枢:字子慎,良乡(今北京西南良乡镇)人。辽时登进士第,入金,至翰林学士、直国史馆。殁於“贞祐”之变。诗笔尤健,为时人所称诵。
重建范公井亭祠碑记①
赵伟②
有宋皇祐二年,范文正公仲淹尝守青州,有德于人,州之乾方醴泉出焉,后人目之曰“范公泉”。既而,经兵燹湮绝,逾五十载,为大定辛丑岁,连帅完颜公欲发前贤之迹,乃按图志,询故老,得其故,畚锸,清泉复出,因作亭于上,以表其胜迹。远,人亡亭废井湮,而泉则无异于初焉。天顺五年,皇帝敕命内臣汲泉制药于此,因重建新亭,凡四楹,翼于泉上。亭后作祠堂三间,追祀范公。既落成,命予纪其事云。
注释:①此碑已无存。碑记,明嘉靖《青州府志》卷7有简略记载,碑文如上。题目为笔者所加。碑文中“皇祐二年”当是“敕命”范公知青州时间。碑文简略,追述金大定辛丑年发掘井泉情况及此次重修规模。
②赵伟:明山西潞州人,举人。天顺二年(1458)知青州,五年,重建范公井亭和范公祠,并为之记。《益都县图志·官师志(四)》有简介。
范公井碑记①
熊相②
天人不闻□□□□□□□□□□□□□□□□□□□□于孤城。姜诗孝亲,江水徙于近地。况□文□□□□□□□□□□□□□□□□于天下,又非二子所可班者。则其获天之应当□□□青□□□□□□□□□□□□姓。旧传:公仁宗时出守青州,有异政,醴泉涌出,味□□□□□□□□□□□□□□□汲之,公乃浚以为井,至今医家犹奏效于和药。天顺中,英庙亦尝遣使取焉。
□□□□□□□者□□覆之,前门后寝,可祀可封。惜栋桡而不可久,面墙而无所见。等□□□□□□□□□□□司参政高君友玑、按察副使安仁舒君晟、佥事岳州黄君昭道□□□□□□□□□□乃顾之诸君曰:“景贤利民,于时有赖,不可以不改作也。”乃命同知杨谏辟门于□,易栋以隆规制,虽仍乎旧,而气象增新已数倍矣。但见驼劈诸峰、洋溪二水,沛然而朝,悠然而见。亭奇献秀者,若篑而成;溅白流清者,如潴而引也。
既成,通判宋瓛(huán)、推官蓝瑞乃来请曰:“某等窃禄于此,不敢获罪于执事。亦以公之风韵犹存,足以激顽起懦,敢乞一言以垂永,示使后之官是郡者。”心之清,泽之远,皆如泉与公焉,则不以惠我民者,岂不大哉?比之子陵祠堂之祀,似亦有□之子,乃为□之。又为□□□公之精神化为醴泉,以寿我民于千万年。遗像俨然,清风载□,后之君子,不如此水。
皇明正德十五年秋七月
赐进士、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东,江瑞熊相书。
.jpg)
熊相碑记拓片局部
注释:①此碑,镶于澄清轩东山墙外侧。高152厘米,宽90.5厘米。碑文为行楷。碑文虽多处遭破坏,但亦可从碑文看出这次重修范公井亭及其写作该记的大体经过。
②熊相:字尚弼,号召峰,明江西高安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曾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山东巡按等职。为官刚正,僚属敬服,注重民生,发展生产。“所事凡利桑梓者,力任不辞”。颇具文才,重视文化,曾参与《瑞州府志》、《蓟州志》、《四川总志》等志书的编写。
富公祠记①
杨应奎②
略曰:嘉靖十有六年,青州兵防佥宪东汾康公,以修西月城余材,修富文忠公祠于晏公庙之基。祠旧在石子涧石上,架瀑水、立栅而亭之,后人目为富公遗爱者也。岁久湮没,徒有空名而已。涧即汉晋间望气者,所谓广固城之五龙口(误。五龙口在尧王山南、北阳河河段,今琵琶水库大坝一带--笔者注),晏公庙实南向对之。晏公出处无稽,俗传水神也。野庙荒寂,或颓或埋(误为“理”),地势如阜,丰隆圆秀。民居环其左右。今乃坚广其垣墉,崇高其殿宇,中设文忠神主,以将事,重门峻阶,有严有翼。俯渑洋之潺湲,挹云劈之崪嵂。尧山峙其背,驼峰耸其西。风晨月夕、烟雨雪霁之景,尤为奇绝。下与范文正公井祠东西相望,明爽旷达,真齐两景之伟观也。后树礼宾之堂,移晏公旧像于右,偏置守祠僧房于左,盖越月而告成焉。百年废祠,一旦兴复,耆老传颂,抵于兹望。康公之举,真义举哉。按,祭法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然则前后屋而祀之者,礼也。文忠平生,忠直大节,德业文章,史册备载。康公之经理西城关市,亦有下耆老帖文在兹,不赘。康公,名天爵,山西汾州人,癸未进士。
注释:①此碑已无存。此碑文,摘录于明嘉靖《青州府志》卷10。此记记述康天爵移建富公祠于晏神庙的过程,描绘移建后祠四周之景象。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营建志》亦收,更简略。
②杨应奎(1486—1542):字文焕,号渑谷,回族。明益都(今青州市)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历任临洮知府、南阳知府。海岱诗社成员之一,有《渑谷集》。
修范公祠碑①
夏一凤②
入青城之境,烟云回合,葱郁之气,蜿蟺磅礴而周折。崔嵬西矗,淼茫东萦,窈深洞豁之势,神灵若为之盘踞。莅斯土者,意必有高贤大良出,其文章、政治与风景相喷薄。
予始入其境,即访其遗迹,求所以不朽于斯者,始得范公文正,继得富公文忠、欧阳文忠焉。三君子者,勋业事功,炳烺宇宙,闻其行者,若舌之于饴,如心之于丸。
登斯城也,聆往事之未虚,念前贤之已化,靡不慨然兴叹。山川犹故,风日依然,□日□欬,歌咏之致,若□□□□□,此巍巍雉堞,于云山烟水之间,叹今昔之悠悠,悲推迁之忽忽。则是斯城,得藉凭吊三贤以垂不朽,每一念之,未尝不怆然也。
城之西隅,旧有范祠,后移二公并祀于此。公事之暇闲,一至此地,荒蒿凝砌,梁壁倾欹,樵牧踞为憩场,牛羊恣其狼藉。树婆娑而欲倒,像剥落以将颓。鸟乱春风,粉蚀苍苔之径;蛛封静牖,烟笼夕月之扃。予益心伤焉,而不能已也!于是捐积俸,为群工,葺其驼陊,增其缺略,饰以雕槛,周以杂花,芍纷传香,为神灵游衍之所。指画目注,阅半岁而毕事焉。
呜呼!前人之湮,后人之耻也。予承乏兹土,凡生于兹治于兹者,抚循发扬,皆予之责。使前贤遗迹与衰草摧株同一腐败,后之访古迹者,欲瞻依而不得,徒致憾于劫灰之仍在,海田之变更,是则予之咎也。昔颜真卿知抚州,继来者为公置祠。思公之遗行者,往往枉道修谒。一名贤在治,使弹丸之地系人之思念如此,矧济济如青城者乎?若曰,是城赖三君子以重,而予借是祠以冀不朽,则岂予之所敢哉?
即落成,敬勒于石以志。
岁月大清顺治辛丑岁孟冬月穀旦③ 三韩夏一凤书

修范公祠碑 夏一凤
注释:①此碑,立于青州三贤祠院门外北侧。碑高249厘米,宽92厘米,厚33厘米。碑文为楷书。碑记赞颂三贤功业,叹息祠堂破敝之状,记述重修经过,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感慨。
②夏一凤:号岐岗,清宁远卫(今辽宁兴城市)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前后任青州知府。他重视文治,对青州地方文化有一定贡献。曾修复三贤祠,并撰记立碑。
③穀旦:美好的早晨。“穀”:善,好。代吉日。
附:郡伯夏公德政碑记
出郡门而西,旧有范文正公祠,门前有井,曰范公井焉。继移富文忠、欧阳文忠公二祠,又曰三贤祠。大宋昔兴,后先踵起,仁感翔海表,威云震边区,所谓经纬乾坤,荣享宇宙者。殆未祀以悉数,然其时皆莅我青为名刺史,祠以祀之由来尚矣。历明及清,浸远灭废,仅有范公之遗像存,举向之称三贤者率已泯焉,而弗致考,焉而弗详,而况乎风剥雨掩,石圮木坏,土崩泉咽,草荒烟冷之状,则又其□□□□□□。
岐岗夏公来守是邦,旰今念古,慨然修葺。其中堂东坐面山,即所谓范公祠者,□□先施,冠珮之容肃然,富、欧二公左右峙,皆特置祠西向,略如中堂,堂内像亦然。亭以覆井,而藻粉过之。又左右各置庑以护堂,中堂南北置二门,入门则高台踞焉,轩厂疏朗,台左右又置庑以护台,格如前。仍旧者十三,增益护栏,而坚固者十七耳。真兴悉竭心力,郡人感公、颂公,且欲留公以不朽,故嘱余文以记之。
余乃避席而起曰:我公其有高世之志者乎?仕官而致勋名,富贵而祀廊庙,人情所至,慧顽一辙。至若云门奇秀一景,寒岩层石,□□所一,岂只与幽人隐士相期许于云霞洞水之外?公特独具青眼,庇林启径,脉引线悬,往来道出,奇松怪桧如翠滴,如云凝,如龙蛇走。人之足而及者,辄踞一筑石,起旧增新,或立或列,或圆或方,□□□□□□□□□□□□异,不可惮述。其有德于青州甚大,今又勤访前哲,俞咨故者,□酌前道后,渊□□命□窍。义之林籔,高□□□,增修庙貌,广□□□□□□之□□之□□,□秀之观,除其上,以为延宾之圃,舍其□□□封守之禁,所延往辉,奕世播芳,烈□遗风,故而弥新,遐而不没,其有功于贤达者甚远,实多可与三贤并容而共祀者,同类而祖之也。余高其志,而为之记,□□亦□□三贤祠而传其不朽,然无遗憾欤!
时顺治十八年岁次□□(辛丑)腊月□□十有八日穀旦
赐进士第、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礼科、吏科给事中房之骐顿首拜撰
吏部右侍郎冯溥 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翟延初
原任□□知府陈三谟 江宁府知府王玉生
户部广西司郎中钟锷 江西赣州府同知郭心印
刑部□□□□郭懋勋 刑部□□□□□□、常州府推官毕忠吉
乙丑进士王承露 陕西□阳知县唐玠 知州房可立
候选知县房凯 □□科举人孙廷铎 候选知县高梓
候选知县翟延□ 候选通判冯涵 候选知县冀化龙
官生冯抚世 候选都察院□□房星长
候选□□冯灏 官生冯□□ □□□□□□ □□□□□□
碑阴:
吏部尚书孙廷铨 钦差巡守广东岭西道右参政赵进美
原任河南道御史赵班玺 进士教授张联祺
原任五河县知县王建枢 原任陕西驿传道副使翟文贲
官生房星聚 □□□□□□ □□□□□□
说明:此碑立于三贤祠后,碑高172.5厘米,宽73.5厘米,厚13厘米。此碑与夏一凤《修范公祠碑》立于同时,《碑记》起首所述与夏一凤碑文第四段开头所书之意同,说明富、欧二祠非夏公所移。 (上)(张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