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在靠近齐胡公墓周边的村庄里,流传着盗贼“发古冢,得铜棺”一说。“铜棺”应为“桐棺”之误传,因为遍查有关资料,均无“铜棺”之说。“桐棺”乃桐木做的棺材,因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齐胡公是被献公弑杀,因而草草埋葬。
胡公墓内不可能有十分华美贵重的东西陪葬,盆盆罐罐之类的日常用具当然必不可少,献公自不会吝啬这些。在今天看来这些东西都已成了文物,每一件破盆旧罐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隶书之源
历史上因齐胡公墓被盗,发现了棺椁上的题字是隶书。胡公棺椁,竟成了隶书最早起源的实证。
隶书起源,世人本来认为始于秦代。而书法史上有谓始于春秋之前一说,则源于北魏。北魏郦道元(466—527)《水经注·谷水篇》载:“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馀同今书。证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叫孙畅之的人,曾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盗墓者发掘齐胡公的墓冢,发现了桐木棺椁,棺椁的前和、外隐始用隶书书写,写的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只有三个字是古代字体,其余的字与今天的隶书一样。这证明隶书并不是从秦代开始,自齐胡公以前就有了。
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这篇记载齐国的专门史料来推算,齐胡公死于公元前859年左右,那么”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棺铭,其书写也应是这个时间。由此看来我国隶书艺术的起源,至今最少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了。
齐胡公是姜太公五世孙无疑,误为“六世孙”,究竟是原棺有误,还是因在位第六代而谬传,则不得而知。
不论后人怎样评价胡公的一生,因为其棺椁上隶书的发现,齐胡公之名也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而铭记、流传,致使齐胡公之余韵,悠悠千古而不绝,这确是一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