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隆安三年(399),鲜卑贵族慕容德在青州广固城建国称帝,曰“南燕国”,系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之一。国都是“广固城”,虽然南燕国国祚衰薄,只延续了十余年,但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有人称帝的地方。
山东境内唯一的京都,青州广固城内,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或许,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冯蜂鸣先生的《南燕皇帝》,正是详细介绍了慕容德与慕容超在青州称帝的十年历程。所有内容,都是冯蜂鸣先生以其学者素养,使用翔实史料而汇总了历史的真实性。本文的语言形式,又流露出冯蜂鸣的作家风格,生动,幽默,富有韵味。因此,这是一篇极具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力作,于此连载,以飨读者。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是慕容皝幼子,母公孙氏,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
一个极其热闹的时代。
人皆尽知,一个皇帝,就有一大帮高官贵爵。这些人虽然蒙受皇恩,坐享荣华,但要搞个叛乱,弄个政变,随便得就像开启一只酒瓶。而炒皇帝的鱿鱼,跳槽到另一个主子的门下,那更是超市里的顾客,从服装区走到鞋帽区了。
怎会有这番景象呢?
一是秦汉之后,权力带来的无限风光,在此时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只有成为皇帝或权贵,那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是类似于礼义廉耻的行为准则,尚未定型。人们的思维与举止,丝毫不必顾及道义的障碍。
因此,当时的世风世俗就是:
“且趋当生,奚遑死后”。
只追求今生的成功,哪里担心死后的名声。
如此一来,想当大官的人,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个体户,只要脑筋灵活,会抓机遇,一夜暴富的可能性极高。至于谁想当皇帝,只要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剩下的也便只有技术问题了。
十六国时代的后期,在今青州定都的南燕国皇帝慕容德,就是技术方面的大家。所以,他不仅奇迹般地在齐鲁故地上树起一个国家,且经营得如火如荼,美不胜收。那第二代皇帝慕容超,却是个十足的外行力巴头。他玩火自焚不说,还叫那一个国家、几万条生命,做了他的陪葬。
虽然,南燕国并不大,只限于今山东一带,存世也不长,只有10年的功夫,然而,把麻雀的胸腹里看透了,也便知道狮虎熊豹以及全人类,竟是怎样的脏器。
第一章
大功臣故土失路 小美女敌国受宠
慕容德,字玄明,鲜卑族人。336年出生。身高“八尺二寸”,相当于现在的两米。他的父亲、大哥、二哥、三个侄子,都做过皇帝。深具政治、军事专业能力的他,也就早早地储存了一个梦。
367年,31岁的慕容德,已是前燕国里上朝议事的武将了。这个国家,是慕容德的父亲慕容皝开创的。此时的皇帝,是慕容德的小侄子,13岁登基的慕容暐。这年,也就是小皇帝20岁时,遇到了一件发生在邻国的事。
前燕的国土,在今华北地区。它的西面是前秦,南面是东晋。前秦皇帝是苻坚。苻氏家族的主要成员,均为王公。这年九月,有四位王公密谋,试图把苻坚拿下马来。
四公谋反,苻坚当然要遣兵围剿。四公中的魏公,当即投靠前燕,并将他辖区内的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南),连同其百姓,作为礼物送上来。要求燕国出兵救援。
就在小皇帝慕容暐召集廷议时,慕容德发表了一篇战略性建言:“先帝应天受命,志在一统天下。今魏公前来献城请援,实为天赐大燕以灭秦良机。”他具体道出如何调兵遣将之后,随之慷慨而言,“统一之日,为时不久矣!”
慕容德自不足20岁至今,已担任过幽州刺史、左卫将军、范阳王、魏尹、散骑将军等军政要职。十几年来,又在实践的历练中,无休止地读书钻研。如今的政治、军事专业技术,也就颇具造诣了。这种人说的话,势必具有足够的正确性。你想,四大公同时率兵起事,秦军分散作战,燕兵若突发奇兵,内外钳制,前秦岂有不败之理。
可是,掌握实政的宰相慕容评,却与慕容德背道而驰。
慕容评是慕容德的叔叔,小皇帝的爷爷辈中人,且是三朝元老。这慕容评又是十足的贪官。便是国家的利益,与他喜欢的银子相比,那也算不得什么。因此,他早就接受了前秦苻坚的红包,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秦国了。
那时候,一家亲人起杀机,大臣高官做间谍,倒也不是新鲜事。但是,宰相为敌国当特务,就是慕容评首开先河了。
此刻,慕容评听到要灭秦国,那就等于断他的财路。他虽然没有足够的道理驳斥慕容德,但胡诌几句,还是来得的:
“秦乃大国,虽遇困乱,欲取胜之,已属不易。当下闭关保国,方为上策。灭秦之事,远非吾朝所能也。”
小皇帝因为比较无知,也就分外崇拜自己的判断力,特别喜欢享受那权力带来的快感,这便信口开河:
“太傅之言极是。”
一次拓疆扩土,壮大国力的天赐良机,就这样,从燕国的手心里,滑掉。
如果,慕容德据理力争,那慕容评自然是做贼心虚,不敢过分暴露自己。慕容德的正确主张,也就必然占到上风。小皇帝也就会被说服。燕国的历史进程,也将因此而改变。然而,慕容德就此保持了沉默。
因为,慕容德并不是最高军事指挥者,宰相又不配合。一旦在对秦作战中失利,他建议出兵的真理性,就必将受到质疑。当然,燕国那位令敌国闻之胆寒的大将慕容恪,已于上年去世,秦国与晋国已经滋生图燕之心。燕国若不尽快壮大自己,亡国之日也就为之不远了。
对这一切了如指掌的慕容德,在他叔叔的无稽之谈与他侄子的错误决断之后,当即杜口不言。这就是慕容德的过人之处。他的出兵建言,表明他的军事专业,已经十分过硬。他臣服于上头的错误,体现出他的政治艺术,业已成熟。
果然,未出两年,东晋就树起了伐燕的大旗,而且所向披靡,弄得燕兵溃不成军。晋军的战马,直逼燕国京都邺城(今河南临漳)。小皇帝慕容暐顿时慌了手脚,立马准备迁都。
迁都就是逃跑。
这时,慕容德又和他同父异母的五哥慕容垂一起,反对迁都,力主反击。宰相慕容评因为不是东晋的奸细,也便没有大加阻止,只在暗中做好了逃命的准备。这样,慕容德才与五哥得以披挂出征。
慕容德分析到,晋军初战得利,必然忘乎所以。骄兵必败这是军事常识。于是便为慕容垂连连献计,燕军也就连连取胜。最后,又在晋军退路中设伏。垂德兄弟率军前后夹击,一次毙敌3万余人。取得了对晋自卫反击战的全面胜利。
二兄弟以殊死之战,挽救了国家。那歼敌的计策,明明都是慕容德所出,他却始终保持低调,绝不争功。于是,慕容垂就在朝廷内外,威名大振,成为举国上下尊崇备至的救国英雄。
这正是慕容德政治素养的高超之处。他以极大的耐心,克制着追求名利的人类弱点,从不让自己处于各类光环的中心。以超常的厚重与沉潜,躲避着明暗两处的锋芒。因为,在一个缺乏道义、缺乏人格、缺乏人性的时代,无论谁身上的光环,都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此时,慕容垂被官民们景仰了。皇帝和宰相,这个国家的一二把手,自然也要对这位功臣有所表示--把他干掉。
慕容垂也是有脾气的。他一拍桌子,老子还不跟你玩了呢!转身就走入秦国的大门。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阴暗社会的一条真理。一听慕容垂来了,秦国皇帝苻坚手舞足蹈。他颠颠地跑到城外,接天神一般,迎来了这位名震四方的英雄。
秦国有位大将,名叫王猛,也是个政治军事的高级人才。出于国家安危的考虑,他就向苻坚进谏:
“慕容垂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确为豪杰良将。这便若同蛟龙猛虎,难以驾驭。万望皇上,及早将其杀掉,以绝后患。”
苻坚是很特殊的一位帝王。既有一番作为,又被人称赏为“开明大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谨恭有礼,慕义怀德,雄才大略”。所以他处理问题,也便与众不同。他对王猛说道:
“此言固有道理,但朕正需大揽天下英雄,建不朽之功。若朕旋即将其杀害,日后哪位英雄,复来投朕?”
“只怕陛下,因此而养虎遗患!”王猛更加表示担忧。
“奚有此事。”苻坚笑着,转身便宣旨,封慕容垂为冠军将军。
燕国那边,因为慕容垂投敌叛国,与之亲近的慕容德,也被罢免一切职务,下岗了。
慕容德若是寻常人,他出生入死,创建伟业之后,得到这般的回报,那肯定是要气出肝癌来的。可他,只看作蚊子叮了一口,根本不往心里去。父亲慕容皝开创的燕国,如今被小侄和老叔,整得如此黑暗,既然报国无门,那就不尽回天之力嘛。而他这样的工作狂,只要在位儿上,便是极不情愿的职责中事,他也要干出个样儿来。如今行了,既然离岗了,那就歇着,看看热闹罢。因为国家的明天是个啥样,他已经预料得铁定。(下转三版)(冯蜂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