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街道“三个思维”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讯 (刘佳艺)为实现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益都街道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探索一条适合当代社会的乡村振兴之路。
系统发展思维由“农村”变“乡村”。从“农村”到“乡村”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包含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把乡村重新还原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的中华文明载体。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发展,绝不能延续简单就经济搞经济的工业化思维,而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历史的整体角度系统性加以解决。
社会集体思维促成乡村“三位一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正是适用于新时代中国乡村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创新村干部工作方式,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能力。村干部带头学习和遵守宪法、村民自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不断强化村民自治的法治意识。积极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并在村庄治理中依照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活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互助合作思维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引导区位较好的经济强村兴办市场、超市等集体企业增加经营收入,东店、北城等社区多年入列全市“百强村”。引导农业大村集中流转土地、提供技术指导赚取服务费,黑牛王、马官等村每村年增收5万多元。
邵庄镇发挥三大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讯 (邵宣)日前,在老山村青然农业新流转的500亩土地上,挖掘机正在挖填土方,修建蓄水池、铺设水浇线路。今年邵庄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发挥三大优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发挥特色产业“助推器”作用,搭建乡村振兴“快车道”。74个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3200余亩,新发展类人园有机蔬菜500亩、华光有机小米500亩,青然农业结合秋收新增优质蜜桃1100亩,文登水生态项目流转附近土地630亩,峪景风蜜桃新增种植面积200亩,众鑫源有机农业、金楸林业、永春山庄等农业项目进一步扩产提升,上庄绿化苗木、尧王山蜜桃和曹家沟冬雪蜜桃等特色农业基地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效益持续扩大。
发挥本土人才“生力军”作用,打好乡村振兴“人才牌”。镇村分别召开动员会,成立乡贤人才理事会,登记各类人才1081人。以乡贤人才回乡创业为带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国明养殖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合作社。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培育工程,以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转移就业人才、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农村卫生医疗人才等“四类”人才为重点,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次,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000余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00多人次。
发挥绿色发展“明信片”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内驱力”。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升改造韩李至刁庄绿道8.6公里,绿化荒山2100亩,举办雀山流苏姻缘文化节、杨仁马桂花节、南西坡柿子节,老山村新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普通安置区整修硬化道路1.5公里,南山村街巷全硬化,完成838户旱厕改造、6户危房改造任务,南辛店棚改协议签订扫尾,闫家等7个村完成村内自来水改造,结合“雪亮工程”安装监控探头29个,92个村持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