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老骥伏枥系桑梓 使命担当显情怀
恒信玫瑰公馆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骥伏枥系桑梓 使命担当显情怀

  

——张景孔先生新著《北阳河》序言
□李 森
 
 
  他的热血在北阳河里奔腾,他掏出了自己的赤子之心,此则《北阳河》之大观也!一直令我无比感慨的是,古往今来,总有人对青州文化怀着敬意和深情!张景孔先生以强烈的爱乡情怀,毕生致力于青州文化研究。他是青州文化发展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贡献者!这是一位在治学上具备严谨求真精神的人,一位对青州文化有着全面系统研究的人。在张景孔渗透汗水的著作中,布满着对青州文化的关照。他是我心目中的一代青州学宗师,名列榜首的研究青州文化名人。在此,谨向这位年近八旬仍奋耕不已的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张老寿比南山,学问之树茂盛常青!
 
  种种迹象越来越清楚地显示,青州正在成为一方文化高地,文化振兴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这是一个文化上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我,多年以来,每每感叹:“青州真乃一座伟大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气质品格一流,发展前景广阔,足以骄人傲世!”尤其青州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堪称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缩影。正因如此,衷心祈愿青州在齐鲁文化建设中能有更大的担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力争成为一支引领山东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放眼未来,在我心中,文化大视野下青州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得而言的,根据个人有限的观察和思考,不妨将其凝聚成一句乐观的展望话语,奉献给关注青州文化事业的同仁志士,此即“东方古都会,文化新圣地!”这个发展趋势,或曰宏伟蓝图,恐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因为生生不息的青州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砥砺进取的步伐,历千百年迄至当下,青州人凭借着自身固有的高度文化自信,更是卯足了干事创业的空前强劲爆发力。前不久,年近八旬,在青州文化领域里“握着一手好牌”的张景孔老先生,又出人意料地打出了他的《北阳河》这张文化好品牌,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学界耆宿向着青州文化崛起的远大目标奋力迈进的感人形象,令我刮目相看,顿生无限敬意。
  手捧《北阳河》书稿,心中不禁佩服先生不愧是搞市志的,真有眼光,又开掘了一座文化富矿。这是第一部青州人专门为一条河写的书,实质上系北阳河志书。为此,我甚至萌生了建议先生改动书名为《北阳河志》的想法,然而旋又作罢,书出行家里手,这是他的特长,书名他定,方合情理。《北阳河》的编著,历时二十五载,前后数易其稿,付梓问世在即,作为晚辈后学,拜读学习之余,热忱志贺之际,还想借机表达些许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该书引发了我久蓄心中的与张老二十二年的交往情结。
  我与先生同住青州城,共饮一方水,志同道合,相知甚深。平心而论,我还是看着他早年主编的《青州市志》走上求索青州文化之路的呐!彼时虽未亲聆其教,然一书在手,便受益终生,今以先生“私淑弟子”自称,是绝不为过、名副其实的。他从事教研工作时,我这个年龄的人还未降临人世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若让我对他即兴做个评议,我只能说:“先生之为人也,一介敦厚长者,心胸阔达,志存高远,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研文治史,学有根柢,评志赋诗,博而专精,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足堪学人之楷模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张景孔者,可谓当之无愧!”
  先生之于青州文化研究,起步早,贡献大,多有拓荒之作,这早已被学人所公认。他是毕生致力于青州文化探索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地方著名文史学者。我始终认为,学者不学者?首先看论著。因为学者不是靠嘴巴,更不是靠表演,而是要靠自己的作品来发言的。实际上,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知闻先生大名是缘于《青州市志》一书,先读其书后识其人。这部由他和邢其典先生领衔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行的志书,虽出众家之手,却修改、总纂、合成于先生一人。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恢宏的规模、浓郁的特色而独树一帜。这是一部通青州古今之变的志书,堪称从事青州文化研究者无法绕过的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书。当年的《青州市志》使我如醉如痴,作为一名学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心潮澎湃的呢?眼界为之一开,遂通青州文化大略。仅凭此书,心中即对先生播下了仰慕之情,深感他就是我眼中名列榜首的研究青州文化名人了,以致遇有求知青州文化者,我必欣然荐而告之曰:“请读张景孔《青州市志》,吾辈学人当重之宝之。”迄今三十年,不禁感慨系之:“一部市志鉴古今,不知延泽多少人?”
  初次晤面,是在1996年的“山体巨佛头暨青州佛教造像研讨会”上,得见先生于一席专家学者中。后来又读到他的《宽简·优游·思颍--简谈欧阳修知青州》论文,叹服这是一位走进了欧阳公精神世界的人。然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二十年前的一个酷暑,我去拜访先生,家人开门,眼前情景,将我定格,只见先生仅穿一条三角小裤头,肩搭毛巾,面对风扇,埋头于一案书籍间。这“不雅”一幕,实在是我眼中学者治学为文的楷模风范,内心当即闪过了那句励志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思忖半晌:做学问就是要铺开摊子,俯下身子,钻进去搞研究。先生退居二线后,一次我登门请教,他不巧外出,便与其老伴攀谈起来,当问及先生还像以前那样繁忙否?她竟语出惊人:“说他上班吧,他整天在家里,说他不上班吧,他比谁都忙。”我忍不住抚掌大笑,这便是一位妻子眼里的丈夫形象了。说来也巧,最近我在《青州百咏·后记》中看到了先生当年自明心迹的诗句“休也未休耕不停”!可谓适得印证。这不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实写照吗?
  必须称道的是,张景孔先生的敬业精神突出地表现在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上,在青州文化园地里,他力学不倦,猛打猛冲,不断取得新收获。除我推崇的《青州市志》外,由他主编的《青州市村镇大观》,也是一部值得赞赏的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全面记述青州村镇状况的重要成果。事实上,先生治学涉猎宽泛,在许多领域均有精深造诣,尤长于方志编纂理论、古典诗词创作、三贤名人研究,业已出版方志评论著作《志苑文论集》《志评》《悦堂志论》,并在《中国地方志》《史志学刊》《方志研究》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作为当今史志界名家,先生计为省内外100多部志书写过书评,深得我国方志学权威人士傅振伦的称许:“博览国内新志,每抒胸臆,发为商榷之文,冀以精益求精,期于至善,言多中肯,见重于时。”颇需一提的是,《青州百咏》乃先生数十年来所写歌咏家乡诗篇的精选结集,也是他本人乐于称述的“用心用力之作”。“热爱家乡,歌颂青州”的主旋律自始至终唱响在全书中。当代诗词泰斗孙轶青亲为题签书名。该书诗、书、画三者结合,这在青州还是头一部。另出版诗集《庚辰诗草》,主编《海岱新咏》。还有刊发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人民教育》《诗刊》《中华诗词》上的大量诗词篇章。《青州三贤》一书是他多年来研讨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成果的集成,此书弘扬三贤德业功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建树颇丰,学界瞩目。身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先生《范仲淹知青州》一书更是做足了功课,可谓心血凝就,深情聚成。这两部著作寄寓着他敬先贤、仰英灵的清官贤吏文化情怀,把早已尘封了的史事磨莹成清澈照人的历史镜鉴,给读者以启迪,以感悟,以力量。先生为文,用意甚高,“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这一点非常值得敬佩和学习。
  我始终关注并激赏先生充满人文价值的论著,这些成果在青州历史上都堪称首次,均有发前人之未发的微旨精论,使人开卷受益,得到深刻启迪。可以说正是先生亲手推动了青州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并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扪心自问,今世之人,醉心青州文化,用心如先生者有几?晚辈这样敬仰他,推重为青州名士,正在于其独特性。我不讳言,先生虽是副编审职称,但他丰厚的著述成果,在一座县级城市里又何止能评他几个正高呢!其实职称的高低,并说明不了问题,唯有学术创见,才能千古流传,永存天壤之间。      (下转二版)
 
 
张景孔考察北阳河留影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