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三迁四筑”。同一地方,有相互毗连的五座古代城池遗址,是中国现存历史文化名城中较为少见的。除满洲驻防旗城外,都与山水关系密切,结五座城池,均具有明确的地址和边界范围,其城池规模清晰,但城墙和壕沟的具体形制只有南阳城和旗城有较为准确的记载和相关图像资料可供分析借鉴。
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记载:“晋曹嶷略齐地入临淄,以域大地原,不可守,移置尧山南三里为广固城。后为南燕都,宋刘裕攻破之,平其城,以羊穆之治青州,乃建城于阳水北,名东阳城。北齐废东阳,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即今城也,唐宋金元因之。”
广县城
嘉靖《青州府志》记载:“汉齐郡属县,城旧在府治西南四里瀑水涧侧。”根据卫星地图和考古发掘资料,其城池边界清楚,位于驼山北麓、南阳河和石井水之间,但无城壕记载,遗址有少量汉代建筑构件遗存,并有汉代跽姿石俑,今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其一侧之瀑水涧,《水经注》有记载,历代为青州风景名胜之地,郦道元及北宋欧阳修、富弼等名臣皆曾游于此。
《水经注》卷二十六记载:“(长沙水)水出逄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迳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
广固城
晋水嘉年间东菜郡曹嶷所筑,后为南燕国都,宋义熙五年,刘裕伐慕容超,破城毁之。根据星地图,结合《水经注》对渑水、浊水以及五龙口等的记载和《齐乘》、明嘉靖与清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等府志对广固城的描述,可知其具体位置,当是在今邵庄镇琵琶水库西侧北阳河及其北侧支流和西侧山东头之间的麓坡河谷地带,且当有大城、小城之分,小城当即宫城。从明代诗人的诗句描述可略知明代广固城仍然保存城墙和部分宫殿遗址。
2009年的考古试掘也证明了上述位置和范围推测:“广固城位于密头村附近,西侧延长至大郇、小郇两村,西南与杜家庄相邻,南与刘家庄相近,东侧靠近西环路,正北以北阳河南岸为城墙,河道为护城河,总面积三十万平方米。”考古发现“石砌城墙250米,夯土筑墙2000米,城墙全部掩理于地下,在多数断崖处发现夯筑城墙的夯层,墙体残存于地下的高度不等,距地面以下1米至2米,宽度在8至10米之间,在西面城墙上发现城门洞遗址四处,在城内发现遗址5处,墓地3处,并确定一处为清代御葬墓,曾有石人、石马等石像暴露于野。在考古钻探普查中,捡拾到大量的商周时代的陶片,亦有大量两晋时期的砖瓦和连花纹瓦当,并伴有大量马骨出土,发现汉画像石一块及多处灰坑。”
《水经注》卷二十六记载:“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治岭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晋永嘉中,东菜人曹嶷所筑也。水侧山际有五龙口,义熙五年,刘裕伐慕容超于广固也,……河间人元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必当陷。石虎从之,嶷请降。……’裕寒之……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实凭地险,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浊水东北流迳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惟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铭,与今剑莫殊,以密模写,知人功所制矣。西望胡公陵,孙畅之所云青州刺史傅弘仁言得铜棺隶书处。浊水又东北流,迳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
嘉靖《青州府志》记载:“晋永康城名,在府治西北八里,尧山之阳,有大涧,因之为固,遂名,后为刘裕所夷。……五龙口,见冶岭山麓,今瀑水涧南是。……布政黄卿诗:尧祠观垅堞,迤逦尚如城。垒垒丘坟绕,芃芃禾黍成。……宫井聊存址,楼台已盖坪。………尚书陈经诗:凉汉泬寥清,登高俯故城。龙冈盘地险,雉堞与云平。东望沧溟会,西瞻泰岳迎。四山屏乱立,一涧带相萦。十二侔秦郡,骨腴儗汉京。”
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二《古迹志·上》记载:“广固城在城西北八里尧山下,今无迹。按:义熙五年,车骑将军刘裕伐南燕,至广固,克其大城。燕王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困之。六年二月,陷广固,以藉险难攻,夷其城隍,故无基址可寻。”
北宋司马光也有一首《追和张学士从沂公游广固城》诗,对广固城有所描述,表明宋代时广固城宫殿、城墙、高台等建筑已经残废不堪:“苍鹅集宋幕,游鹿上燕台。霸气山河尽,王师江汉来。重围经岁合,严锁夜深开。废殿余沙砾,颓墙翳草莱。清时间千岁,良牧借三台。狱市乘余暇,芜城赋上才。”
东阳城
东阳城始于晋,终于金初。有四门,位置和城址清晰可辨。但由于荒废较早,遗存很少。今存镇青门遗址,俗称“马驿门”或“马驿山”。镇青门是东阳城北城墙的西门,北城墙共有二门,另一门为车猿门。今北关一带原处于东阳城的中东部,因是南阳城北门外商肆之地,而得以留存。
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东阳城,晋城名,刘裕伐南燕,废广固,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此。”
《益都县图志·卷十二古迹志·上》记载:“东阳城在城北。又,南阳城与东阳中隔南阳水,即今府治也。东阳城与今城止隔一水,其车辕门距今城北门不过里许。……据《魏书·侯渊传》,‘渊劫光州库兵反,夜袭青州南郭’。考:东阳南濒阳水,其南郭必在阳水之南,今城正当其地,是今之城即魏之郭矣。此郭不见于《水经注》,则必在太和、景和以后。渊反于天平二年,而郭又在其先。然则,南郭之筑,当在魏熙平二年城东阳之时矣。魏得青州至此垂五十年,中间无大兵革,必因户口日繁,而东阳又狭隘,故广南郭以处之。《魏书》载之,《帝纪》亦为其修城并筑郭故大其事耳。不然,寻常兴作,何劳纪录乎?其后因郭为城,与东阳分而为二,或始于(北齐)天保时,抑或更在其后,皆不可知。”
满洲驻防旗兵城
雍正八年(1730),清廷派河东总督田文镜督工领建青州满洲驻防旗城。同时,又严令青州知府广寿指挥,引征府属各县能工巧匠和民夫出工卖力。所用木料属地难筹,又自东北几省经海上、陆地运来。《青社琐记·筑驻防城文》记载“吾郡驻防城地及军教场,旧皆民田。筑城时以官价买之,价甚廉。”现存海晏门石刻匾额记载:“雍正十年(1732)北城落成。”
清咸丰《青州府志》卷二十九《兵防考》记载:“驻防满洲城在青州府北,雍正八年(1730)建,九年(1731)告竣。门四:东曰海晏,南曰齐宁,西曰泰安,北曰拱辰。”“溯自雍正十年(1732年)设青州驻防满洲营将军以下官。乾隆二十六年(1761)裁将军,惟以副都统领之,为海滨之重镇,无事则为屏藩,有事则为将帅。”
据传说原计划修建的青州驻防满洲旗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城墙要石砌砖垛,要以南阳河、东阳河、北阳河等天然河堑为护城河。因领工督建官员贪吞了大批建筑经费,没有按原计划修建。据《青社琐记》记载,实际上建成的却是一座南北280丈,东西240丈的长方形的三合土的城墙。城垛是用砖砌的,四周是人工挖的护城河。城墙高1.25丈,底宽1.2丈,顶宽7尺,城周围长六里零一百四十丈,连同城外面长1049丈。城里面长974.4丈。外面城垛口2000个。护城河宽4.5丈。马道宽15丈。护城河共长1120丈。四城门名,均为名书法家书写石刻匾额镶嵌在城门上。四城门外护城河上各有石桥一座。全城总面积合1120亩。旗城共有官衙57座,用房668间。宫殿一座,用房22间,庙宇21座,厅房2座。连同旗兵住房共4899间。 (下转二版)
广固城遗址
东阳城镇青门,俗称“马驿门”
青州满洲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