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王府文旅康养小镇记
《青州旗城》一部驻防旗人的实录
阎君庙
鸢飞国际公寓 泰华城之上,升值潜力无限!
《今日青州》电子版阅读平台——今日青州网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旗城》一部驻防旗人的实录

  

   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李凤琪、唐玉民、李葵先生编著的《青州旗城》对山东青州满族的历史,进行了穷原竟委的述说,是一部反映满族区域史的上乘之作。

  在清代,八旗军队除集中屯戌京师外,大约半数的兵力分别屯驻在全国70余处重要城镇和水陆要冲,其中东北驻防44处,关内各省驻防20处,新疆驻防8处,由此构成清朝控制全国的骨干力量。正是在八旗驻防的基础上,形成了满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因此,研究八旗制度,不能不研究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史,不能不研究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同样不能不研究八旗驻防。清代中叶八旗驻防兵力达到20多万人,加上眷属至少也有150多万人口。以后瓜瓞绵绵,世代繁衍,兵额虽没有增加,人口却有大幅度增长。如此众多的人口,分住在西起伊犁,东抵江宁(南京),南达广州,北至瑷珲的广袤土地上,在300多年里各自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由这些历程,又浓缩为满族发展史中起伏跌宕的篇章。然而,在清代70余处八旗驻防中,留有详实记载的堪称凤毛麟角,也就是人们所知的《荆州驻防八旗志》《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绥远旗志》《京口八旗志》《福州驻防志》《驻粤八旗志》。此外,各驻防地的史事除散见于《清实录》《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一些地方史志、舆图、谱牒、诗文、奏疏外,多已湮没无存。
  《青州旗城》一书,围绕青州旗城的兴建、氏族的源流及其军事活动、民风民俗、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名人逸事等专题,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不仅填补了满族区域史方面的一个空白,对了解满族社会的发展、文化风俗的演变、与汉、回等民族的关系,也都有参考价值。
  清代大小70余处八旗驻防,在规模和兵力的配置上相差悬殊,较大的驻防点如西安、广州、江宁等处,驻扎官兵都在5000人左右,加上眷属,人口有二三万人。而较小的驻防点如宝坻、东安、固安等处,仅官兵100—200人。青州驻防初设时由京师调拨八旗官兵2000多人,合计家口共15000人。这在驻防规模方面,已相当可观。清制,各驻防地根据兵力多少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为其统领。雍正七年(1729)增设青州将军时,全国八旗驻防地中设有将军一职的只有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京口、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等十处,足见青州驻防在清朝统治者眼中,绝非无足轻重。
  不过,令青州满族真正扬名青史的,并不是上面提到的原因,而是青州兵在鸦片战争的镇江保卫战中英勇殉国的表现。近代以来,当八旗、绿营这两支清兵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时,惟独青州旗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上演了抗击侵略者英勇悲壮的一幕。他们的牺牲,虽然不可能改变当时“风雨如磐”的艰危局面,却足以为满族乃至全中国人民树起一个不屈不挠、反抗侵略者的丰碑。由此,也就凸显了青州满族在满族史和中国近代史中的特殊分量。
  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除了对青州满族的这段光辉业绩耳熟能详的传说外,对他们的历史概貌却知之甚少。感谢《青州旗城》的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努力,才使青州满族的兴衰历程和社会面貌,第一次比较清晰、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州满族在漫长的岁月里,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也积蕴了丰厚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但纂修一部青州满族史,却有特殊的难度。辛亥革命后,旗城原有档册早已荡然无存,地方志中有关旗城的记载也仅寥寥数笔。在民间,除《青社琐记》有简略的文字记载外,只有旧家珍藏的少数家谱、文告和故老的口碑传说可资参考。为了完成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先后采访五百余人,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查阅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文献,举其荦荦大者,就有宫中档、朱批谕旨、起居注、上谕内阁、清世宗诗文集、清仁宗御制文集、清会典事例、清史稿、清实录、东华录、八旗通志、谈迁《国榷》、陈庆年《横山乡人稿》、王嵩儒《掌故拾零》、章润《满洲谈往》、《青州府志》、《益都县图志》、《青社琐记》、碑证、《鸦片战争》资料集、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不一而足。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大范围的民间素材和口碑历史的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切磋,反复酝酿,几易其稿,最终瓜熟蒂落,高质量地完成了《青州旗城》这一硕果。
  作者撰写此书,曾提出:既按写史的原则,务求其真实,又要兼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5页)。通览全书,亦文亦史,文献史料与口碑传说彼此参证,相得而益彰,加之行文流畅,文字活泼,可读性强,确实达到了作者提出的写作原则。
  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贯穿于全书的写作过程。如关于青州旗城的兴建,当地志书记载寥寥,作者为了弄清基本情况,从雍正朝宫中档等文献中查阅到不少第一手资料,复与《青社琐记》和民间传说相印证,终于拨云见月,澄清了疑问,在此基础上始撰为《雍正帝谕旨建旗城》一文。这样的例子,在书里俯拾即是,不待详举。
  如何处理文字资料与口碑回忆的关系,是许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本书作者采取的办法是:“以文字为主,两者互相佐证”。对于民间口头传说,特别是有关重大事件的传说,只要找不到文字依据,就尽量不用(495页)。青州驻防八旗,作为一支八方驰援的军队,有关战史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如出兵南京、与太平军作战的传说,因文献中查无实据,作者断然割合,暂不收入。这样,全书的篇幅虽然小了,奉献给读者的却是一部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信史。这种审慎态度和方法,不仅值得赞赏,更应该推广和提倡。
  本书的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其中如青州旗城的建筑结构与特点,旗城内的寺庙和满族宗教信仰,与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旗地、墓地、军马场,姓氏构成与源流,语汇和语音特点,祭祀与婚葬风俗,满、汉、回族的关系,文化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近代以来的经商情况和出旗为民后的坎坷经历,乃至于脍炙人口的民谚、歌谣、俗曲,喜闻乐见的传说、逸闻趣事等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满族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个性与共性,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驻防旗人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满族区域史中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它留给人们的研究空间必将得以继续拓展。
  本书附录部分,收载有关旗城和青州满族的文史资料,其中如邱琮玉写的《青州满营记略》、崔光笏的《镇江府青州驻防忠烈祠碑文》、李廷扬的《青州旗城昭忠祠显忠碑文》以及《海岱书院章程六条》等,都是青州以外读者难得一觅的珍藏,因此书的出版得以广泛流传,为研究者和关心满族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本书在追溯历史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如关于驻防旗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在清代史籍中本有歧异的记载。各地驻防地的旗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满、汉关系) 因时、因地、因人而存在种种差异,应是很正常的现象。本书作者基于青州地方满、汉、回等民族长期共居、友好交往的大量事实,指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青州满族为什么能同汉、回族兄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他们彼此之间有哪些融合和进步,这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研究的课题。”(3页)清代满汉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的演变,不仅对满族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清王朝的兴衰来说,也是一个至关主要的因素。迄今为止,对清代的满汉关系还远远谈不上系统的研究。在这方面,《青州旗城》一书作出的说明是很有价值的。
  满族文化胚胎于早期的渔猎生活,形成于白山黑水的广袤天地,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以后,驻防旗人散居到全国各地,彼此间少有联系,长期处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青州满族却仍能长久保留本民族的一些文化要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本书作者,从调查青州满族的族源入手,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涉及宗教、文学、艺术、语言、礼仪、服饰、饮食、婚姻、节日、体育、游艺等各个方面,洋洋洒洒,色彩斑斓。为人们了解满族文化的发展轨迹,特别是比较不同地区满族文化的异同和特点,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
  注:此文曾经发表于《满族研究》,作者刘小萌系中科院博士研究员。前几年,曾同西北亚研究室主任王禹朗、日本清史专家细谷良夫,联合来青州北城考察,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刘小萌)
 
 
刘小萌(左)一行,在北城考察时留影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