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版)
李白真的来过王家辇吗?
要知道李白是否来过并不难,前提是要搞清楚李白是否来过青州,来做什么,什么时间,走哪一条路,等等。当然,这都是古村之外的话题。
李白走青州
大量历史资料证明,李白曾多次来过青州。留下诗作尚有迹可查的,至少有两次。
李白,字太白,少时居四川江油,开元十五年与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三十五岁时,李白移居山东兖州。这时期他第一次涉足青州,游览了青州府南的沂山,留下一首《题百丈崖瀑布》。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应诏去了长安,被供奉翰林。天宝三年的春天,因屡遭高力士、杨国忠等的谗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几经转辗后,途经穆陵关再次走向青州腹地。
如果说李白前一次来青州是游山玩水,那么这一次来,却有非常明确的目的。
其一,是寻找儿子。他填过一首词,有“穆陵关北愁爱子”之句,“穆陵关北”泛指今青州一带。李白当时来青州并不仅是游历,很可能曾把妻室或儿子托付给了青州一带的人家。
其二,拜访北海太守李邕。李邕与李白是故交,年辈也高。李白从朝廷辞官不久,官宦之梦还未泯灭,来李邕门下谋一个官职,是李白此行的主要目的。
当时的北海郡治所即为青州。当地流传有一女子的丈夫被人谋害,女子持刀复仇刺杀真凶而获狱,罪当极刑。李邕上疏朝廷,救下了女子,由此李白写下了叙事乐府《东海有勇妇》:“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表面上看,是歌颂“东海勇妇”,实是奉承李邕。捧得李邕高兴,符合李白此时的“跑官”心理。
然而,李邕看重的是李白的诗文,对这个“天子呼来不上朝”的狂士,他不曾舍得一官半职。
邂逅王家辇
李邕对来访的李白不但没有挽留,反而修书一封给打发了。请北海天师高如贵在齐州(今济南)紫极宫授李白入道。
即使将入道观,李白也忘不了先游览三齐故地。他怀着极度的失落和惆怅,踏上了当年的齐莒故道。途经荒废的广固城旧址,翻过荒岵山口,在山下适逢一个小村。村子依山傍水,环境有说不出的古朴清丽--这就是王家辇古村。
邂逅王家辇,是天宝三年(744年)秋天,这一年李白四十三岁(一说天宝四年,时年四十四岁)。
李白的才华,在朝野早已闻名遐迩。对这样一位文坛巨匠的到来,小村自然会人声鼎沸。古村虽小,但千年的王者风范、礼仪、习俗犹存。有身份的山公亲自迎接,置办酒菜,欲在最好的客房设宴。
山村的房屋太狭太矮,一路上的劳顿、烦躁尚未消除。李白见巷中有一平整洁净的巨大青石板,说此处居高临下,正好把酒临风。
出于对李白的敬慕,主随客便。
太白石上留诗
盘坐在古村的青石板上,背南面北,目之所及是一片开阔地带。两三里外有一座高山,形似卧犬,兀自耸峙。
“那座山是宁戚入仕的地方,叫峱山。”山公说。
“哦!”李白愣一下,问,“老人家,可否说说宁戚的故事?”
“宁戚是卫国人,闻齐桓公招贤纳士,便赶牛车来到峱山。桓公从这里经过,宁戚就倚牛角唱《饭牛歌》,最终得到桓公赏识……”
听着山公的讲述,李白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在长安屡遭权贵谗毁,在青州又受到李邕冷落:“我没有宁戚那么幸运,恐怕再也得不到圣上的赏识了;我就像当年的苏秦,只有对着黑罗裘落泪了。”
话到伤心处,李白端起大碗的酒,仰首而饮。此时,夜幕降临,一阵夜风袭来,虽是中秋,却已落叶萧萧……
次日清晨,还是巷中这块青石板上,山公早备好一匹快马,李白也不推辞。他跃上马,行至不远又折回,在青石板上兜着圈,随即吟成一首诗,抒发此时此刻的情怀,与古村做最后的道别: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满目黑貂裘。
离开王家辇后,李白经峱山、牛山至临淄,再从梧台西行去了齐州。
再话太白石
此次青州之行,李白留下的众多诗篇,后来收入他的《古风》诗组(史称《古风五十九首》)。唯独这首王家辇诗作是个例外。
因为王家辇留诗孤愤凄寒,与李白八年后在秋浦时的思想相吻合,所以被后人纳入《秋浦歌》诗组,并奉为该诗组的主旨思想。《秋浦歌》共十七首,从创作风格、表现手法来看,王家辇留诗与其余十六首有着明显不同。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并非同一时期的作品。
李白的“王家辇诗”所描述的,尽是王家辇古村及周边的历史人文。“山公”,即指山村中的老者,或指山简公,或作者以山简公自喻;“宁戚牛”“白石烂”,典出宁戚在峱山写的“饭牛歌”;“黑貂裘”代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苏秦的长息之地在青州苏埠屯。
李白的王家辇留诗,是历史赋予王家辇古村的荣耀。
李白与王家辇虽只是短暂的邂逅,却给古村留下了耀眼的光环。一千多年过去了,今人仍然记得诗人来过古村,在古村的青石板上喝过酒,吟过诗。
附:李白经过王家辇古村前后的诗作
(以创作时间和行程路线为序)
题百丈崖瀑布(沂山作品)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潀云汉来。
万愤词投魏郎中(穆陵关作品)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东海有勇妇(青州作品)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
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醉上山公马(王家辇作品)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满目黑貂裘。
秋露白如玉(牛山作品)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大车扬飞尘(临淄作品)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古风其五十(梧台作品)
宋人枉千金,去国买燕石。
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之七 王家石井
王家辇古村北边的深涧里,在靠近崖跟儿的青石板上有一口古井,口径1米,深8米,井底和井筒没有任何缝隙,更无泉眼儿,是一口从来就没有水的废井。当地人管它叫“王家石井”。
石井稍南的崖顶上,过去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王家是当地的大户,不知有多少田地,只知仅耕牛就12头。宅后崖隙有一股清泉,出水量不大,但不论春夏秋冬总淅淅沥沥地流,蓄一天的水,正够一家人和十二头牛饮用。
现在很多人会问:王家有泉水,还打这口井干什么?在青石板上打井,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人们这样问,是因为对其中的内理不够了解,殊不知这里头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呢!
且说王家的老太爷,一天深夜下床小解,忽然发现院外有亮光,悄悄出去察看,但见一只硕大的老母鸡领一群雏鸡在泉边饮水。每一只鸡都毛茸茸的,泛着金光,还“咯咯咯”“叽叽叽”地叫。
老太爷吃惊不小。当初建房时,风水先生说这里有宝贝,莫非这就是?--一窝沾了灵气的金锭!
老太爷一边想,一边看个究竟,眼瞅着一群金鸡喝完水,最后消失在下面的崖根儿。
第二天才入夜,老太爷按捺不住了,他悄悄来到崖根儿隐蔽下来。待一群金鸡饮完水回来,刚走到石板上(还没到崖根呢),他就猛地向母鸡抓去。他想只要逮住了老母鸡,一群雏鸡也就到手了,可惜只抓到一根飘翎。一群金光闪闪的鸡,瞬间就遁入石板中不见了。“当啷”一声,手中的飘翎落在地上,原来是一枚黄澄澄的金片子!
老太爷在石板上划了个圆圈做记号,第二天就找人来打井。
“王太爷,你家有水怎么还要打井?”
“预备着养二十四头牛呢!”
“青石板太硬,打不下去啊!”
“你凿出一斗石渣,我支你一斗铜钱!还硬不硬?”
“哈哈哈!”
于是,石渣一斗一斗地凿出来,石井一点一点地深下去。一年后,青石硬生生地被凿下去8米,愣是没有水。老太爷的铜钱花光了,再不提打井的事。
从此,有人传言说老太爷把金锭挖走了。1942年,为打日本鬼子,八路军司令员杨国夫的部队进驻淄河,老太爷的后人一下子就捐了二十条枪的钱。
也有人说买枪的钱,是王家人从嘴里省出来的,那些金锭根本就没挖着。谁若不信,就到石井那里候着,说不定哪天夜里,还能听见金鸡“咯咯咯”地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