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宫,俗称王母娘娘庙,是一处道家宫观。旧址位于青州市北经济开发区的王母宫村。该村以此宫而得名。王母宫具体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益都县志》载:“王母宫,在城北二十里王母宫村。”据当地老人回忆,宫内原有一通明万历年间重修王母宫的碑记,记载着此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踞今约有1400年左右的历史。
据当地老人回忆,1958年“大跃进”以前,宫中建筑大部完好。原宫占地面积十市亩左右,主要建筑有宫门、钟鼓二楼、瑶池、九孔桥、大殿、东西配殿、尼姑寝舍等建筑。大跃进时期,大部分建筑被拆除。1959年成立张孟公社(王母宫乡的前身),社址将宫址全部占用。1998年,群众自愿集资决定重建王母宫,因旧宫址被占用,故在原址北侧易地重建。
原宫山门坐北面南,门外各一石狮镇守。门楼两边有对称的南屋各五间。东西两角各有一座六角型的二层钟鼓楼,高近十米,上悬一米多高的铜钟,“大跃进”时期将钟砸碎投进了炼铁炉。进山门,迎面是一座南北向的九孔石桥,两边有石栏板,柱顶有狮子宝瓶。南八孔两侧桥下各有一东西两米宽,南北二十多米长的石砌水池,池深三米,池中有荷花映日。最北头一孔,桥拱较高,桥面拱起,桥下两旁各有4米见方的水池曰“瑶池”,池壁石雕龙头、桥底两池贯通。过桥迎面有一大月台,月台后是主体大殿“王母殿”。大殿面阔五楹,内祭王母娘娘神像。接大殿东西两山又有北殿各三间,东曰“三圣殿”,西曰“圣母宫”,分别祭祀关羽、碧霞元君等神像。原院内古柏参天,另有古槐数株。宫内常住尼姑十余人,常年香火旺盛。当年宫内景致民间有诗为证:“大殿九楹巍峨耸,王母端坐正殿中。精雕宝瓶桥边立,细刻栏板左右成。接天柏树无穷碧,池中荷花别样红。君民步入深宫内,顿觉飘摇入九重。”寥寥几语,道出了当年非同寻常的宫中旧貌。
从1998年开始,王母宫进行易地重建。新宫址占地面积的5市亩,宫内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两侧各有办公接待用房各6间。进山门迎面有九孔桥直达北正殿王母殿。殿前露台,周围石栏板护栏。门额高悬“王母殿”木匾。正面神龛供王母娘娘塑像,身边是四侍女立像。三面墙上均有壁画,西为风雨雷电四神,东绘八仙献寿图。主殿东侧有北大殿三楹,上悬“三圣殿”木匾,正中供关羽像,重建后的王母宫周仓关平分列两旁。东间供文昌帝君,西间供路程老爷。正殿西侧有北大殿三楹,上悬“圣母宫”匾额。迎面神台供碧霞元君像,左右有二侍女,东间塑送子观音像,西间塑眼光娘娘像。据传,眼光娘娘既能肉眼看破红尘,又能驱走人世间之黑暗。接三圣殿的东山有平房三间为道舍,正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6间,分别是东配殿北三间是吉星殿,南是名医殿。西配殿北三间是观音殿,南是平安殿。按原样重建的九孔瑶池桥也初具规模,其余建筑也陆续竣工。
自2003年起,正式恢复了王母宫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为庙会日。一般庙会持续三日,不知是王母娘娘的意愿还是当地群众的喜好,会间一般都要唱三天吕剧。至时,戏曲助兴,商客纷至,人流如织,香火燎绕。每天来赶会拜谒王母的民众有万人之多,当地村民有“忘了过秋过麦忘不了王母宫庙会”之说。庙会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6年春,该宫在复建九孔桥挖地槽时,出土了明万历残碑及“敕建王母行宫”的龙头碑额。残碑中还记载着明藩衡王朱常氵庶曾捐资修宫的记事。 (有令衡)
新出土的敕建王母行宫盘龙碑额
“敕建王母行宫”碑额篆文
重建后的王母宫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