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人文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青州赞歌
走进北崔崖诗词一组(新韵)
忠厚传家远
潍坊日报社青州分社开展宣传单夹报派送业务
公告栏
山东中医药大学“乡约青城”服务队走进南褚马村
夏日严选海鲜,急速冷冻最新鲜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赞歌

  

 闫大娘和女儿们的革命事儿

◇闫桂芳(90岁)、闫桂华(84岁)口述 张洪奎整理
 
  闫大娘和女儿们的革命事儿,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里,地点在今高柳镇东王车村。
  闫大娘的娘家姓王,是益都北部时称“红色堡垒”的东朱鹿村,离婆家东王车3华里,她嫁到东王车闫姓后,因辈分高,人们习惯地称她大娘。在革命战争年代,益北农村有个共同点:就是凡与“红色堡垒”村沾亲带故的,多数倾向或直接参加革命,闫大娘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她二女儿闫桂芝是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之一。
  闫桂芝生于1920年,因父亲是中医先生又养蜂,所以她才能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毕业,那时的农村女性相比,可称得上是文化人了。她是早期共产党员刘旭东的学生,受老师影响,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
  闫桂芝时任区农救会会长,经常为党组织传送机密文件。她领着妹妹桂芳,以走亲戚为掩护,把文件装在妹妹上衣前襟的大口袋里,多次来往于东王车村十几里外的徐集、陈家楼等村。现年90岁的闫桂芳回忆说:“一天下午,姐姐领着我出了家门,往南走,傍黑天的时候,到了徐集一个人家里。吃过后晌饭,我就睡觉了,醒来时,看到屋里坐着几个人,姐姐向他们讲着什么,当时我听不懂。”闫桂芳停了停,又说,“现在想来,是在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吧。那天夜里,他们开会到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傍明天时,姐姐叫我,说是回家,那次两个人一直把我们送到家里。”
  闫桂芝经常转抄文件,誊写讲稿,有一次把一张公文纸落在炕上了。这天,一个给伪军做饭的来借炊具,捡起这张纸,借着炊具就走了。闫大娘怕出事,和女儿商量:晚上出去避一避。桂芝到了亲戚家,闫大娘娘仨躲进了闫家老坟园,娘仨依偎着,紧靠在一棵老松树下,抱作一团。闫桂华回忆说:“那天夜里,夜猫子‘嗷嗷’地叫,很瘆人。我吓得趴在娘怀里,一夜没睡着。第二天早晨,到坟园边看了看,家里没动静,才回了家。”后来才知道,那个给伪军做饭的倾向革命,又同情她们母女,偷偷把那张公文纸销毁了。
  1940年,日军在朱良修了炮楼,在各村建立伪村公所,抗日斗争形势越来越恶化。地方党组织组建“堡垒村”“堡垒户”与敌斗争,闫大娘家就是东王车村主要的“堡垒户”。那时,东王车有两条东西大街,大娘家就在前大街中段南侧、一条深胡同的最南端,正门朝北,天井西南角有个便门,门外是围子沟,沟里草木丛生。围子沟南是老坟园,墓冢林立,柏杨遮天,再往南是田野。这里地形复杂,便于隐蔽撤离。
  大娘家斜对门是闫德修家,伪村公所和十多个伪军住在他家北屋里。“四边县”县委的干部赵大章有时以打短工为名,住在大娘家的南屋里。南屋山墙西,支着个小石磨。赵大章征得大娘同意,与桂芝等在石磨下挖了个井口,挖到三米深西拐,再南拐,与便门儿南5米外的水井相连,挖成了一个简易地道。
  这样一来,党组织的活动地点就在敌伪的眼皮底下,闫大娘家的南屋简直成了秘密活动的联络点。开会时,大娘悄悄在门口望风,平日里她有时以串门儿和借农具为由,到闫德修家打探动静,搜集情报,大娘俨然提供一份重要的革命力量!
  1941年,日伪军到处抓捕共产党人,屠杀革命群众,制造惨案。东朱鹿“腊八惨案”后,敌人更加疯狂了!这年初春的一天,闫大娘听到围子沟外一阵枪响,她到南门处观察动静。这时,一阵“笃笃”的敲门声后喊道:“大娘,大娘!”闫大娘从门缝一瞅,知道是八路军战士,便开门把那人放进来,接着把门关上。“我是小徐,敌人追来了!”这时,赵大章从南屋里跑出来,拉着小徐钻进了地道,一直爬到水井的边沿,赵大章把棉袄堵在地道拐弯儿处。闫大娘伪装好地道口,纳起鞋底来。
  不多时,闫大娘听到“嘭嘭”的捣门声,“开门!开门!”大娘才站起来,两个伪军已砸开门,冲到天井里,端着上刺刀的大枪,东刺西攮。三女儿桂芳拉着娘的手,小女儿桂华紧紧抱着娘的腿。两个伪军折腾一阵子,没发现什么,冲到大娘面前,吼道:“交出八路来!”大娘镇静地说:“家里孤儿寡母的,就俺娘仨,哪来八路啊?”两个伪军端起刺刀,在大娘腿边的小女儿眼前晃动,“不交出八路,我穿杀她!”立时,她小女儿嘴眼歪斜,被吓成了吊线风。(闫桂华回忆:“我的吊线风治了好多天才治好。)”
  俩伪军仍不死气,到处乱翻。忽然发现了地道口,得意洋洋地用刺刀指着闫大娘,厉声喝问:“你把八路藏这了?”大娘没有慌张,淡淡地说:“这个地窝很浅,是防备日本鬼子来抢,藏东西的。”伪军不信,对着地窝大喊:“土八路上来!不然就开抢啦!”没有动静。一个伪军“叭叭”两抢,仍没有动静。两个伪军气急败坏,连着扔下几颗手榴弹,还是没有动静。大娘不动声色地说:“不信,你们下去看看就是。”两个伪军嘀咕了一阵儿,背起枪,出了门,顺着围子沟向东追去。
  伪军走后,闫大娘抱着嘴眼歪斜的小女儿在井口旁,轻声喊:“大章”。“大娘”,井下低应一声。“没伤着吧?等等,我出去看看。”大娘到北门胡同看看,没人,望望围子沟,也没人。说:“上来吧。”赵大章和小徐爬出地道,大章的棉袄被炸开了花。大娘迅速给他俩换好衣裳,他俩齐齐跪下,给大娘叩个头,道声“谢谢!”猫着腰钻进了树林茂密的大坟园,迅速转移了……
 
家乡巨变
◇刘其安
 
  我是1941年出生的农村孩子,比新中国大八岁。因此我亲眼目睹了建国初期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贫穷难熬的日子,也见证了七十年后的今天,家乡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农民种地就是靠锄、镰、锨、镢和一双勤劳的手。用牲口拉犁耕地,人拉木耧播种,用镰刀收割秸秆,用锄头除掉杂草,用镢头刨茬子,用双手掰玉米,用耙子搂豆叶,用小车推庄稼,用肩膀挑担子,人拉碌碡打场,手端簸箕扬场。旱天无水浇,雨季难排涝,种地全靠老天爷,能收多少算多少。
  那时的农村,时间最长算是秋收和秋种了。不仅要收好春作物,种好冬小麦,而更重要的是,由于粮食不够吃,柴草难接济,必须精收细作,颗粒归仓,这可是全家人一年的粮食呀!所以人们总是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尽力把谷穗收到家,把茬子刨出来,收拾干净,同搂起来的叶子和杂草一起打捆上垛,以备后用。那时老人们经常这样教育后生:“秋天弯弯腰,强的冬天走一遭。”要学会抓时机,勤俭持家。
  把秋庄稼收完后,大人们便扬鞭吆喝,赶着牲口,扶犁耕地。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便挑起筐子,到处割草,中午喂牛。有时碰到草源多,早早装满筐,回到地头还跟着大人学着扶犁耕地呢!可没扶几个来回,就累得大汗淋漓了。
  整个秋天,父辈们在田野里收割、耕地、下种,从早忙到晚,直到快霜降了,才把小麦种完。
  来年的六月,是最忙的季节。俗话说:“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芒种前,人们提前拉着笨重的碌碡,把场园压好。一看小麦熟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们在前面割,小孩子在后边拾。割麦必须弯着腰,干一两天还行,时间一长就累得腰酸腿疼,有时连腰都直不起来,只好干一会,歇一会,捶捶腰再干,我们这些小孩子也累得躺在地上不想起来。
  那时种地只施一点土肥,若是再缺雨水,小麦长得就更不好了,有的穗头小,有的像牛毛,其产量可想而知。不论收多少,也得起早贪黑把小麦运到家。
  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在地里忙碌着、耕种着、收获着。按理说,应该是衣满柜、粮满仓、柴满垛、钱满箱了,但他们却过着缺衣少食、勉强度日的生活。特别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每到春天青黄不接这段十分难熬的日子,总是嫌太阳转得太慢,时间过得太长了。因为那时经常吃糠咽菜,有时肚子还饿得咕咕叫,便仰天叹道:快到麦季吧!快过麦吧!收了麦子好饱饱吃上几个煎饼该多好啊!但那个年代这只是一种天真的空想,殷切的期盼。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大关营村,思想守旧,闭关自守的思想观念打破了,人们开始办企业、开工厂、搞经营、上项目。同时,大搞科学种田、合理密植,使粮食不断增产增收。人们慢慢有钱了,还添置了许多机械设备。现在,耕地有拖拉机,收庄稼用收割机,灌溉土地有抽水机,除荒有灭草剂。不少老年人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干活起早贪黑,又苦又累,却收获无几。现在既快速又省力,是机械化、化肥化才使粮食增产了近十倍。”这个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村在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热潮中,一直走在前列,也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村南北十条大街都铺成了水泥地面,路两旁栽上了树木和花草,安上了路灯,吃上了自来水。村里有学校、幼儿园、饭店、商场和休闲娱乐场。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全村685户人家,408户有自己的小洋楼,占近60%,这些户有院落、有厨房、有卫生间、有淋浴,已达到“别墅”级别。全村家用汽车1164辆,每户平均1.7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液化气家家都有,通讯网络全面普及,乡亲们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为村里的发展变化编了一段顺口溜:
父老乡亲论短长,欣逢盛世话辉煌。
如今农村变化大,种田补贴还免粮。
年过六旬有补助,住院农合来报帐。
村庄经纬水泥路,夜暮降临灯光亮。
天旱无雨不用愁,科学浇灌禾苗壮。
购物本村有超市,聚会喜宴进饭庄。
冰箱彩电家家有,洗衣不用人来忙。
休闲娱乐有场所,河滩大棚银瓜香。
办事出行坐汽车,智能手机互联网。
洋楼座座连成片,城乡差别大变样!
幸福生活那里来?党的恩情不能忘!
永远跟着共产党,继续奋斗奔梦想!
  是呀,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今天的好日子,过去做梦都不敢想啊!
  前些年,这个村又建起了千亩瓜果生态园,每到四、五月份,一群群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游客,不远千里,来到弥河滩,赏花品瓜,一睹大关营千亩瓜地的壮美景观。他们观赏着一个个大棚,又似一片片绿色的海洋,一个个金色的银瓜,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人们呼吸着河边新鲜的空气,这种感觉在城里是难以享受到的。
  回顾建国初期农民的困苦情景,看看今天乡亲们的甜蜜生活,让我十分欣慰。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新时代的重要法宝,是改革开放才使中国老百姓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今后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顽强奋斗,前赴后继,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我们的“中华号”巨轮,才能劈波斩浪,胜利驶向美好的未来!
 
诗二首
◇张金祥
 
仰天山
远去采风秋正浓,层林尽染漫山红。
九龙盘险通幽处,一窍穿光见碧空。
云动崖移惊宿鸟,烟深溪落现残虹。
景区秀美游人醉,叶谷归来赞赤枫。
重阳抒怀
九九登高目尽穷,南飞渐远北天鸿。
东篱寒菊郁金色,西岭枫林染赤空。
欲把春秋藏笔下,且将朝暮赋诗中。
无情岁月鬓双白,最美残阳夕照红。
 
整治人居环境齐叫好
◇李桂茂
 
人居环境达高标,两个文明都飞跃。
美化绿化严要求,这一举措齐叫好。
我们步入新时代,幸福美满靠创造。
万众一心多努力,一年更比一年好。
 
沁园春·古城新貌
◇巨淀
 
联翠三山,
环障城垣,
宛若画屏。
看云门拱璧,
千寻驼岭;
劈峰夕照,
书院松峥。
十里长街,
飞檐斗拱,
侧有偶园楼榭青。
花博会,
见如潮观者,
圃满棚盈。
 
山明水秀风清。
聚墨客骚人灿若星。
昔范公忧乐,
欧阳宽简;
魏书厚重,
廷卷博精。
一代词人,
易安居士,
红瘦绿肥天下倾。
至今日,
冠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