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赏花,粗阅读,你看到的只是“花”本身,而细阅读,你就会发现“花”中藏着不一样的风景。
我受家庭的熏陶,三岁起开始背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七十多年来,我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现家中藏书近两万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席卷而来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碎片阅读”“深度阅读”,还有“泛阅读”“云阅读”,不断重新定义着读书的边界。我,作为一个有七十多年的阅读经历者,却始终坚守着阅读纸质书藉的习惯。书是我终生的伴侣,陪伴我的时间,比我的妻子还长。深夜,妻子早已入睡。书却正在兴奋地和我交流,她让我闻着墨香,让文字在我心中流淌。1973年3月5日,是毛主席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十周年。潍坊市召开学雷锋经验交流会,我作为青州市(当时是益都县)唯一一名代表在大会上介绍经验。2017年,青州市开展读书竟赛。我一个月读书十二本,并写了读书心得,发表在报刊上。青州市97万人民。我家被评为“书香之家”。我被评为潍坊市优秀读者。另一名是青州市阅读协会的会长刘元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回顾我的阅读史,我一生与书籍为伴,与文字为伴。学用结合,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党员干部。但我永不满足,2017年2月18日,我看央视《朗读者》受邀嘉宾是译界泰斗96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他是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他那种“偷”时间学习的精神感动的我流泪。2018年4月4日,我看央视一套直播的《中国诗词大会》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的精神鼓舞着我,有志者,事竟成。中国青年就应该永做生活的强者。最近,一个叫“李司平”的名子震惊了全国高校文坛,他的中篇小说《猪嗷嗷叫》获第九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小说类一等奖,全国仅此一个。被小说选刊第五期转载。他半个月读书二十本。他是学计算机的,创作时不用电脑,却固执地坚持手写。有同学问他,都啥年月了,谁还用笔写?他说;“只有当笔尖触碰稿纸,他才能感受到心在笔尖跳舞的感觉。”在这里,我找到了知音。
我外出开会、等车、理发等都随身带着一本书,有空就争分夺秒地看书。我的行动也感染了家人,二儿子张保军也爱阅读书,他入了党,分别于2006年,2010年,被青州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二儿媳苏建丽是教师,爱读书,也是党员。孙子张宏伟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他不但爱读书,而且爱写作,有多篇作品获奖。是潍坊市作协会员。孙女张苏妍,现在读研究生,去年,她参加数学竞赛,荣获河北省一等奖。是班里的唯一一名党员。几十年来,我以身作则,向家人传承着“勤奋苦读”的良好家风。
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样阅读?不断重新定义着读书的边界,使许多国人迷失了方向。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去年12月,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5.96小时,比2017年增加1小时。每天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长态,假如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很容易导致“数码痴呆症”诱发脑卒中等各种健康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百分之四十(以上数据来自2019年6月11日健康时报)。不少家长会在自己忙的时候,把手机丢给孩子,让他们安静会儿。有的人光看手机,孩子被人偷走。有的人光看手机,掉进河里。有的人只顾看手机,撞了车,命都没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忘初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实际行动迎“七一”,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眼睛。少看电子产品,多阅读纸质书藉。与书相伴,幸福一生。 张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