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七十四年前,为保卫祖国山河,无数仁人志士舍家弃子,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谨以此文向无数革命先烈,向保家卫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先辈们致以崇高敬意!
时光匆匆流逝,但有些日子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秋高气爽的一个周末,慕名来到原八路军四县联合办事处所在地、著名的红色堡垒村庙子镇长秋村,拜谒了村东的“抗日纪念碑”,又追寻着抗战英雄冯毅之的足迹到村西南十几公里的马鞍山,重温抗日烽火,缅怀英雄们的辉煌壮举。
马鞍山位于淄博市南部的淄河上游,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因其形似马鞍而得名。自古就是战略要地,眺望马鞍山,东西两峰如石笋直插天际,四周绝壁刀削般整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险峻挺拔,巍峨壮观。1942年11月9日,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马鞍山保卫战”在此打响。
沿崎岖小路来到南天门下,通往山顶的唯一通道就是挂在悬崖上人工凿出的132级狭窄的台阶,直上直下,形似天梯,最窄的地方仅容一人单向通过,确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手脚并用,匍匐慎攀,小心翼翼,终爬过南天门,及至山顶,站在主峰远眺,林木苍翠,峰峦叠嶂,辽阔壮观,山下村落红瓦碧树,道路纵横交错,绿油油的庄稼一片生机,悠悠淄河水似一条玉带穿村绕山而过。当年抗日英雄们的守山掩体、指挥所、石碾,人工凿就的蓄水井、蓄水池等战斗遗迹虽历经风霜依然清晰可辨,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一细看,遥想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缓步来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马鞍山抗战纪念馆题写的“马鞍山抗战纪念馆”八个鎏金大字镶嵌在纪念馆正上方。
迎面是毛泽东的草体诗《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进入馆内,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马鞍山保卫战”被还原:1942年,日、伪军为掐断我鲁中通往鲁南、胶东等地的交通要道,于11月9日,调集千余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马鞍山发起了疯狂进攻。而我守山的人员只有正规部队一个班,连老人小孩、伤病员在内只有30多人,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寇,在鲁中军区二团副团长王凤麟的带领下,毫不畏惧,顽强战斗。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伤敌军二百余人。王凤麟、谭克平等30余人壮烈牺牲,弹尽粮绝后,守山英雄们拿起了原始的武器——石头,同敌人拼搏。当敌人冲上山头时,英雄们毅然跳下了悬崖……,一件件弹痕累累的征衣,一张张刚毅英武的遗像,彰显着英雄们的热血和忠诚。
当时曾任山东省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的冯毅之,是现青州市长秋村人,先后有八位亲属在抗战中为国捐躯,其中他的父亲、妹妹、发妻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马鞍山战役中壮烈牺牲,1946年4月,中共鲁中区委与行署,授予冯毅之一家“一门忠烈”牌匾。站在青州老乡“一门忠烈”的塑像前,静默深思,沉痛的泪水夺眶而出。
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回味苦难与辉煌的战斗,铭记血和泪的历史,传承艰苦奋战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生活在和平、和谐社会中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走出纪念馆,天蓝,云白,阳光灿烂。气势宏伟的马鞍山烈士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纪念碑通高11.9米,象征着1942年11月9日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上端塑有一支洁白的“三八式步枪”,枪刺直指苍茫的天空。
战争,这两个字在今天听来,或许会有一种遥远陌生的感觉?否也!在叙利亚,在伊拉克,在利比亚……,流血和死亡司空见惯,人们流离失所,惊恐逃亡,当你看到这些令人心酸的画面,不知有何感想?中印对峙、南海风云、钓鱼岛事件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战争,离我们咫尺之遥!战争,可能每时每刻都会发生!
“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此时此刻,毛泽东老人家的这句哲理如警钟长鸣,犹在耳畔。“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加快强军步伐,作为一名共和国退役军人,愿我们强军路上的步伐迈得快些,再快些!
不畏强敌、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功垂青史的历史丰碑,更是浩气长存的永恒丰碑。
愿我们铭记历史,励志前行! (范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