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离城区2公里,南邻劈山,西望驼山,北瞰绿色葱茏的金凤山。山顶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
山顶陡崖峭立,高数十米,东西绵延数百米,建有东、西阆风亭。伫立东阆风亭俯瞰东望,茫茫绿野,村郭时隐时现;在西阆风亭翘首远眺,层峦叠嶂,浩瀚如波涛汹涌,雄浑如万马奔腾。峭壁中间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近看如拱璧月门,远望如明镜高悬,白璧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给人以奇幻无尽的遐想,被称之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璧,实乃天造之胜景,地设之奇观。再加上气势磅礴的摩崖大“寿”,足使云门山为青州风景第一。历代文人写有众多登临云门山的诗文。
登云门山
(宋)赵抃
十里峥嵘到忽平,兀然如觉梦魂醒。
石通幽室心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
一水下窥疑绝线,两山前列似开屏。
重城归去仍堪喜,岁稔人家户不扃。
赵抃(1008—1084),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字阅道,景祐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人称“铁面御史”。熙宁三年(1070年),以资政殿学士、谏议大夫知青州,有《赵清献集》。这首诗为作者任青州知州时,与京东东路提点刑狱王居卿游云门山互相唱和所作。诗中主要写云门山高耸陡峭、震人魂魄的山势与景色,也赞咏青州丰收年景的太平景象。
开头两句写登山的情景与感受:攀过十里陡销的山路,登上山顶,眼前忽见平坦。云门山顶,为巨石平板,东西500余米,有如天街,名大云顶。站在高而平坦的山顶上,不禁心魄震惊。一个“忽”字,突现了山顶的奇特景象和诗人的震惊。就像突然惊醒。在松林间登山的过程就像梦幻一般,而登上山顶,眼前一亮,就像突然惊醒。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云门山高峻陡险的景象而令人惊叹。
第二联进一步写山顶所见。“幽室”指云门,云门山顶有洞贯穿南北,状若石门,时有白云从洞中穿过,故称云门。云门洞深,进洞如入幽室而心生明亮。这里化用《庄子·人间世》中“虚室生白”之语,形容进入云门的感受。而山上小路有寒云缭绕,使人觉得如步入青云、身在天上仙境一般。
第三联再写远景。云门仙境之美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有周围美景相村托。站在山顶向东下窥,远处弥河如线,穿越南北,隐约可见;南望劈峰,西面驼山,两山分列云门两侧似张开的屏风。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写云门山周围山水环绕的景象,更显出云门山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尾联写诗人游山之后回到青州城里的感受。重:深;重城指青州城。游山回到城里,诗人余兴未尽而仍然非常欣喜,联想到青州一带庄稼成熟,一派丰收景象。百姓富足,温饱无忧,而达到了“户不扃”的境况。扃,门上的插关。句中的“喜”字,不仅写出了所见青州山川秀美的喜悦之情,更表达了对青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慰之情。这也正是诗人作为一个正直有为、忠君爱民的官员为政的目标。在自己治理下,青州出现这样的富足太平景象,自然会心生喜悦之情。
有人评赵抃“其诗谐婉多姿”。这首诗也极具这一特色。诗中既有近景,又有远景;既有石洞所感,又有山径所见;既有白云飘浮,又写人步青天;既有远水如线,又有近山似屏。真可谓多姿多彩,谐婉迷人。而诗的另一大特点是将游山的所见与所感结合在一起。写游山时,诗人时而如梦惊醒,时而心生明亮,时而感觉人在仙境。这样结合游人的感受,突现云门山的高峻奇特与秀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结尾的联想,则深化了诗的主题。
云门山
(明)王世贞
十二齐封自都然,荡胸秋色镇层巅。
危崖日月时双堕,急雨蛟龙乍一穿。
乌道白从杯底落,薜衣青入镜中悬。
夸君更有天门在,策杖春褰万壑烟。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土,官至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明“后七子”领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出为青州按察司副使,兵备青州。王世贞在青州为官期间,留有多首赞颂云门山的诗篇,这首诗主要描绘云门山高峻奇险的景象,表达了对青州山河的热爱。
首联从大处着笔写云门山青郁葱茏的整体形象。“十二齐封自郁然”,封,疆域范围;青州为东齐之地,齐国在战国时疆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二。作者登上云门山巅,放眼望去,整个青齐大地郁郁葱葱。“荡胸秋色锁层颠”一句,化用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句,说秋色笼罩层峦叠嶂,令人心胸为之荡漾。字里行间流露出登山的喜说之情。
领联和颈联着重写云门山的高峻奇险。“危崖日月时双堕,急雨蛟龙乍一穿。”危崖高耸,日月下坠,落入山腰;急雨突然袭来,似蛟龙在山间穿行。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写出云门山高耸天外的景象。接着又写,诗人与朋友在山上饮酒,时有鸟儿从杯底飞过。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说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诗中化用典故,用“鸟道”形容云门山的险峻。“薜衣青入镜中悬”。《楚辞·九歌·山鬼》中说山鬼以薜荔为衣,后以薛衣称隐士的服装。这里说,诗人身着薛衣走过云门洞,就像身入高空中悬着的明镜之中。
尾联写下山时的情景:“夸君更有天门在,策杖春褰万壑烟。”天门,即“云门”;褰,一种套裤,“春褰”实指“秋装”。这两句说天色已晚,诗人兴尽而归,还高兴地赞美山有登天之门;从天门而出,一手策杖,一手提起裤脚,缓缓下山,此时,山间炊烟缭绕,暮霭沉沉,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其中“夸君”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青州的赞美。
王世贞作为明“后七子”诗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中多处用典,明显有“李杜”诗的痕迹,而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描写,也显示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这些手法的运用有效地表达出云门山的险峻奇特和诗人的喜爱之情,令人读之兴叹。
上大云寺
(明)石存礼
山险疑无路,萦徊一径通。
钟声寒瀑外,塔影夕阳中。
窗出茶烟白,炉分葑火红。
禅房文会处,清话几人同。
石存礼(1478—1539),字敬夫,号来山,明代青州府益都城里人,弘治三年(1490)进土,官至绍兴知府。石存礼为官体恤民情,励精图治,严惩贪官污吏,不畏权贵,因此得罪朝廷要员,被罢官回乡。居家期间日事耕读吟通,与刘澄甫等结“海岱诗社”,为“海岱七子”之一。这首诗是诗人登大云寺之作。大云寺原名南阳寺,旧在云门山后,明景泰年间徙建山之南麓,今云门山顶南侧仍有石窟五处,石刻佛像272尊,为当年佛寺遗迹。
“山险疑无路,萦徊一径通。”开头先写登山访大云寺路上情景。两句化用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诗意,表现通往大云寺一路山峰险峻,山路萦徊,曲径通幽的意境“钟声寒瀑外,塔影夕阳中。”写诗人在大云寺中目见和耳闻。大云寺西北涧中瀑水澎湃,由于山间回声,好像悠扬的钟声从寒爆之外传来一样。塔影映照在夕阳之中。钟声、寒瀑、塔影、夕阳,组成一幅美妙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寺院恬淡宁静的气氛。(下转二版) (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