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摄影·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逄伯陵
冯毅之的传奇人生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逄伯陵

  

   逄伯陵,是商朝逄姓侯国历代君主的统称,伯爵,约起源于6000年前。

  “逄”是“逢”的异体字,而“逢”同“丰”。所以说,用于姓氏的“逄”也做“逢”,也做“丰”。
  而“丰”的甲骨文是(图1),像极了一枚羽状复叶。甲骨文的“凤”是(图2),字形中明显有羽毛的影子,也正是“丰”的甲骨文的形状。甲骨文的“丰”是展开的羽毛、是张开的翅膀,有“盛、大”之意。所以,“逄”氏应该源于鸟夷部落,是指“鸟”之大者,即凤凰或大鹏。
 
 
图1
 
 
图2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部落是以凤鸟为图腾的部族,少昊是鸟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也似乎正是因为凤凰有“大”的意象,而且,《大戴礼记》也说,羽虫三百六十,凤凰为之长。所以,少昊部族就选中了凤这种动物为图腾,也正是因为凤凰为羽虫之长,是首领的象征。
  少昊,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氏,又名玄嚣,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
  一说,少昊有九子,长子重,次子该,三子穷奇,四子般,五子倍伐,六子昧祖,七子蟜极,八子折叠穷申,九子瞽穆,也作“瞽目”。帝喾和尧帝都是少昊的后代。尧帝是帝喾的儿子,是少昊的曾孙;帝喾是蟜极的儿子,是少昊的孙子;蟜极是少昊的儿子。
  少昊的后代分支又有了分化,也就因此有了各自的部落图腾,就如同少昊一样,少昊是黄帝的长子,黄帝是有熊氏,以熊为部落图腾,但是,少昊却以凤凰为部落图腾。
  如此看来,逄伯陵一族应该是少昊的后裔。
  据《国语》,逄氏与伯益同祖。
  伯益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父亲是业父,业父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少昊,少昊的父亲是黄帝。
  因此,伯益与尧帝、帝喾同为黄帝之后,都是由黄帝长子少昊传下来的后人。
  所以,逄伯陵也是黄帝之后,且是鸟夷中的凤族。这,正符合我们对“逄”字含义和逄伯陵族源的推敲。
  然而,从网络上查“逄伯陵”词条,往往见到“炎帝裔孙有人名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泽(今河南省开封),后改封齐,建立逄国”的记载。元代于钦的《齐乘》所引用的《路史》也这么说。
  但是,这“炎帝裔孙”一说,我们却实在搞不明白,是从如何考证而来的。
  《国语·周语》韦昭说,“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而且,很多人引用《穆天子传》的说法,周文王姬昌的奶奶“太姜之祖有逄伯陵。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
  这样看来,逄伯陵就是太姜的先祖,也是周人之先祖。
  豳(音bīn)国,为周人先祖不窋(音zhú)之孙公刘所建,其祖皆为夏朝贵族,因不窋之父从事后稷(农耕总管)职务,而被称为后稷。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裔孙古公亶(音dǎn)父为狄所逼,率领太姜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从此称为周族。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岐下。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
  由此看来,周族是后稷的后人,那后稷又是谁呢?
  《史记·周本纪》记载,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弃就是后稷,是帝喾的嫡长子,是少昊的曾孙,是黄帝的玄孙。
  如此一来,逄伯陵,确实是黄帝之后,而不是炎帝之后!
  虽然,《山海经·海内经》有“炎帝之孙伯陵”的说法,但是,始终也未见有文字说明此伯陵就是逄伯陵。
  于钦《齐乘》有记,“按:《路史》:逢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逢,在开封逢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逢公”。而《路史》,为南宋罗泌(公元1131年——公元1189年)所撰,成书年代太晚,相对于《国语》《穆天子传》与《史记》,其可信度稍差。
  更何况,“后改封于齐,犹称逢公”中的逢公,明显是指商代末年封于今临朐县的侯国逄伯陵,而这个逄伯陵就是《国语》《穆天子传》与《史记》所记的黄帝后裔逄氏,而非炎帝后裔。
  或许,炎帝也有后裔名逄伯陵,但商代末年的诸侯逄伯陵,却绝非炎帝后裔伯陵。不但二者非一人,而且二者也并非一族。
  罗泌在《路史》之《黄帝后姜姓国》中,对“逄”进行了这样的解释,“太姜之姪,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伯陵太姜之祖。逄公伯陵之后为商侯伯”。
  在这里,罗泌又承认了逄伯陵是太姜的先祖,那逄伯陵自然也就是黄帝后裔了。
  这罗泌也太不严谨了,一会儿说逄伯陵是炎帝之后,一会儿又抛出了逄伯陵是黄帝之后的线索。其前后自相矛盾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实在令人难以明断。
  不过,我觉得,逄伯陵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的可能性更大!
  少昊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据西晋皇普谧《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邑于穷桑”和“都曲阜”应该是两个事件,也就是说,“穷桑”和“曲阜”不应该是一回事,这是说,少昊在穷桑登上帝位,最后在曲阜定都。曲阜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穷桑者,西海之滨”。“西海”,是一个古代的政治地理概念,并非实指。有人认为,西海滨即渤海西部的海滨,乃鲁北平原和鲁西北平原东部这片区域。另据《初学记》二十四徐注,“穷桑在鲁北”。
  鲁北,也就是穷桑之地,也就是少昊后裔逄蒙和后羿的大本营,是逄氏的祖源地(详见《青邱国》一文)。
  商代逄伯陵和夏代逄蒙,都是古逄氏,都是少昊后裔,也都是黄帝的后人。
  在古代,诸侯的活动地域很大,且不固定。逄伯陵的祖先是后稷,是夏朝的“朝廷命官”,也是一方诸侯;后羿前后,逄氏部族在古青州地带活动,其中逄蒙是后羿的将军。逄蒙以后,逄族没落,甚至被迁走。
  商末,周文王的奶奶太姜的侄子,名逄公者,乃逄伯陵后人,被封于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坊一带,成为诸侯,是为商侯逄国,历代国君也称为逄伯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逄伯陵。
  《左传·昭公二十年》曾记有晏子的话,“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氏因之,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然而,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曾经猎于画(澅),即今临淄区淮阳河一带(详见拙作《古画国的猜想》),也就是说古临淄城一带在商朝曾经是画国的地盘。弥河以东,南部是莱国,北部是纪国。所以,晏子话中“因之”的地域,应该是指今青州的平原地带,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姜太公的古营丘。
  这一带,在少昊时代,为爽鸠氏所有,后被季萴氏所占据,逄伯陵兴起之后,又代替季萴氏占据了这一地带。在古代,今仁河、淄河一线以东,弥河主河道以西的所有山脉,都曾被称作逄山,这是因为商代诸侯逄伯陵,曾经一度占据这一地带的缘故。
  那时,诸侯间经常相互攻伐,领地时常变迁。
  按照晏子的说法,再后来,蒲姑氏兴起,在这一带取代了逄伯陵的势力。这时的逄国,把石虎岭以西以东这一道连续不断的山体为屏障,作为了与蒲姑氏的天然分界线(详见拙作《风景这边独好——探秘桃花山》)。再后来,姜太公便打了过来。
  但是,这一记载还是有所欠缺的。
  据王献堂、周昌富、迟克俭等多位专家考证,商周之际的莱国势力范围曾经西达淄河。王、周、迟三位专家的结论正好符合《竹书纪年》的记载,周初,“武王……命姜太公吕望东征。……逐莱人地入于齐”。
  而金文中又有明确记载:周武王东征时,“丰伯、蒲姑咸哉”。
  很明确,太公东征,只是把莱国人打跑了,而没有灭掉莱国,把莱国占领的青州平原一带这一部分国土,纳入了自己齐国的版图;但是却把逄氏侯国和蒲姑氏侯国给灭了,但不是灭了两个侯国的全族。
  商末,逄伯陵侯国的被灭,与他和商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分不开的。
  《诗经·商颂》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的始祖是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所以用“商”命名其部落。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之异母兄。据《史记·殷本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据《诗经·商颂》和《史记·殷本记》,商族是鸟夷,是少昊之后。而,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一说,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商族,逄伯陵一族以及周族,都是少昊的后人,周灭商,实际上是“兄弟阋于墙”罢了。只不过,在这场争斗中,逄伯陵没有审时度势,站错了队,最终成了商王朝的牺牲品和陪葬品。
  逄伯陵,作为商朝的诸侯,被姜太公灭国之后,其部分贵族和族人便迁到或者被迁到了山东省济阳,又重新立了国。上世纪,在今山东省济阳县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逄国墓葬群,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出土了一件宝器,刻有“逄彝”铭文。这,便是有力的证据。
  从这一事实来看,在姜太公占据今青州平原一带以前,逄伯陵曾经占据此地。后来,蒲姑氏把逄伯陵赶到青州市石虎岭东西一线以南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莱侯又赶跑了蒲姑氏,从而占据了这里。
  自上古时起,君王和诸侯便祠三皇五帝、日月星神,以及名山大川。然而,逄山之祠,秦时尚未可见。
  据《汉书·地理志》所记,“临朐,有逄山祠”。
  据光绪版《临朐县志》所记,“汉逄山祠在逄山东麓”。
  但是,此记似乎是错误的。
  郦道元《水经注》记曰,“巨洋……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
  可见,逄山祠,在今逄山北,在石沟河河道北侧,且应该在逄山主峰的西北方向。“汉逄山祠在逄山东麓”一说,不知《临朐县志》是从何处考证而来的。
  然而,据王洪吉先生在《逄山地区民俗文化探宗》(发表于《青州古城》2018年第4期总第14期)一文中所记,逄山庙乃古临朐县境内祭祀逄公的最大祠庙,在今逄山初级中学所在地,东侧紧邻崮后村。
  这一位置,在逄山主峰的东北方向,明显不符合郦道元的记载。
  查《青州市地名志》发现,庙头村,“宋代建逄山庙。徐、胡等姓傍庙而居称庙头。原庙、村均在村南1公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遭洪水侵袭后移建今地”。
  这一逄山庙庙址恰好在逄山主峰的北侧,古河道以北。
  再往西去,在今阿陀村西、王坟镇中心卫生院一带,是宋代佛院嘉佑寺的所在,也在河道以北,河水东流出石涧口后,紧接着折向东南方向,嘉佑寺就在逄山的西北方向,这里更符合郦道元的记载,“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
  所以,宋代的嘉佑寺,可能就是在汉代逄山祠的原址或者原址东侧不远处建立的。
  这“石涧口”,就是今台头村南大石涧。石沟河中上游全是石灰岩山区,处处是石涧,而郦道元特别记曰,“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可见,这“口”是关键。在逄山西北能找到的“石涧口”,只此一处。
  虽然当地人都有故事传承说,这一石涧口本来不存在,是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7月23日,一场大山洪暴发,才冲出来的。然而,该石涧口东西长约200多米,南北宽约40米,深达15米,一场山洪无论如何巨大,都难以在石灰岩基上刨蚀出如此规模的河道来。  (下转二版)   (李瑞之)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