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卫健局同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了城乡居民健康信息全面监测工作,根据收集和积累的居民健康数据资料,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基本掌握了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2019年主要居民健康指标及分析
(一)死亡水平
2019年监测死亡人口6896人,粗死亡率为706.51/10万,其中男性死亡3905例,粗死亡率为800.69/10万,女性死亡2991例,粗死亡率为612.46/10万。
2019年婴儿死亡37人,婴儿死亡率为3.00‰(300.13/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46人,死亡率为3.73‰(373.13/10万)。
(二)人均期望寿命
据2019年全市死因报告数据推算,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约79.76岁,其中男性约77.18岁,女性约82.41岁。
(三)死因水平及顺位
2019年我市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为:
1.心脏病(234.21/10万)
2.恶性肿瘤(191.18/10万)
3.脑血管病(130.52/10万)
4.意外伤害(50.30/10万)
5.呼吸道疾病(47.02/10万)
6.呼吸道感染(10.55/10万)
7.糖尿病(9.94/10万)
8.消化系统疾病(8.30/10万)
9.神经系统和精神障碍疾病(7.07/10万)
10.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82/10万)
2019年我市前3位死因为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全部死亡的78.68%,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90.62%。
死因性别情况:
男性前五位死因分别是:
1.恶性肿瘤(死亡率:247.69/10万)
2.心脏病(死亡率:237.44/10万)
3.脑血管病(死亡率:139.63/10万)
4.意外伤害(死亡率:67.05/10万)
5.呼吸道疾病(死亡率:54.75/10万)
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是:
1.心脏病(死亡率:230.98/10万)
2.恶性肿瘤(死亡率:134.74/10万)
3.脑血管病(死亡率:121.43/10万)
4.呼吸道疾病(死亡率:39.32/10万)
5.意外伤害(死亡率:33.58/10万)
死因年龄情况:
0-4岁年龄组:围产期疾病为第1位死因,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4.78%,其次为先天异常(21.74%)。
5-14岁年龄组:该年龄组的死因主要来自于意外伤害,占该年龄组的50.00%。意外伤害中的主要死因为交通事故,占因伤害死亡人数的47.25%。
15-44岁年龄组:前2位死因为意外伤害和恶性肿瘤,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8.10%和20.48%。
45-64岁年龄组:主要死因前3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意外伤害,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42.95%,19.92%和14.11%。居恶性肿瘤前3位的分别为:肺癌、胃癌和肝癌。因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占心脏病死亡人数的87.14%。
65岁以上年龄组:主要死因为心脏病(37.48%)、恶性肿瘤(23.70%)和脑血管病(20.42%)。
(四)重点疾病死亡情况
1.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为青州市第1死亡原因,2019年报告心脏病死亡病例2286例,占青州市全部死亡人数的33.15%,其中,男性1158例(237.44/10万) ,女性11128例(230.98/10万)。脑血管病为青州市第3死亡原因,2019年死因报告卡中,因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274人,占全市死亡人数的18.47%,其中,男性681人(139.63/10万),女性593人(121.43/10万)。
从年龄别死亡情况来看,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升高;从性别死亡率来看,男性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2.恶性肿瘤。青州市2019年恶性肿瘤报告死亡人数为1866例(男性1208例,女性658例),为我市第2死因,死亡率191.18/10万。
恶性肿瘤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男性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约为女性的1.84倍。分性别来看,导致男性死亡的前3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41.21%)、胃癌(18.58%)和肝癌(12.44%);女性死亡的前3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39.36%)、胃癌(13.40%)和肝癌(10.05%)。
随着年龄增加,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龄越大,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就越高,特别是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偏高,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97.43%。
3.伤害。伤害位居全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12%。2019年青州市因伤害死亡人数为491人,死亡率50.30/10万。伤害死亡中位居前3位的是交通事故(47.25%)、意外跌落(16.50%)和自杀(12.83%),占伤害总死亡的76.58%。
4.传染病。传染病位于第11位,2019年报告死亡病例24例,死亡率为2.46/10万。近年来我市传染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与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推进,预防接种等防病措施加大,群众防病意识增强等有关。
(五)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亡概率
WHO推荐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亡概率(简称早死概率)作为评价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与期望寿命相似,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间、区域间进行比较。2019年我市早死概率为12.19%,其含义是现在一个30岁居民在其70岁前死于这四类慢性病之一的概率是12.19%。
二、危害居民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慢性病仍是健康主要危害因素。2019年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90.62%。在死因顺位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位居前3位,仍是居民健康主要危害因素。提示慢性病是目前危害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慢性病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应进一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关口前移,避免慢性病死亡高峰出现。
(二)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伤害是我市居民寿命损失的首要因素,并高居少儿期、青壮年期死因首位。目前机动车数量激增、心理压力大、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等诸多因素,是导致伤害高发的主要原因。
(三)传染病仍是健康危害因素。我市传染病死因顺位已降至第11位,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排序一致。说明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乙肝、结核等传染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是传染病主要死因。开展人群健康教育,降低人群乙肝、结核等感染率,仍是今后传染病防控的工作重点。
三、今后保障居民健康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重大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能力。逐步拓展各类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范围,盯紧影响居民健康的各种因素,建立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专项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制度,掌握疾病流行规律及特点。完善重点慢性病和居民死亡原因登记报告制度,综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查体数据和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提高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
(二)全面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建立以医院、疾控机构为主体、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筛查与防治网络,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制度。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完善高危人群和患者干预管理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融合发展。
(三)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一评”即健康评估,“二控”即控烟、控酒,“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四健”即健康心理、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的目标是引导居民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通过组织一系列线上线下全民参与式传播活动,打造我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品牌。
(四)努力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积极完善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加强知识培训、技能训练,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致死率。积极引进和使用新的医疗手段,开展癌症早诊早诊,延长肿瘤患者寿命。其他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手段要更加先进科学,治愈率不断提高,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