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东阳城,丝绸之路探源头
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后,率军回师,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看到广固城一片废墟,不堪据守,便在南阳河北岸东阳陵另筑东阳城。今南阳河古称阳水,北阳河古称浊水,新城因在浊水之“东”、阳水之“阳”,所以名之“东阳”。这是历史上的第三座青州城。当时的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面积大约有2至3平方公里,比广固城内城要大许多。不仅有各级官衙、兵营,也居住士民百姓。东阳城继广固城后仍为青州、齐郡、临淄县的治所。
随着东阳城的建立,中国历史也从东晋十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其时,东阳城位于北魏和刘宋的交界之处,这种独特的位置使它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战略要地,二是商贸中心。因而,在南北朝的历史典籍中经常发现东阳城的身影。东阳城继续是兵家必争之地。占领青州,就可控制整个山东的北部和东部,南可出大岘关,进取沂淮,北可进逼黄河,威胁河北腹地。所以,北魏和刘宋都想占有青州,曾有三次大规模的开战,争夺十分激烈,战争十分残酷。
第一次战争是北魏首先发难。其时,刘裕病死,南朝主丧国疑,人心不稳。北魏趁人之危,派魏将叔孙建率3万劲骑,自平原渡黄河,兵锋直指青州。刘宋的青州刺史竺夔镇守东阳城,城内仅有文武官员和士兵1500人死守,并凿地道,通南阳河渑水涧,以为退路。两军血战6个月,兵士伤亡惨重,东阳城危在旦夕,竺夔告急。南朝刘宋派名将檀道济率兵日夜兼程,驰往救援。北魏叔孙建久攻不下,又流行瘟疫,听说刘宋檀道济的军队到达临朐,便焚烧营寨和攻城器具,星夜退兵。这次东阳城之战,以刘宋的局部胜利告终。
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立志北伐,便有了第二次宋魏青州之战。刘宋大将到彦之统领大军,由青州发兵,西出黄河,志在夺取北魏河南之地。北魏初战不利,主动退兵,放弃河南的虎牢、滑台等地。不久,黄河冰封,北魏军队开始反攻,全力进攻到彦之,刘宋溃不成军。青齐一带更是混乱不堪,青州刺史萧思话仓促放弃东阳城,逃到平昌(今安丘),东阳城积聚的粮草也被焚烧一空。但魏兵也疲惫不堪,没有进驻东阳城。萧思话又回到东阳城,青州继续在刘宋的控制之下延续。
随着时间推移,刘宋则内外交困,北魏则国力上升,大举进攻刘宋。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平东将军长孙陵进攻青州,揭开了魏宋之间第三次大战的序幕。北魏军队一路定肥城,下历城,所向披靡。南朝刘宋在青州城的守将沈文秀,遣使来降。军师郦范认为,东阳城拥众数万,劲甲坚城,不战而降,必然有诈。但长孙陵没有听取郦范的劝告,欣然接受沈文秀的投降,进军东阳。北魏军队驻扎青州西郊,军纪极坏,四处抢掠。沈文秀果然反悔,闭城拒守,长孙陵久攻不下。北魏大将军慕容白曜率军5万增援,会同长孙陵进攻东阳城。这次,北魏主将听取了郦范“扫清四围,孤立坚城”的策略方针,先把青州周边其他城池占领,然后将东阳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仗打得很残酷,前后三年,几乎日日交兵,最后攻入东阳城,俘虏了南朝刘宋的青州刺史沈文秀,地入北魏。
云门山云窟
慕容白曜攻克东阳城,俘获城内居民8600户,41000人,还有南方来的“吴户”300余。还缴获仓粟85万斛,米3000斛,弓9000张,箭18万支,刀22400具,甲胄各3300副,铜5000斤,钱15万。从这份丰盛的战利品,可以看出当时东阳城的繁盛。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战事频繁,但东阳城的商贸中心地位正式形成,城内人口众多,南北商贾云集,丝绸、染织、制陶、冶铁等手工业兴旺发达。
此后,历经北魏、北齐、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东阳城作为青州的主城,继续着中国东部商贸中心的地位。当时,东阳城的东门、北门、西门外均设“市”,这种“市”每天从中午12点左右开始,至日落前结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东阳城还是“丝绸之路”的东方源头。“丝绸之路”举世闻名,是两汉到隋唐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丝绸之路”的东方源头在哪里?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州出土的9方北齐线刻画像石,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
青州北齐画像石中有一幅《商旅驼运图》,画面中央有一胡人,牵着驮有丝织品的骆驼和一匹鞍具齐全的骏马,正在向右方行进。胡人深目高鼻,短发,上穿翻领衫,下着紧腿裤,足蹬轻底尖头皮鞋。骆驼因负载沉重,张嘴喘息。这方考古文物证明:“丝绸之路”的东方源头就在当时的商贸中心——青州东阳城。
史料记载,北齐时曾有一位异域人士也做过青州刺史,他的名字叫龙康基,是来自西域的粟特人。粟特人,操印欧语系,善于经商,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角。北齐政权让一名熟悉丝绸交易的粟特人担任青州地方官,不是为了更有利于丝绸交易吗?
隋唐时期,东阳城的丝绸业十分发达。杜甫有《忆昔》诗,回忆在青齐之地漫游时见到的情景:“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大诗人李白也有“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的诗句。当时青州最知名的是“仙纹绫”,驰名全国,是专为皇室提供的贡品。青州设有专门管理丝绸业的机构,丝绸收入成为青州财政经费的主要来源,并有多种丝绸成为宫廷的专门御用品。
当时有“北绢南布”之说,北方诸州擅长织绢,南方诸州擅长织布。所以,名臣薛兼训任浙江节度使时,募军中未娶妻的军人,多给财物,鼓励到江北青州、徐州一带娶织妇回去,每年得数百名织女,从此,浙江的丝绸业迅速发展起来。丝绸染织业的发达,也就造就了一些商贾富户。《太平广记》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经营染织业,子孙和姻亲数百家,都在青州经商,家中集财百余万。后人曾编有《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被收入文学名著《醒世恒言》。
“丝绸之路”,也造就了青州东阳城的辉煌。
南阳城,卧牛之城看形胜
南阳城,其始建时代,据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北齐废东阳城,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但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南阳城始建年代还要早,大约形成于北魏。北魏时期,青州无大的兵革,人口繁衍增多,东阳城难以容纳。熙平二年(517年),北魏重修东阳城时,便在阳水之南修南郭,这就是最早的南阳城。因在阳水之南,故称南阳城。到北齐时,南阳城已形成很大规模。隋唐时期,南阳城发展迅速,规模逐渐超过东阳城。所以,当时的青州总管府、青州都督府和平卢淄青节镇等军事机构皆驻南阳城。北宋末年,东阳城毁于战火。因而从金朝开始,益都府署、转运使司等行政机构也迁到南阳城。当时,南阳城规制宏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元代李璮割据青州时,曾迁数十万军民入城据守,由此可见古城之大。
朱元璋起兵之时,听从儒生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而顺利统一全国。明朝初年,朱元璋仍然把“高筑墙”作为巩固明王朝的重要措施,重修万里长城,抵御漠北蒙古。同时,对全国各地的城池,规定标准进行重修。此时,南阳城也得到大规模的修筑。南阳城城墙原为土城,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已经破烂不堪。洪武三年(1370年),山东都指挥使叶大旺主持改建南阳城。“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加大高度,砖石筑城。重修后,城墙高12米,护城河宽12米,城西、城北依托南阳河,更为雄壮。城四周绵延长达13里,设四门,每门双层,中有瓮城。南门叫阜财门,东门名海晏门,北门名瞻辰门,西门名岱宗门。从城南高处俯瞰,全城如卧牛形状,所以,南阳城又俗称“卧牛城”。
南阳城古城门
改建后的南阳城,不但是青州历史上最为雄壮的城堡,而且成为繁华的商埠,“城”与“市”结合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隋唐以前,青州古城同全国大多数城邑一样,实行封闭式的里坊制,“城”、“市”分离。城内有官署、住宅、寺院及附属场所,划分为许多“里坊”。里坊有坊墙,设四门,坊内设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每个里坊,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督察制度。每坊长、宽各300步,约为古代一里,所以称“里坊”。青州南阳城、东阳城兴盛时期设置10到12坊。交易场所“市”和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则在城外附郭。从宋元到明清,“城”和“市”逐渐融合,封闭式里坊制演化为开放式街巷制。明朝重修后的南阳城,是比较典型的街巷制:四门之间贯通数条主要街道,主干街道之间分布许多街巷,俗称胡同;临街建有官衙庙堂和官宦的深宅大院,间杂许多门铺商店、手工作坊和娱乐场所;平民百姓则散住于小巷胡同。在城市管理上,也由里坊制向街巷制转化,设立城隅。明朝青州城共设13个隅,主城南阳城有中、正南、正北、正东、西南、西北等6隅,东关有正东、正西、正南、西南、西北5隅,另有北关隅、古城隅。
明清时期青州古城的街巷至今仍有踪迹。今青州城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棋盘街、昭德街、卫街、偶园街、北门街、北关街等。这些街道首尾相连,绵延5公里,被称为“十里古街”。
昭德古街
东关的棋盘街,由昭德街、粮市街众多街巷构成棋盘状而得名。这里,过去是青州古城的繁华地带,也是达官贵人的居住之地。历史上曾经有过王曾的“宰相府”、赵秉忠的“状元坊”、“软绿园”,还有过“昭德阁”、“海岱阁”、“山西会馆”等名胜。现在的古街保持原有格局,仍然是一处贸易集市。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活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2009年,青州东关昭德街被评为全国十大古街之一,近期正在筹划改造为古装戏影视拍摄基地。
南阳城内北门街,是条青石板古街,街旁多为新建的仿古建筑,现辟为旅游文化市场。开设的古式店铺,大多是经营古玩、书画、工艺品。其中不乏精品,经营各有特色,为古街道增添了不少秀色。此街的北首,与万年桥相衔接。万年桥向北,至镇武庙,便是北关街。该街原是东阳城的主要街道,也是青州最为古老的街道。后东阳城改为北关,便易名北关街。大街两旁多为原有建筑,古老的店铺和民房错落有致。店铺前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弯脖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显出街道千余年的沧桑。
值得一提的是,南阳城、东阳城中间隔着南阳河,交通不便,于是建有南阳桥。南阳桥又称万年桥,俗称北大桥,是两城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游人云集的著名景观。该桥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至少在北宋,这里就有一座极具特色的木制虹桥。据古籍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先是“跨水植柱为桥”。可是,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北宋名臣夏竦知青州时,想解决城内的水患和交通问题,便听取了一位“废卒”,即囚犯的建议,先用巨石垒固其岸,再取大木数十根,巧妙地穿插连贯起来,架为虹状飞桥,中间不用桥柱。这是我国第一座用木结构建造的独特桥梁,虽然没有桥柱,但使用了50多年而不损坏。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木结构虹桥风行一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即是以青州南阳河虹桥为蓝本。后来,木结构的虹桥就为石桥所代替,并更名为万年桥。对于万年桥的赞誉古今颇多。明青州人杨应奎说:“实青齐之襟带,乃海岱之纪纲。南通淮沂,北接燕冀,万里无滞,百丈何拘。”
万年桥几经修建,今成为七拱石桥,石板桥面。桥长86米,宽9.4米,高9米,南北各有较宽的引桥面。桥两侧有石桥栏,其上有石宝瓶18对,石狮19对。桥两端,还有大型石狮四座,威武雄壮。栏杆上有仿明代刻制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在桥西侧的迎水面上,每个桥墩,各有一个龙首长鬣的怪兽石雕。据说,龙有九子,性情各异,这石雕怪兽为其九子之一,喜喝洪水,具有镇水的本领,所以,无论河水如何暴涨,总不会没过桥墩。 (上)
昔日万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