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时称益都)一中的老同学冀有德正在编辑一本新书——《行草书法新论》,他说书中有很多书法作品是写旧体诗词的,邀我写一篇关于如何写诗的文章。是的,诗书画是相通的,自古以来很多书法大家,同时也是诗词高手。我们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如果把自己的诗词写成书法作品,这自然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文化底蕴的展现,作品艺术品位自然会高超,心情当然会愉悦。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老同学在《行草书法新论》中增添一些有关如何写好诗的知识,也是应有之义。
然而,如何写诗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篇短短的论文怎么能尽书呢?故而,本文只能遵照有德同学的提示,以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为例,就几个与诗相关的、最基础的诗创作知识予以粗略说明。
诗的构架要稳固
所谓诗的“构架”,这里是指诗的框架与结构。具体地说,就是诗的构建特点和格律要求。本题下先谈诗的构建特点,下一个标题再谈诗的格律要求。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把王冕的《墨梅》诗摘录于下。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以上引自网络流传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冕原作的图片以及小学课本修订后的版本(以下的引用皆用此版本)。有些书法作品及旧版课本与此诗的字词略有差异,对此本文在第二个标题中有所议论。
王冕(1287—1359),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诗人、书法家、画家。《墨梅》是他为自己所画梅花的题咏诗,所以,有的书画作品也称为《墨梅图题诗》。
从旧体诗诗体上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里,我们先说诗的构建问题。写诗与其他体裁的作品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个组织结构如何安排的的问题。律绝诗的结构方式众说纷呈,能够论列多项,但就其主要的方面来说,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这就是起、承、转、合。下面结合王冕的《墨梅》诗以及相关的某些诗句,予以简要说明。
诗的首句名之曰“起”(但也不是尽然),《墨梅》诗的首句把自己所画之梅树梅花,与自家的“洗砚池头树”融于一体来写,虚实结合,妙趣横生。可以说,这一破题诗句即出笔不凡,给人很多思考。绝句起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或贴切入题,或巧借故事,或设立悬念,或似叙似议,不一而足。多读诗篇,自然就能够深刻领会旧体诗起句诸多奥妙。
诗的第二句名之曰“承”,《墨梅》诗的第二句接着第一句进一步详写梅花的盛开,个个(朵朵)梅花呈现出淡淡的“墨痕”。承接第一句写梅树的“花开”,便使诗的首句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刻化,承接首句的详细描述,这是又进一步解题。初学为诗者,一定要注意诗意的承接,避免游离和脱节。
诗的第三句名之曰“转”,《墨梅》诗的第三句没有再顺着第二句写下来,继续写“花开”得如何如何繁盛动人,夺人眼目,而是轻轻宕开一笔写道:墨梅不是为了招惹世人喜欢、争“夸好颜色”的。“不要人夸”,那么要做什么的呢?留下了悬念。
所以,诗的第四句就是“合”了,至此诗的第四句自然而出:“只流清气满乾坤”。诗的第四句的“合”,一定要进一步升华主题,深化诗意。《墨梅》诗的这一句“合”,把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品位,在某种意义说,《墨梅》诗的成功就是重在于此。
当然,绝句诗的每一句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有人称这四句为“四大贤人”,这就是说,绝句诗高度凝炼,对于诗的每一句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哪一句也轻忽不得!
总之,王冕所绘墨梅劲秀挺拔,卓然不群,所题之诗,章法井然,意蕴深邃,诗作品与墨梅图不即不离、不分不粘,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可以说,《墨梅》诗确实不愧是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诗的格律要清楚
所谓诗的格律,简单地说,就是诗创作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这是初学写旧体诗者必须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别予以说明。
先谈诗的平仄格式。以七绝《墨梅》为例,这首诗的平仄格式的总体规律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诗乃首句平起不押韵的格式,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每句诗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相对自由些,即“不论”;但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遵守,即“分明”。大家对照王冕的原诗,或者请教于明诗者,自然对此会很容易理解的。
在这里,我想主要从诗平仄格式的角度,来辨析一下对此诗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试图让读者对此进一步明晰。首句有的作品书为“我家”,“我”为仄声,“一三五不论”,与原诗格律无碍;“吾”虽是平声,也与原诗格律无碍,不过“吾”字把全诗四句的首字皆为仄声变成了三仄,全诗好中选优,当用“吾”字。第二句有的书法是“个个”,有的则是“朵朵”,都是仄声,也与原诗格律无碍,然诗者认为“个个”更为清晰,可辨可数,更为洒脱飘逸。第四句,“流”与“留”都是平声,与原诗平仄格律无碍,世人觉得当是“留”字,但笔者以为,“流”字更为灵动,此字也可能是王冕特意用之的;笔者还以为,若从诗的第三、四句的诗意顺达来看,“留”字显得略优一些。下面重点说说第三句,“颜色好”与“好颜色”的问题,字的排列顺序一变,诗的平仄格律不一样了,“颜色好”为平仄仄,是正格律,“好颜色”为仄平仄,是“拗”格律。那么,为什么优选了“拗”格律呢?大家或许这样提问,我们知道,诗圣杜甫有一首有名的七绝诗《江南逢李龟年》,第三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其格律与《墨梅》诗的这一句完全一样,这种“特拗句”式在唐代已经相当流行。(对于此,诗者有专文论述。)我们不仿诵读一下,“好”字在前或在后,其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笔者大胆推想,一般来说,王冕是会读过杜甫的这首诗的,因而,王冕原诗应当是用的“好颜色”这一句。书法作品各用字的不同,可能是后来书法者没有留意,或者是因为不明真谛反而独出心裁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