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020年9月4日《文化青州》三版)
再谈诗的声韵规则。这是诗创作格律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简言之,也就是诗的押韵问题。押韵,亦称压韵或谐韵,是诗的基本特征之一。押韵,就是在所规定的某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的字,这样,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更能使诗歌具有节奏、声调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
目前的旧体诗创作者的用韵是“双轨并行”,即有的用旧声韵,有的用新声韵。王冕是元代人,《墨梅》一诗自然用的是旧声韵。
一般来说,诗(主要是指的律诗和绝句)的押韵规律是,首句押韵与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其他的就是偶句押韵,单句不押韵。具体到绝句而言,就是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都是如此。下面以王冕的《墨梅》诗为例来说明七言绝句的押韵问题。
上文已述,《墨梅》诗的首句,用的是平起不押韵格式。第二句“痕”、第四句“坤”押韵,押韵字的韵母是“en”和“un”(旧韵书注的是“苦昆切”和“户恩切”)。《墨梅》这首七绝,用的是后人称之为平水韵的上平声中的“十三元”韵部。
何谓平水韵呢?平水韵亦称旧声韵,是写诗所遵循的韵书依据。关于韵书,历代多有变化,可以说也是“与时俱进”的。到了金代,平水(今山西临汾市)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该书依据唐人写诗用韵的情况,把汉字划分成为106个韵部。因为刘渊的祖籍是平水,所以后人便将该韵书简称为“平水韵”了。该书原本虽然已经散佚,但是根据其原本另编的韵书却流传很广泛。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写的《佩文韵府》《佩文诗韵》等,都是把“平水韵”记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并运用的平水韵。
写旧体诗用平水韵,如果从时限上来分析,是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代,直至目前。
改革开放以来,写旧体诗的热潮逐渐兴盛起来,解决写旧体诗如何用韵的问题便日渐迫切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中华诗词学会审时度势,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华新韵》,并且规定了运用《中华新韵》的总体原则,即“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同时还提出了用韵的具体要求:“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和具体要求都是合理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当前,写旧体诗者有的用旧声韵(平水韵),有的用新声韵(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即“双轨并行”。还有人写旧体诗用“词林正韵”,这实际上是对旧声韵的放宽。诗者近期的旧体诗创作,就是有时用新声韵,有时用旧声韵(有的诗也放宽到“词林正韵”)。
诗者有一首五律《秋到龙塘村》,发表于2020年第1期《中华诗词》上,用的就是新声韵。
农家时不违,原野正秋肥。
谷粲田间立,枣红墙外垂。
金菊迎院径,夕照掩楼扉。
收获归来晚,月光浮酒杯。
有一首七律《云门山奇石坡》,发表于《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9年第10期上,用的就是“平水韵”。
卧蟾山北郭桥东,惊见天然巧夺功。
鲸鳄龟鼋正蓄蕴,骏骅龙凤欲奔冲。
潮来瀚海涛声壮,兵点沙场气势雄。
满目神奇连广宇,豪情澎湃漫霄空。
《铁军》杂志2019年第12期刊登诗者的《过陈毅指挥部旧址》,就是放宽了用韵,用的是“词林正韵”第六部。
那时元帅筹谋处,滚滚硝烟雨泼盆。
今得春风深谷醒,观奇赏景醉游人。
诗者的用韵实践,就基本反映了当前在旧体诗创作中用韵问题的总体态势。不过,这种态势正在不断地向新声韵过渡。
诗的立意要高远
以上所谈是诗的结构与格律问题,乃诗的创作形式,下面重点谈谈诗创作的“立意”问题。何谓“立意”?“意”者,就是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即诗的主题、诗的灵魂。可以这样说,诗“立意”的高低,是诗创作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虽然这是一个老话题,但谈诗创作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命题。故而,我们进行诗创作,一定要把“立意”放于首位,要非常重视。“诗以意为主”“重在立意”,是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认识是一致的。对于此,历代论述多多,这里无须赘述。总起来说,诗的立意只有高远深邃,才能有社会价值,才能流传长久。
王冕的《墨梅》诗,之所以受到后人的称赞,最重要的就是以“立意”胜出。《墨梅》诗不仅突显了王冕所画梅花的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以梅自况,反映了他的高尚情怀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现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而纯洁的操守,展现了他要把清气流溢于天地之间的美好理想与愿望。虽是自况,但是这种情操具有高度的人生价值观和广泛的社会意义,所以,多年来王冕的故事和《墨梅》诗就收录到了教材之中,同时《墨梅》诗也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借以说事明理。
例如,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闭幕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总书记在讲话中就引用了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诗是以诗言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
古今吟咏梅花的诗很多很多,凡是流传广泛与长久的,都是以“立意”高远而胜出的。例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也有一首《墨梅》诗。诗是这样写的: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诗的前两句活画出梅花蕊寒枝瘦、凛若冰霜的形象,接着笔锋一转,三四句直刺人世间附炎趋势、迎合时尚的丑恶行径。这首诗是朱熹受到政治迫害的时候写的,墨梅代表的是一种节操和风骨,其“立意”也是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行文至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再学习分析一下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以进一步理解诗的“立意”问题。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朝南北对抗的时期,陆游主张北伐,但皇帝不信任他,朝中主和的投降派排挤他、攻击他。陆游壮志难酬,悲凉伤感,便填写《卜算子·咏梅》词,用梅自况,以述己志。陆游词中的“梅”是孤寂的,“黄昏独自愁”“一任群芳妒”,这里活画出了一个孤独爱国者的形象。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他坚持爱国情操、至死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此“立意”也是馥郁深沉、具有特定意义的。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填写《卜算子·咏梅》词的时候,于题下小序开宗明义写道:“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首词是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的典范,题下小序是引导读者进入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
词的上阕,主要是描绘梅花傲寒开放的形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身姿俏丽美好、性格刚毅坚贞的形象,就站立在了读者面前。而词的下阕,主要是写梅花的精神风貌,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只是先把春天的气息报告给人间,“待到山花烂漫”、五彩缤纷的时候,她与众花一起,在百花丛中灿烂欢笑。毛泽东词中的梅花,表现出的是谦虚谨慎的风格,展现的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形象。我们如果联系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来读毛泽东的《咏梅》词,定会能更深刻地理解其“立意”的高远和深邃。
就当前形势来看,创作和吟诵旧体诗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旧体诗(也有新体诗)微信群、多种微刊平台、各种美篇和公众号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诗词作品大量涌现,盛况空前,可喜可贺!不过,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感情真挚之诗、蕴藉丰厚之诗、涵深创新之诗、立意高远之诗,总而言之,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之诗。
因而在欢欣之余,诗者忽然又想起了大家所熟悉的两句诗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我们要让白居易的诗句变成现实,我们要把诗创作的“立意”放在第一位,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好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