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的老画家杨树文教授本来已在美术教学的许多门类都有着自己的建树,培养了众多学子,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但是他多年来的教学相长,使他自己在创作上也成为一位多面手的优秀画家。
他是陕西人,属于标准的“黄河儿女”。在天津的成长与生活又使他深深地眷恋上千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两条河流深厚的历史文化,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画家愈发笃爱流淌着中华文脉的沿河遗存。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积累大量写生素材,创作了“黄河行”和“京杭大运河”两套组画,将沿河两岸的历史古迹和美丽风情完整地展现出来,像一座流淌的博物馆,让我们展卷震撼,激动难掩。两幅巨制,深情地描绘了黄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壮美,颂扬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气魄和精神。
美术史中通过描绘河流展现历史民俗风情的画家也不乏其人,最著名的当属宋代张择端。他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风情,有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建筑物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代画黄河和大运河的画家就更多了,他们多数是画河流本身的怒浪澎湃,或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但成系统地从河的发源地至入海口或终结,描绘沿线城市风光及历史遗迹,杨树文先生此举实属罕见。对于他创作的这两幅作品,不能说是简单的两组画,应该算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
先生以一己之力,展现了以黄河和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杨树文先生对历史文化的守望与厚爱。
我敬佩先生的这一壮举,杨树文先生在画这两套作品时,综合了自己在中国画及西画等绘画创作中的优长,在以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同时,中西技法并用,在描写诸多沿岸实景的过程中,将写生得来的真实素材,与他心中的丘壑万象,或峻岭高原,或名城重镇,或山峡湖沼,或栈道崖关巧妙融合,把现实中的景与色,通过艺术表现的线与面统而为一,既有水彩的色彩理念,又有国画的墨象结构,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描绘了黄河和大运河壮观的场景和恢宏的气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他的两套组画反映了新时代祖国风貌,是典型的当代风俗题材类画作。绘画采取的是客观的视角,是对现实存在的两岸风貌的一个真实的反映,在保持画家的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同时,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尤其是这类主题创作,更注重在场面、气势、历史感等方面的画面生动性,具有待别浓厚的诗情画意及人文特质。
杨树文先生尊重历史和现实,把纷呈庞杂的景物,很自然地撮合在一起,毫无生硬和不适之感。如果没有对历史的熟知和深厚的绘画底蕴,是绝对难以创作出这样鸿篇巨制的。这类画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作品。先生以绘画为手段,自觉担当起弘扬黄河和运河文化的历史使命,而且通过精湛的作品,衷心地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崇拜和热爱,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精神。
我虽然未看到先生全部的大作,但可以一斑而窥豹。我相信先生的大作问世后,令见者必心游广漠,思接千载,将我们的思想带入茫茫大化的浑古之境中,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升起对山河大地故士的眷恋之情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相信作品的出版问世,一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