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唐璞(1908—2005年),字仲玉,祖隶青州满族正白旗,早年就读于《海岱书院》英文专修馆和青州一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曾任中央建工部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四川省及重庆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兼深圳华渝建筑设计公司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1957年曾访问苏联、罗马尼亚等国,1987年出席了国际建筑师第16次代表大会。三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决策会审,设计作品一百余项,先后出版《唐璞个人设计作品》《别墅设计及蜂窝建筑》《山地住宅建筑》等专著。历任重庆市政协委员,四川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被英国皇家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美国人物传记研究院ABI选其为杰出人物、并授予荣誉学位。
坎坷的历程
唐璞出身于满族书香门第,父唐承恩,清末民初由骁骑校升佐领,书画家。唐璞自幼受父辈熏陶,才思敏捷,勤奋好学,13岁小学毕业,即考入旗城海岱书院英文专修馆学习英语。19岁青州一中毕业后,为考大学去济南山大附属高中就读。1928年“五三”惨案日军攻占济南,山大被迫停课,唐璞回到青州。不久,青州的军阀在南北城混战,唐璞一家为逃避战乱迁往青岛。1930年夏,唐璞原想投考北洋大学,但蒋、阎战争爆发,胶济铁路阻断,遂改由海路去沈阳,投考以张学良为名誉校长的东北大学。其间,飘洋过海,备尝艰辛,因成绩优异考取了建筑系第一名,从此奠定了他从事建筑业的人生道路。
此时唐璞满怀希冀,奋发图强,不料没等到毕业,日本侵略者制造了“9·18”事变,沈阳沦陷于日寇,东北大学失散,唐璞在战乱中丢弃一空,只身逃回关内。后来,经东北大学驻北平办事处的帮助,转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毕业。之后,唐璞先在南京工务局任职,后回济南母校任教。1936年,经友人介绍到河南巩县兵工厂任建筑课长,所得薪俸既可资助家人,又发挥了他的所学专业。不幸次年爆发了“七七事变”,日寇大举进攻,不久便逼近黄河北岸,兵工厂奉命迁往四川。唐璞随车船押运物资,长途跋涉,至1937年底到达重庆,继而赴泸州建厂。当时,全部设计由唐璞负责,他以百倍的抗战热忱投入了工作。
不久,汉口沦陷,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他和远在青岛的家人断绝了联系,书信虽可由香港转寄,但汇款已完全停止,家中的父母妻儿生活陷于困境。其时,唐璞的父母年已古稀,他的妻子秉贞体弱多病,还带着一个年仅八岁的女儿,生活无以为计。唐璞思之再三,决心叫妻子带女儿到抗战的大后方四川来。当时,入川的水陆航道均被日军切断,1939年5月,他的妻子秉贞带着幼女宣彩由青岛启程,经上海至香港,然后绕道越南海防,又入境至昆明,行程万里,历尽艰辛,两个多月才辗转到达了重庆。
唐璞所在的兵工厂,地处泸州郊区农村,每当日军飞机空袭,他便背子携妻进山洞防空袭。竹篱茅舍,粗茶淡饭,艰苦抗战八年,终于迎来了胜利。此时,唐璞的双亲已经去世,但他依然眷恋着故乡。那时有钱或有后台的人,纷纷顺江而下,回故里谋取高位;而做为一个穷知识分子,他只能望洋兴叹。后来思归心切,但两次出川谋职均不顺利,最后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仍然留在泸州。
1949年底,四川解放了。唐璞在兵工厂被军代表指定为工代会主任,次年政府部门以难得的优秀人材将唐璞调往西南工业部建筑公司工作,不久唐璞就晋升为中央建工部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及副总工程师,后又继任重庆建筑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唐璞在生活上、工作上曾遇到不少挫折,但建国后的和平环境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困难面前,他激流勇进,坚韧不拔,即使“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牛棚”,也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因而,他在事业和学术上硕果累累。
卓越的成就
自三十年代起,唐璞在建筑实践中的工作涉及到兵工、铁路、工业、民居以及公共设施,其领域极为广泛,经验也十分丰富。1957年,他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中国建筑师代表团,赴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考察访问。代表团从苏联辽阔的西伯利亚,经东北部名城鄂尔库斯克至中部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和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及雅西等十几个城市,直到黑海边陲的康斯坦萨,遥遥万里,考察了古代和现代的多种建筑。在莫斯科,他们参观考察了雄伟壮观的克里姆林宫、红场和列宁墓、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建筑学院、莫斯科大剧院、高尔基广场,以及可容纳十万人的列宁体育场和深入地下90米的地下铁道。这使唐璞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而罗马尼亚的具有地方风格的乡土民居建筑,也给他许多新的启示。此后,他的创作思想和建筑设计产生了一个大的飞跃。
1958年,他应邀参加了周总理和万里主持的北京十大建筑会审工作。1963年参加了北京长安街西单商业中心的会审,并提供了设计方案。1985年,他应邀赴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各项建筑设计的会审,至1990年,他又参加了亚运会建筑的竣工座谈验收,在这三次国家重大建筑工程决策中,他都竭尽全力,倾注了心血。
在建筑设计上,唐璞才思敏捷,勇于创新。他曾有四个率先:(一)早在三十年代,他发现我国建筑最发达的上海所有影剧院、大会堂的声学设计,都是外国人搞的,中国是一项空白,因而率先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章,研究房屋声学;(二)1962年,党中央提出“山”“散”“隐”的三字建设方针,和“工厂进山”“住宅上山”指示,他及时组织了一个小组,与重庆设计院合作,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实践,于196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山地住宅建筑》书稿;同时,给三线建设的十几个部门单位作了山地住宅建筑的学术报告,受到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三)太阳能在当时是一项新能源,我国过去的建筑很少利用。他通过考察外文资料认为前景广阔,便率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文章,倡导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四)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他决心跳出住宅设计中沿袭多年的方形和长方形框子,因为既不美观,也不经济,又影响通风采光。他从外文图书上看到蜂窝状建筑物而受到启发,率先研究运用到实践之中,在为深圳设计的华侨新村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他师古而不泥古,悟洋而不袭洋,他将古典建筑,外国建筑融于现代建筑之中,给人以新奇之感。1987年,他参与重庆国际机场设计,有几位教授的评价是三个字:“惊”——与众不同,“喜”——令人高兴,“思”——妙蕴需细细品味。在他以往的120多项设计中,包括三十年代南京中山陵扩建方案,后来的北京长安街商业中心、成都锦江剧场、内江市太白楼等设计方案,以及古巴、以色列和平别墅建筑均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唐璞的建筑设计之所以高人一筹,在于他不仅运用了美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学,而且运用了哲学。他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关系、《易经》中的变化现象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他撰写的《中国古建筑的哲学观》《从国外建筑流派谈我国当前的建筑创作问题》等论文,都运用了哲学思想。他应国际建设师协会邀请所写的论文,年年都被选中。1987年7月,他年届八十高龄,远渡重洋,应邀出席了在英国布莱顿举行的国际建筑师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用英语宣读了自已的论文,各国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中国老一代建筑家勇于探索,奋斗不息的崇高风范。当他走下讲台时,一位七十多岁的智利老太太(与会的建筑专家)迎上前同他热情地拥抱,连说:“了不起,你真了不起!”(下转二版) (李凤琪)
参加国际建筑师代表会留影(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