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石人辄打石鼓”与“石涧口”之谜
益家园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人辄打石鼓”与“石涧口”之谜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逄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并引用郭缘生的《续述征记》说,“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

  自然造化,变化万千,要说哪一座山上有石人、石鼓这样的景观,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仰天山东北,上白羊村西南的山上就有十块巨大的人形岩石,俗称石道人,光绪版《临朐县志》称十道人,山也因之被命名为“石道人山”或“十道人山”;而庙子镇侍郎峪中就有一体型硕大的石鼓,墩放于河谷的右岸之上,有一多半还嵌于崖岸之中,高约3米,直径约6米,浑然天成。
  但是,说逄山上的石人,每逢“齐地将乱”就会擂响石鼓,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这离奇的记述实在不像是古人的胡言乱语,这不禁激发了我的探究热情。
  据《汉书·地理志》所记,“临朐,有逄山祠”。
  据光绪版《临朐县志》所记,“汉逄山祠在逄山东麓”。
  但是,此记似乎是错误的。
  郦道元《水经注》记曰,“巨洋……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逄山下,即石膏山也”。
  可见,逄山祠,在今逄山北,在石沟河河道北侧,且应该在逄山主峰的西北方向。
  然而,据王洪吉先生在《逄山地区民俗文化探宗》(发表于《青州古城》2018年第4期总第14期)一文中所记,逄山庙乃古临朐县境内祭祀逄公的最大祠庙,在今逄山初级中学所在地,东侧紧邻崮后村。
  这一位置,在逄山主峰的东北方向,明显不符合郦道元的记载。
  查《青州市地名志》发现,庙头村,“宋代建逄山庙。徐、胡等姓傍庙而居称庙头。原庙、村均在村南1公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遭洪水侵袭后移建今地”。
  这一逄山庙庙址恰好在逄山主峰的北侧,古河道以北。
  再往西去,在今阿陀村西、王坟镇中心卫生院一带,是宋代佛院嘉佑寺的所在,也在河道以北,河水东流出石涧口后,紧接着折向东南方向,嘉佑寺就在逄山的西北方向,这里更符合郦道元的记载,“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逄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
  所以,宋代的嘉佑寺,可能就是在汉代逄山祠的原址或者原址东侧不远处建立的。
  这“石涧口”,就是今台头村南大石涧。石沟河中上游全是石灰岩山区,处处是石涧,而郦道元特别记曰,“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可见,这“口”是关键。在逄山西北能找到的“石涧口”,只此一处。
  虽然当地人都有故事传承说,这一石涧口本来不存在,是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7月23日,一场大山洪暴发,才冲出来的。然而,该石涧口东西长约200多米,南北宽约40米,深达15米,一场山洪无论如何巨大,都难以在石灰岩基上刨蚀出如此规模的河道来。
  但是,这一传说也不可能没有道理,那就剩下了一种可能,这一石涧口本来就存在,只是日积月累,河道不断淤积,被石子泥沙填埋,后来,古河道又被巨大山洪冲刷并恢复了原貌。
  这也正是元代于钦作《齐乘》时没有提及此石涧口的原因。
  《齐乘》曰,“巨洋水又北经委粟山,又东北石沟水入焉,石沟水出逄山东北石涧中”。这里的“石涧”应该是今被淹没于黑虎山水库之下的古石沟河河道,河道行于石涧之中,于钦是拿逄山作为参照物,但不是郦道元笔下“石涧口”的所在。
  郦道元在记载洋水(即石沟水)时,只所以以台头村南侧的石涧口为标志物,而对于来自钓鱼台的河道没有记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该石涧口是个显著且永久的地理坐标;二是因为,该石涧口来的水,流域面积远比钓鱼台溜水流域面积大,且水流更加丰沛。
  在古代,逄山是个大的地理概念,是这逄国国内山脉的统称,就连青州市城南不远处的劈山,都被称作“逢山阜”(见《水经注》)。
  那么,西汉为什么既不在广县城附近的“逄山”(如劈山、云门山、驼山等)立祠以祀,也不在临朐县城正西的“逄山”立祠以祀,而是跑到相对偏远的庙头村一带立祠以祀呢?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幸河东,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为神爵……又祠参山八神于曲城,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之罘山于腄,成山于不夜,莱山于黄”。“蓬山”,即逄山。
 
 
  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逄山祠创立之初所奉祀的,是逄山的石社与石鼓,而不是逄山,更不是逄公(即逄王)。祭祀逄公,那只是后世的演化而已。
  奇怪的很,据《汉书·郊祀志》所记载,“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然而,对大山的祭祀,从未有像逄山之祠这样,清楚地记载着,祭祀的是“石社”“石鼓”等。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石社”“石鼓”必定有所特指!
  楚系简帛文就有“社”字的这种写法,由“示”与“土”组成,“示”即“祭祀”之意,因此,一般认为,“社”是指土地神或者是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而《说文解字》有一种解释,“社者,土地之主也”。
  所以,这里的“石社”,就如同王洪吉所猜测的那样,肯定是逄山主峰一带的一个特殊的景物——一块奇特的神石。
  据王洪吉《逄山地区民俗文化探宗》一文所记,在逄山主峰南侧下面,大峪口村张洛溜北岭子上边,有一石柱,高近二十多米,酷似人形,人称“石大人”,有石裂缝恰似人口、人眼,头部似戴可以插花的官帽,腰部有小石柱斜向伸出,极像是一个大人抱着的个孩童,又恰似勃起的乾元男根;乾元男根,与大峪口村南沟里,朝西深藏的坤元女阴洞,即“阴德洞”(注:康熙《临朐县志》对此阴德洞就有记载)遥相呼应,“阴德洞”毁于2014年。
  王洪吉文中还记有一石鼓,2004年尚存,就在“石大人”右侧方向,圆形,东向,高约2米,基部没入土中,正面阴刻有惊恐状人面像,技法古朴,无类近作,背面无字画,无打磨痕迹。
  这石大人和曾经的石鼓位于逄山主峰的东南方向,出于逄山的余脉上,位于东侧悬崖之上。
  光绪版《临朐县志》之说,“汉逄山祠在逄山东麓”,明显与郦道元的记述不相符,倒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古人曾经在这石大人和石鼓所在的山谷附近建立过“逄山祠”,但是,此“逄山祠”绝非郦道元所记的汉代“逄山祠”。
  据《汉书·地理志》,“临朐,有逄山祠”。既然是逄山祠,那将其立在逄山主峰附近,尤其是宋嘉佑寺一带,是最合常理的。
  当然,“石鼓鸣则年凶”“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这才是西汉立逄山祠的根本原因。“祠逢山石社、石鼓”,是祈求石人不去击鼓,以免齐地之乱,以求平安幸福。
  听起来真有些邪乎,不是吗?
  然而,这样的记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有史料记载的“鼓鸣”有四次,康熙《临朐县志》记一,“崇祯乙亥曾有闻其声者,自云:‘山鸣而声若鼓也’”;光绪《临朐县志》又记三,“明崇祯十三年,山鸣数日。国朝康熙四年大旱,鸣如牛吼。咸丰十年冬逄山石鼓鸣”。
  两次像打鼓声,一次是山鸣,一次像牛吼声,它们都有可能就是所谓的“鼓鸣”。
  查阅光绪版《益都县图志》发现,“崇祯十二年,自春正月不雨,至于夏六月;秋七月,大蝗,水涸,大饥,人相食”;“崇祯十三年夏,蝗,旱;秋,大饥。群盗蜂起”;“康熙三年夏四月,陨霜,杀麦。大旱,蠲(juān)免本年租银,并遣官赈饥”;“康熙四年大旱,大饥,蠲本年田租”。
  康熙版《临朐县志》记载,“崇祯八年(即崇祯乙亥年),逄山石鼓鸣,声隆隆如雷”;“崇祯十一年四月,霜伤桑麦,草木如冬;自六月不雨至于冬十月,冬无雪;冬十二月恒霾。十二年正月至于二月恒寒;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蝗,不雨至于十月。十三年二月丙辰,日赤如血,日旁复有一日;自三月至于五月不雨,六月一雨,至于八月不雨;大蝗;十月,麦、米、菽斗各钱二千有奇”;“康熙四年大旱,抚院周、提督杨亟请蠲、赈。全免钱粮,发银赈恤”。
  其中三次大旱而“鼓鸣”,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正是前人记为“石鼓鸣则年凶”“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的原因。石鼓正面上阴刻的惊恐状人面像,则说明了人们对“鼓鸣”的恐惧和敬畏。
  逄山一带属石灰岩地质构造,地下溶洞和暗河的发育较为完备。这石鼓所在的山溜子地层之下,肯定有尚未人们所知的大型石灰岩溶洞。长时间干旱,地下水位降低,地层干裂,容易形成塌陷,如果大旱之后又遭逢持续降雨,造成大量雨水下渗,潜蚀作用增强,与溶洞溶隙接触部位的土粒被逐渐带入溶洞,随暗河流失,也极易引起地层塌陷变形。
  所以,大旱或者大涝之年,都会有地层内部的塌陷,从而形成“鼓鸣”之声。无论大涝还是大旱,肯定“年凶”,“年凶”则百姓无粮,无粮则无以度日,百姓无法度日则“齐地”就可能会发生大乱了。
  再来仔细研究一下康熙版《临朐县志》的记载,“崇祯四年,大水,没地无算。五年,恒雨,自六月至于九月,伤秋稼。是年五月,新寨店崔府君庙钟自鸣。六年三月,夜有两鬼对哭县门,直宿者击之而灭。七年正月朔五更,震电暴雨如盛夏,飞虫皆出,已而大雪。八年,逄山石鼓鸣,声隆隆如雷。九年,秋七月,大风拔木,雨雹如荔枝实,大者如马首,伤秋稼,是年至十年荐蝗蝻,豆禾草竹皆尽。十年正月朔乙丑,午刻,日有食之。春夏,牛大疫,死者十八。冬十月地震,声殷殷如雷,动震屋瓦”;“崇祯十一年四月,霜伤桑麦,草木如冬;自六月不雨至于冬十月,冬无雪;冬十二月恒霾。十二年正月至于二月恒寒;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下转二版)  (李瑞之)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