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古典名著与青州:《水浒传》与青州
《文化青州》征稿启事
问道青州——康红光书法艺术展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一版)七月蝗,不雨至于十月。十三年二月丙辰,日赤如血,日旁复有一日;自三月至于五月不雨,六月一雨,至于八月不雨;大蝗;十月,麦、米、菽斗各钱二千有奇。十四年正月,恒霾恒寒;二月,河冰,清明无花。三月辛巳大风霾,自五月至六月不雨。秋七月恒雨,至于十月;冬无雪”;“康熙四年春夏大旱,井泉竭,抚院周、提督杨亟请蠲、赈;全免钱粮,发银赈恤;蠲本年税,已输者流抵五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夜地震异常,房舍半倾,压死无算;后数月时动,人皆露处,无敢寝于室者”;“咸丰九年夏旱。十年冬逄山石鼓鸣”。

  崇祯五年五月“钟自鸣”,是微地震的结果;六年三月夜鬼对哭,实为地声;七年正月,飞虫皆出,是地壳运动地温异常变化;八年鼓鸣,实为轻微地震;十年十月,真正的地震发生。
  崇祯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连续大旱;十三年山鸣,实为轻微地震;十四年正月、二月大寒,五至六月不雨,七至十月连续三个多月大雨不断。
  康熙四年,大旱,山鸣;七年六月地震,后数月时有余震。
  咸丰九年夏旱,十年冬逄山石鼓鸣。
  统观以上事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地震之年对山鸣或鼓鸣没有记载,很可能是鸣声被地震掩盖了,常人没注意到;这久旱或恒雨,很可能是大地磁场以及地壳异常变化引起的,是地震的前后兆,这山鸣或鼓鸣自然也就是凶兆。
  求证于王洪吉先生(先生是“石大人”所在山溜子北口东侧大峪口村人士),王先生说,在石大人后左侧,有一山岭,悬崖峭壁,人称“罗圈崖”,与逄山山巅相连,是逄山主峰的余脉。峭壁上方偏坡有一普通水桶口粗的洞口,上世纪雨水大的时候,大雨过后,水从洞口喷出下泻形成瀑布,有时能流三四天之久。这,就是地下溶洞存在的明证。
  实地走访发现,石人紧挨罗圈崖,原石鼓就在石人右侧不远处。假如,罗圈崖石洞中发生塌方或地震,声音必会从洞口传出,然后会会被罗圈崖这一特殊地形放大,传入山谷,并且被山谷放大传出谷外,声音隆隆,这就自然会被人们误认为石人在打石鼓了。
  逄伯陵死后葬在逄山之巅的原因,可能有二:一,因为这“乾元男根”与“阴德洞”为自然天成,是生生不息的象征;二,逄伯陵想以自己的大德神威镇住石人、神鼓,使其不作声响,从而解除可能的祸患,以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
  石人的右侧有一雕琢较为朴拙的造像窟,中间大者为主佛像,两边各有一立侍像。闫玉新老师请教古董业界人士得知,此造像当属唐宋时期所为。
  此造像窟是个孤立的存在,其附近并无寺庙,且它位于石人、石鼓的右侧上方的峭壁上,这似乎是古人刻意让其守候在此,以镇石人,不让他去擂打石鼓一般。如果确实如此,那这尊佛定是逄王伯陵了,这又正好契合了对逄伯陵死后葬在逄山以镇石人的猜测。
 
 
  另外,据陈兆海老师介绍,据大峪口村老年人说,图片中这条上下通贯主佛像的裂缝,原来并不存在,它是被雷劈出来的。不过,我觉得,这倒更像是轻微地震中岩石错动的结果。这,也似乎为“石人辄打石鼓”的真相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由上述论证可见,古人“祠石人、石鼓”以保平安,纯属迷信之举。石人打石鼓,不是齐地将乱的根本原因,而是齐地将乱的外部征象。
  今作小诗为“石大人”正名:
齐地将乱石人惊,石鼓擂得似山鸣。
但警世人绸缪事,一方平安度年凶。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