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020年10月30日三版)
(五)“明春秋大义,为人民立言”。已故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首届修志的积极倡导者董一博,在文章或题词中写下了不少有关修志的诗词和对联,“明春秋大义,为人民立言”,就是他非常喜欢和多次用到的一副对联。1985年12月23日-25日间,山东省淄博市志办公室召开方志理论研讨会前后,董一博因病不能到会,曾两次写信表示祝贺,并墨书这副对联寄给与会同志。这一年,他也以这副对联为《厦门方志通讯》题词。其间,多家地方志刊物争相发表,影响很广。董一博在《中州古今》1983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释义“春秋”,讲道:“孔子编《春秋》‘以一字为褒贬’,被称为‘春秋笔法’。”并号召大家理解其精义,要“学习实事求是的直笔精神”。他还在文章中批评旧志“骂人民”“不写人民大众”的弊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号召“今天编写新的地方志,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突出人民群众的功绩,记述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赞颂他们对革命事业及其为专业的献身精神,为他们树碑立传”,“为人民立言”。今天,重温董一博的这副对联和这些话语,领会其精义,对于续志事业必定会大有裨益!
(六)“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这首《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诗,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不少文章和方志学著作,在论述方志功能的时候往往引用。韩愈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因谏阻唐宪宗奉迎佛骨,被贬至岭南瘴疠之地小邑--潮州任刺史。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还是遵命赴任了。在离京前,为了解潮州的地情民俗,他便借《潮州图经》来看。在赴任途中,到了韶州地界,他又借《图经》阅读。这一次阅览《图经》,作为文学家、诗人的韩愈,是为了欣赏“佳处”风光而“开看”,把《图经》作为导游之书。而第一次看《图经》,是为了了解潮州辖境的历史沿革、境域形胜、人口贡赋、风土人情,以便行政,是把《图经》作为“辅政”之书。实际上韩愈在岭南重耕织,兴教化,为开发岭南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直到现在,那里还有韩洞、韩祠,人们还在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韩愈两次借阅《图经》,心态情趣不相同,作用目的也不一样,他吟咏的诗歌及重视和运用地方志的事例,成为佳话被永远流传下来。
(七)“输钱吴市得书夸,道是西施入馆娃。宋室江山存梗概,乡邦风物见繁华。关心志乘亡全帙,屈指收藏又一家。况有会稽嘉定本,赏奇差足慰生涯。”这是南宋临安三志的第二“志”--淳祐《临安志》被发现时,浙江海宁藏书家陈鱣乘兴写下的一首诗。事情是这样的:淳祐《临安志》早佚。清代才有人整理出了这部《临安志》残卷--五至十卷,但至乾隆间,就是这部残卷也很少流传了。直到清嘉庆间,藏书家陈鱣才“以厚价购之”,“书虽不全,良足宝贵,遂于乾道、咸淳二《志》共藏,目为宋临安三《志》。”陈鱣高兴异常,他把用高价购得的淳祐《临安志》残卷,比作西施入了馆娃宫那样珍贵,把能欣赏到这部志书而足以慰藉平生,于是便写成了上面的这首诗。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他的好友或别的藏书家也争相和诗,以记此事。如苏州藏书家黄丕烈赞道:“真个苏杭闻识广,艺林佳话遍天涯。”可以说,中国历代地方志(包括其他古籍)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陈鱣这样的藏书家的努力。他们的功绩不可泯,他们的精神极可贵!
(八)“《周官》外史领方志,成周一道同风治。《乘》《杌》《春秋》各擅名,侯国改制非西京。志为国史举全体,陋儒误认为图经。司书版图有专职,如何方志混白黑……”这是清代方志学大师章学诚《丁巳岁暮书怀投赠宾谷转运因以志别》诗里的一部分(《遗书》卷二十八)。丁巳年,即清嘉庆二年(1797年),章学诚60岁,生活依然坎坷潦倒。对于诗,章学诚自言:“鄙人于诗无能为役”,(《吴澄野太史〈历代诗钞〉商语》,《章氏遗书》卷十三。)但是在激激然愤愤然之际,他也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他在诗中,一方面追忆了自己“晏岁仓皇走梁宋,才拙岂可辞贱贫”的窘况和无奈,但主要内容是说明方志源于史属于史,他在“如何方志混白黑”一句后,括号加注说:“方志乃一方全史也。”我们知道,章学诚“方志乃一方全史”的观点是逐步形成的,在他晚年60岁的时候,又在诗作及注释中予以强调说明,可见他对自己方志性质观点的坚持和确信无疑。
(九)“万事皆需辨真伪,沙中浪里苦淘金。权威也有瞒天语,书报岂无失实文。少据少凭难设立,繁枝繁叶定刨根。主观先入麻尤乱,好恶定音水更浑。”这是一首辨别资料真伪的口诀歌。地方志是记载一定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资料性是否丰富尤其是否真实,决定志书质量的高低。资料来源渠道不一,事类繁多,所以一事几说,真伪相间的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对资料进行严格核实、考证、去伪存真,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六条写着:“地方志所采用的资料,包括史料、人名、地名、年代、数据、引文等,务必考订核实,重要的要注明出处。”绝不能含糊。每个对历史负责任的史志编纂者无不注重对资料的考证,古今皆然。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为了对资料进行考核,参阅笔记、小说等320多种;郦道元为注《水经》,应用书目达430余种;清张恕修《鄞县志》时读引书籍1600多种,纠正著名学者钱大昕所修《鄞县志》之误“不下千百事”……广大方志工作者对于入志资料都要进行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地鉴别,任何一点儿粗心大意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续志工作者牢记这首资料鉴别口诀,并切切实实而践之,对每条入志资料认真鉴别之,是至为重要的!
(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同时也是他自己多年来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创作所恪守的信条,也是他刻苦研究严于从文的治学精神的真实写照。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说作学问要安于清苦,要耐得寂寞,要舍得用工夫,要坐得住冷板凳,要“面壁十年”而不为世俗所动。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成绩。对联的下联,是说写文章要实事求是,不要文过饰非,要内容充实,不要空洞无物,要史料真实,不要留有舛误。范文澜所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上编),对《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一二三编),还有《正史考略》《群经概略》《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等著作,都是以对联的这种精神写出来的。史志并称,志如史也。修志是一门学问,在作学问这一点上,两者所需要的精神是一样的。在物欲横流,急功好利,人心浮躁的境况下,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作学问、力求文章真实的精神是最为可贵和需要的啊!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续志工作者(包括一切作学问者)能以这副对联为座右铭,定将终生受用。
注释(每条资料来源):
(五)见《董一博方志论文集》。
(六)见林衍经《中国地方志》一书。
(七)事见黄苇等著的《方志学》一书。
(八)事见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和张树棻纂辑《章实斋方志论文集》。
(九)事见《编志手册》,山东省日照县(今日照市)县志编委会编。
(十)对联见1979年10月27日《文汇报》李贻训文章。
(张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