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益都街道扶贫办副主任郑爱玲
囗本报通讯员 石作建
今年以来,益都街道全体帮扶责任人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干担当争先的帮扶责任人。作为扶贫干部的一分子,益都街道扶贫办副主任郑爱玲谈起扶贫工作云淡风轻“只是干了应该干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值得宣传。”然而,正是由于郑爱玲及同事们的默默无闻、辛勤努力,益都街道的精准扶贫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扶贫扶出了贫困户生活新天地,不断提升了建档立卡户的生活幸福感。
“开始的时候,我也是门外汉”,对于扶贫工作,她一如其他同志,只是按步就班的完成几项规定运作,对具体政策没有概念。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对扶贫工作认真研究,遇到政策变化,上至市扶贫办、下到街道职能部门,她跑了一圈又一圈,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各项政策全部吃透。“全街道100多名帮扶干部,仅靠扶贫办几名同志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她协调组织加强政策培训,仅今年5月份以来,就先后邀请市扶贫办、残联、卫健局等部门领导以及街道教管办、民政所等10余个站所骨干前来授课,举办不同类别、各个层级的培训班20多期。一遍遍的集中授课,手把手地讲解政策,让每一名帮扶干部都对扶贫政策了如指掌,几乎到了政策“点读机”的地步。
不仅如此,在益都街道开展的档案提升行动中,她组织民政、人社、卫生等9部门工作人员成立专班集中“过筛子”,逐村逐户上门服务,仔细察看“扶贫之窗”、政策落实明白纸等各项档案材料,询问贫困群众的身体健康、家庭收入等情况,认真排查漏洞、及时补齐短板,先后补齐“低保”“慢保”“两病”手续42户,确保扶贫政策应享尽享。
在益都街道开展的居家环境提升行动中,贫困群众家庭千差万别,环境弱项各不相同,“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因户制宜进行提升”,为此,郑爱玲与100多名帮扶干部对贫困群众进行遍访,摸清了各户的具体改造方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与4个社区一道认真研究,聘请多支队伍、并行倒排施工,有的社区贫困群众多、院落基础差,一度安排10余支队伍共同改造。在施工过程中,逐户察看施工情况,对不达标的,坚决要求重来。
为提升贫困群众生活环境,组建10余支专业队伍、组成若干义工队伍、引导帮扶干部甘当清洁工人,定期上门提供院落清扫、物品归类、床铺整理“三项”服务。这样,不仅在短时间内让贫困之家面貌大变,而且得以持续长久保持。针对缺椅少凳的问题,与经贸办一道争取爱心企业参与,为贫困群众捐赠2000余件物品。
面对今年承接棚户区改造、文明城市创建等诸多重大任务,机关干部身兼多职、任务繁重的情况,郑爱玲总是想在前、干在先,力争以实际行动为其他干部作出示范和榜样。她带头包靠2户非常困难的家庭。其中1户程姓贫困人员精神、肢体均有残疾,时常入不敷出。对此,她积极帮助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扶贫项目分红等政策和资金,彻底解决生活问题。为进一步改善老程的生活处境,她一次次跑部门、到医院,帮助办理了精神残疾、肢体残疾证件,落实免费服药服务。特别是新冠疫情过后,多次联系益都卫生院,继续为其上门发放药品、指导康复训练。“多亏了郑主任,我的病情稳定住了。她还帮俺翻盖了车棚、西屋,让俺一家人生活好了很多。”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一年到头休息日屈指可数,有时我也感到对家庭有亏欠。”她上有年迈父母,下有2个孩子,其中幼子仅有2岁,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次周末小儿子生病,她接到扶贫任务需要处理,而她的丈夫在执法局也是中层骨干,周末加班同属常态。最后无奈之下,她的丈夫周末请假陪同孩子看病。好在一家人都对她的工作非常支持。“郑爱玲从事的扶贫工作,光荣而又伟大,我们家属非常愿意配合,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她的丈夫如是说。
正是有一个个像郑爱玲这样的帮扶责任人,益都街道100多名帮扶干部把精准扶贫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心同德,实干担当争先,共战贫困,凝聚起全力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的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