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互助组长》引出校园“文学热”
青州万年桥变迁志
诗润人生路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润人生路

  

   文题是“诗润人生路”,而追忆过往,我真正名副其实地接触、认识、并进而模仿试写诗词,不断得到滋润和营养,应该是在考取初级中学到益都二中读书的时候。

与诗相识少年时
  初中学习阶段,我们所读的语文分为两个课本,一为《文学》,再一种是《汉语》。《文学》课本里有《论语》《诗经》《离骚》等经典著作的选篇,有历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的诗词与散文选,书中还有四大名著的节选文章。这样,我才与诗词正式结识了,而且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在逐日加深。《文学》这一内容系统丰富的古典文学作品选本,就像一桌丰盛的大餐,吸引着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少年们,可以说,是《文学》给我们敞开了通往浩瀚阅读海洋的大门,铺开了一片宽广无垠的读学天地,打开了我们的广阔视野和宽广胸怀,并引领着我们开启了走向文学殿堂的发端之路。
  初中三年,我虽然偏重于喜欢数理,但也同时兼爱文史。然而真正地转到重点习学中文、喜爱诗词这一方面的时间,则是在1958年被录取到益都(青州)一中文科班以后。当时我面对偏爱理科而又必须学习文科的现实,克服认识上的障碍,思想转了个大弯儿,下决心把学习的侧重点转移到学好文科上来,于是把初中时用铅笔演算几何、代数的练习本,改装成了课外作文和写作诗词的练习本儿,抓紧一切时间,最大限度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从此以后,自求学阶段学习中文到工作以后教学语文,而后又到编纂《青州市志》主编的位置上,学文和用文便成了我一生的主攻方向。而诗词呢,则是我人生职业生涯中的“副业”,她随着我的“主业”工作行程步步相跟,日日相随,时刻陪伴着我的生活,调节着我的思维,营养着我的心智。唐诗宋词随身携带,一路行来形影不离,潜移默化,心灵与诗词对话,自然而愉悦。
  回顾过去,诗词陪伴着我,就像好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亦如原配执子之手,不弃不离。陪伴久了,自然两情依依,相爱深深,个中滋味也日渐丰富深切起来。平心静气回顾人生,从总体上说是要经历很多很多、大大小小事情的,生活的道路也往往是坎坷不平的,人的感情又充满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所以,我的诗词是随着人生的经历而歌咏,因了遇事的顺利或曲折而吟哦,由于情绪的变化而抑扬,因对生活的不同感受而抒发。“诗歌合为事而作”,唐代诗人白乐天如是说。年龄进入八秩,诗思虽然不比年轻时,但有时仍然活跃,近来因感于事,写了一首题为《人生》的七律,就是抒发了我有生以来对于人生的总体感受。今把诗引述如下,与大家交流。
落地呱呱生命始,如何奋进各呈真。
步迎不畏沙尘暴,身陷尤需精气神。
击浪三千穿险恶,踏途九万斗艰辛。
抑扬忧喜前行曲,耄耋来时满腹春。
  然而,人生之路漫漫,酸甜苦辣多多,生活之事繁繁,但诗文创作记事有限,难以周详。故而本文只能从几个侧面予以梳理,简要记述一下多年来我与诗词形影相随的生活况味与深情厚谊。
求学工作为鼓角
  我上中学的时候,课余时间就开始尝试着模仿吟诗填词了,有时周六回家背煎饼的路上,劳累了,或迎面遇上风扬尘土,便高声朗读《文学》课本上的诗词,或者自己诌上几句,大声吆喝,以助前行之精神。平日兴之所至,也随意写下了一些“毛坯”。最初的这些东西,虽然还不合乎格律要求,但是却为后来的修改、推敲留下了底样。(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积累的这些“毛坯”存留与否,效果大不一样。)像是刚到益都(青州)一中文科班时,面对着心想学理而又必须学文的现实,就写下了一首题为《抉择》的七言诗,后来对当时留下的底样进行修改,就成了一首具有当时感情色彩的绝句,引用在了纪念青州一中建校110周年校庆的回忆文章中。此诗,确实成了那时鼓励自己努力学习、鼓勇向前的号角。
  1960年高考以后,面对着被录取学校不理想的实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到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学习后,开学的前一天夜晚,坐在开往烟台的列车上,随着车轮“啌咣啌咣”的节奏声便哼成了四句诗。后来,也是对当时留下的底样进行了修改,写成了一首题为《离家乡》的七言绝句,也是用诗歌擂响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咚咚”鼓声。这首诗是用新声韵写成的:
长笛鸣起车东向,回望家乡夜幕中。
滚滚轮飞行进曲,心间充满奔前声。
  后来,我在回忆烟台师专两年学习生活的文章中,提到此事。在烟台师专学习的两年,吟咏诗词的数量比益都(青州)一中文科班的二年多一些。1962年9月底,我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就走上了从事中等教育的工作岗位。先到了临朐县第一中学,从此,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学生变成为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如何尽快地适应这个大的变化、迅速完成这个转变?在工作实践中我经历了一些非常伤脑筋的事情,经过了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次蝉蜕!在当时的日记中,曾经留下了大体是这样的诗句:
学生忽变为师者,一百八十度转弯。
每问安能华丽蜕?唯需拼力过重关!
  在临朐一中工作9年,尽快度过了“重关”,又度过了“文革”的前五年。在形势动荡不安、高维志校长无权过问的情况下,我与其他三人一起被调到了五井中学(四中),名之为充实、增强刚设立高中学校的力量。在这所学校里待了五年,而后五井公社一分为二,当时每公社都要设立高中,于是我又到了分出公社的嵩山中学。这样,在临朐县三易其地,地势层层攀升,路程步步向远,面对这一现实,当时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不过,笑对未来、迎难而上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人生风格。二话没说,收拾简单行装,便蹬上自行车,奋力攀援向新地!在行进的路上,《嵩山赴任》一诗的草稿便酝酿而成了。
简装车辗风沙路,步步攀援奋力行。
芳草丽花无恋意,多情连岭笑相迎。
  我生长在平原,但是特别偏爱登山,所以在嵩山写下了不少诗歌是与山联系在一起的。“无一诗中不说山”,欧阳修在青州时留下的诗句,一直在营养着我的心田。
  回顾在临朐县从事教育工作18个春秋,诗歌有情我有意,诗歌陪伴着我面对顺境或逆境,走到了人生的“不惑”年华。到1980年5月,我离开嵩山时,也是一阕《踏莎行》词相伴着我踏上了回归故乡——青州的路程。
  手挽清风,心牵嫩圃,情思萦绕无重数。连峰稽首正留余,飞车已向青州路。
  骈邑三迁,流光一顾,杏坛十八春秋度。满头已有雪霜飞,再培桃李留春驻。
  回到青州,在教育岗位上待了六年,因为学校体制的变化,所以频繁调换了三个地方。学校频变,但是我报效家乡的感情没有变,当时面对着重重困难,而我始终热血沸腾,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热切地期待着青州教育事业春天的早日到来!
  面对当时学校工作的现实,我常常感慨万千,眼前的人文景观、花草树木,每每与心灵碰撞,相通相融,往往处于不赋诗心境就难以平静的状态。此时,只有借咏诗词,方能求得胸怀的畅达、心灵的慰藉。刚回故乡那年的初冬时节,感遇学校教学状况纷杂而不正常的现象,有感于身边之草,思考着脚下之路,尽管面对着眼前的困境,但心里总是充满着新的希望,于是便咏成了《感草》一诗:
夏日未曾繁,经霜自悄然。
隆冬根蓄力,生长待春天。
  出于感恩家乡的浓厚情怀,出于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面对教育战线上令人尴尬的局面,有时感情激荡于胸怀间,便奋然挥洒于诗词中。《夜作》一诗就是在这样的情怀中酝酿而吟成的:
灯光重启照台明,滚滚思潮浑是情。
忽有风雷惊夜色,如闻鼙鼓助征程。
  到了1986年,我正在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的时候,正在益都(青州)四中《春柳》(校报)这方苗圃里倾情培育新苗的时候,四中小记者队伍正在日渐成长的时候,这年初秋,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又把我调到了益都县史志办公室(旧称尚未改)担任主编。杏坛正恋心,志苑又招引,这时又是一首五言绝句陪伴着我鼓勇进城,信心百倍地担当起了《青州市志》主编的重任。
调动
杏坛情未已,又作志耕人。
莫笑黄牛拙,犁开处处春。
  在史志战线上,也是诗词陪伴着我,自勉激励,迅速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青州市志》的编写和总纂,志书顺利出版发行。由此打开了新的局面,青州的史志工作从原来潍坊市的倒数第一,迅速转变成为最早正式出版志书的先进单位。实言而不夸张地说,用两年多一点儿的时间走完了五年的路程,艰难辛苦无需多言!因为时间短促、节奏太快,《市志》难免留下了某些缺憾,常常使我难以释怀、时有不安。但是我们努力了,问心无愧,心里也就稍微坦然一些了!期间有些诗词就描述了当时奋力拼搏的情景。
  1986年秋,我刚到办公室,没有宿舍,住在市政府招待所,上学的孩子吃住在办公室。有时我一面用电炉子做着饭,一边翻阅着书籍资料,有一次忙乱之中错把墨汁倒进了菜锅里,真是哭笑不得!后来自我戏谑,写了《墨谑》一诗:
乌知晷昃兴方浓,锅碗瓢盆伴读声。
墨汁错将充佐料,呼儿同饭品衷情。
  1988年10月,《青州市志》正是全面总纂定稿的时候,工作夜以继日,高速运转,极度紧张。后来追忆当时情境,又写了一首七绝《夜间有作》诗:
案头层叠群峰立,常伴灯华每望巅。
继日攀登时振奋,光阴无价最堪怜。
  1989年初,《青州市志》到了校对、出版的关键时刻,在南开大学谊园校对志稿,常常子夜而息,黎明即起,不遗余力,昼夜兼程。灵感这东西有时也真怪,忙碌的时候它却偏偏袭来。有一次,校对清样直到深夜,抬头一看,灯光映照,寒风吹动,枝影摇窗,这时灵感跃动,吟出“窗上寒风弄画枝”的诗句。后来便以此句为基础,写成了一首题为《心迹》的七律诗:
夜深深虑青州乘,窗上寒风弄画枝。
新皱额添儿岁远,层霜鬓结老年思,
求真三度消寒暑,酌句几回忘早迟。
憔悴为伊终不悔,时无虚度便神怡。
  我们历尽了艰辛,《青州市志》出版以后,我又与同仁们及时转变工作重心,总结修志经验,撰写论文,在《山东史志丛刊》上开辟专栏,刊发《青州市志》编修经验的文章。在刊物上开辟这样的总结文章专栏,在山东省史志工作中还是第一家,得到方志界的认可和赞扬。继而,我们进一步研究方志理论,联系全国各地方志专家阅读《青州市志》,撰写评论文章,最后结集出版《〈青州市志〉评介集》一书。这样,我们的史志编写和理论研究工作,实事求是地说,就走在了山东省乃至全国方志工作的前列。  (上)   (张景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