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深深孕诗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认为:情是诗之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爱充满着我的整个人生,因此,融合着浓浓的情爱便成为我诗歌的主要基调。著名诗人孙瑞先生评论我的《青州百咏》,题目就是《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国有诗,爱家有诗,爱乡有诗,爱友有诗,爱之所及皆有诗。多年来,我以诗词为友,诗词与我结伴,国情她为我歌咏,亲情她为我抒怀,友谊她为我描述,留下了一宗诗词稿件,留下了我对人世间的深深情爱!
祖国每有大事要事,我必定有诗或词,这样题材的作品在我的全部诗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譬如香港回归时,我写一首古风而颂之,另又赋七律以咏:
利舰英夷海外来,清廷昏弱国门摧。
中华喋血豺狼笑,香港更旗志士哀。
力挽狂澜凭砥柱,巧收宝地靠雄才。
迎来完璧团圆日,四海炎黄尽举杯。
人世间,父母对子女之恩爱是最基本的、最深沉的爱,所以父母在世时和去世后我都写过数篇散文和多首诗词,以抒发自己的感恩情怀和沉痛心情。母亲卧病期间,她是那样的慈祥,心里感觉是那样的知足,话语是那样的自愧,我常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宽慰着母亲,直到哄得她老人家微笑了,才放下心来。当时便写下了《吾母》这样一首动情的诗篇:
疾病缠身至爱慈,卧床白发一丝丝。
腰弯背负千斤担,面刻纹容万缕思。
心足常夸沾老福,怀怜每忆愧儿饥。
笑谈为解家人虑,时问曾孙归日期。
父亲一生坎坷跌宕,遭受了人世间的很多困苦和灾难,1990年12月31日去世,享年67岁,逝世时间比母亲早12年。祖母、母亲痛不欲生,子女悲痛异常。我为父亲守灵和出殡安葬以后,就写下多首哀诗,填写过多阕痛词。其中《水龙吟·悼父》词是这样的:
岁寒庚午云重,雪来铺路扬幡送。德高我父,何匆谢世?稀年未踵!祖泪流干,母喑无语,女哀儿恸!正冷风呜咽,气凝地冻,同悽切,全庄痛。
奋斗平生堪颂,理田园,少华肩重。适烽陷阵,驱车淮海,青春志勇。稼穑精勤,一村前领,掣旗挥众。是心碑耸立,年年月月把先人供。
还有子女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都从不同角度写诗填词,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挚爱。
长子建东在农村,多年种植高温菜棚,卓有成效,我写《冬日菜棚》予以赞扬;2010年女儿建燕只身到北京,供职“平安公司”,我写《赠女儿》一诗,予以鼓励;长孙超鹏大学毕业后,在济南勇闯市场,2010年3月飞往广州运作,我写《闻孙飞羊城作》,予以点赞;2019年孙女考上大学,我写《为淑宁泉城读书作》,为孙女鼓劲儿……每个家人,我都从不同侧面予以赞扬与激励,鼓舞他(她)们努力前行,奋斗成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要有朋友,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志者之间、同好之间等等,我都有挚友。著名诗人孙瑞就是我多年的文友、老朋友;东圣水医院陈洪彪院长与我有多年交往,20世纪90年代医院开办之初,我就填词予以祝贺和赞扬;还有一些农民朋友,如黄楼街道龙塘村高传广、云门山街道沈家庄时振瑞、东夏镇夏家村李庆瑞等等,多是因修志或翰墨文化事而为友。另外,在青州还有一些忘年之交。朋友之间交往多多,我都有诗词相赠。
龙塘村高传广老友聘我为《龙塘村志》顾问,并邀我为序。他为人谦虚谨慎,好问勤学,修成了一部佳志。交往多年,我为他写过十多首诗词,有一首五律刊发于2020年第1期《中华诗词》上:
农家时不违,原野正秋肥。
谷粲田间立,枣红墙外垂。
金菊迎院径,夕照掩房扉。
收获归来晚,月光浮酒杯。
2016年初夏,我到他家拜访,家园田野一派生机,情不自禁,填写《浣溪沙·访友》两阕。
碧草翠林流彩霞,龙塘之畔友人家,枣枝馥郁满头花。
院里鸭鸡欢乐曲,迎门挽手绿屏纱,农文漫侃品香茶。
道是东风催物华,包田有姓各归家,葱茏四野望无涯。
园里龙孙连日长,杏黄累累压枝斜,菜蔬五谷忘忧花。
有的友人之间还多有诗词唱和,别有趣味。像是潍坊陈显荣,青州李华峰、刘继孔等,我们之间都有酬唱之作。例如,2012年8月,陈显荣诗友微信发来一阕《鹧鸪天·戏赠景孔兄》词:
当下诗文点错难,口云指正乃虚谦。也曾冒昧回拙见,艺海抛砖去不还。
长自怨,汪直言,说三道四惹人嫌。云门老友当别论,说重说轻都海涵。
词中说,当下诗词队伍里虚心接受批评者寡,喜欢奉承者众。而赞我则是“说重说轻都海涵”。实际上,诗词知识无边无际,创作求佳没有止境,我们就应该效法古人,虚心听取意见,反复推敲,方能有所长进。对此,我不敢懈怠,便“依韵奉和显荣兄”:
眼下时风与日偏,浸淫文事自昏然。有钱能买鬼推磨,世笑学功傻冒憨!
潍水畔,北阳边,往来微信点击间。推敲一字为师道,学海无涯敢不谦!
值得回忆的同学也很多,像是初中同窗寿光人王振山,我们的友谊保持得很长久。多年来,我与振山有时互相拜望,有时书信来往,友谊久存,因而留下了散文和十多首诗词。2003年8月13日,我接到他的长信,反复读过多遍,情思缠绵,感慨万千,填写《风入松·读友函》词一阕,以记此事:
新梧几棵碧阴连,农舍两三间。疏篱恍若平畴浪,抬眸处、绿涌南天。瓜果芳花庭院,鸡鸣斑影房前。
黄昏微饮最堪怜,就摘菜蔬鲜。一挥往事烟云去,三忘却、五有恬然。华发童心情绪,指猜星斗阑干。
他命运多舛,久住农村,心事往往难平,我填此词主要是为了安慰他,要他随遇而安,面对现实,放宽心怀,有益健康。但人事难料,三年以后他竟然与世长辞了!我非常悲痛,前往吊唁,哭读《振山灵前祭》。
此后,我与他的妻儿和叔伯弟弟振庆、振英等仍然一直保持着联系。2016年夏和2017年春,他们一起两次来青州探望我(振庆弟还偕同夫人),我都写诗叙述我们之间深厚而长久的情谊。其中一首这样写:
谊结同窗逾甲子,两家宴饮一家亲。
情深不敢尽情吐,座上因无首座人。
还有,人生的机遇很多,而年少时候能遇上德才兼备的老师,则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所以我对青少年时期的老师总是念念不忘,2016年春节,我专程探望了上小学时87岁高龄的刘春亭老师,并且写诗赠恩师:
少年有幸遇恩师,常忆深情奖掖时。
欣喜高龄临米寿,身康心乐向期颐。
2020年10月22日,是鲁东大学(其前身是我就读的烟台师专)九十年校庆,我了解当时的任课教师,知道唯有赵曙光老师还健在,已经92岁了。我便把两本儿著作和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制品赠给了他,以表示感恩之情。
多年来我与学生、教师、方志友、诗文友等等,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20年重阳节,临朐一中的学生毕业已经近60年了,他们多是70岁开外的人了,还特意邀请我登石门坊,聚会餐饮。我深受感动,即席填词诵读,以抒发师生情谊。
画堂春·师生情
庚子重阳,秋高气爽。临朐一中学生孟凡民、孟祥生相邀,欢度佳节。同游共餐者朱兴武、马光山、葛光玉、谭树诚、刘佃俊、张成杰和马建萍与王德礼、谭清兰与衣明月夫妇等。
初临学府有缘逢,那时岁月青葱。韶华正是志豪雄,心向高峰。
耄耋稀龄又见,回眸往事重重。而今应是石门枫,晚照秋红。
我度过24年的教育生涯,与学生和教师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益都八中(阳河中学)黄守文,在校时他是教学骨干,分离后常有书信来往,至今微信不断,推心置腹。在益都四中(口埠中学)时,与陈道兴老师共同研究语文教学,创办《春柳》校报,培养小记者队伍等等,志同道合,友谊纯粹,直到老年,友谊仍存。益都四中学生崔炳信,在2020年教师节时还写文章回忆我指导他修改作文的情景。
参与修志工作及研究范仲淹以来,皆结识了不少的文友。这些文友的结识过程,一般都是先识诗文、而后再识人的,我的文友、志友分布神州多地。如黑龙江省的梁滨久,辽宁省鞍山市的邵长兴,山东邹平的曲延庆、平度市的杨新民、潍坊寒亭区的谭家正,山西省阳城县的刘伯伦,安徽省蚌埠市的李丛昕,河南省伊川县的范章等等。
《邹平县志》主编曲延庆是1990年的志友,是年12月他邀请我参加志稿评审会。会间,一日凌晨同登城南黄山(山上有烈士陵园),后来吟成《凌晨登黄山》一诗:
隐隐陵园路,沉沉肃穆门。
拾街浑是力,攀顶欲凌身。
碑耸山河壮,松青烈士魂。
指看灯海处,时忆战烟纷。
志书出版以后,我为《邹平县志》写了评论。1991年5月我又应邀到邹平参加“范仲淹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后来多次在一起参加志稿评审会和范仲淹研究会,成为极其要好的朋友。
我与青岛市《平度县志》主编、《平度市志》顾问杨新民结谊已经30多年,时有来往。杨长我两岁,他80岁生日时,我为他写诗,请青州著名书法家书写好,寄赠予他。两年后我生日前,他从南方购寄翡翠寿桃以赠;生日那天,由他女儿开车,偕夫人一起来为我祝寿,使我感动不已!
我与他共同评审青岛市即墨市志,东营市河口、东营区等多地的志稿,同登平度天柱峰,共攀青州云门山,携访即墨田横岛等等。友谊深深,情怀浓浓,我为他写过20余首诗词。于2009年至2010年间,我在养病期间,他多次问候,感而吟填多首诗词,《寄杨兄新民》七律诗写道:
知交齐鲁兄为首,
故谊悠悠识道同。
初骘牛城今古事,
又临河口往来风。
云门巅侧寻居士,
天柱山间拜郑公。
且待来春携手日,
欣观澎湃大潮雄。
现在,我与新民兄都已80岁开外了,但还常有微信来往,相互问候,传递诗文,打油逗趣,友谊日深。
《黑龙江史志》主编梁滨久是我难得的方志知己,我为其写诗20余首。在写此文之前,我们在微信中曾约定,写一篇记述两人友谊的文章。我已想好了题目:《方志为桥两地连——我与梁滨久的友谊》,也拟好了提纲。然而,文章还未写成,滨久先生竟突然与世长辞了!天丧我友,奈何奈何!于是,我不得不含泪写成了一篇怀思悼念的文章!
回忆以往,我与有些志友、文友的结交真是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像是河南省《辉县市志》出版以后,主编张海想请人评论志书,河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杨静奇向他推荐了我。于是张海便把志书寄来,并附信说明其意。我爽快答应了,并很快写好志评寄给了他。几年后,他又编辑出版了《苏门通览》,再请我评论,我也如期完成评文。时过多年以后,于2014年春天,他偕夫人一起远道来青州探望我,郑重地说:“不来拜见您,我过意不去!”表示深深的谢意。我留他们住了三日,又与家属陪他们同瞻三贤祠,共登云门山,浏览南阳河……同时写下了诗文,以作永远的纪念。还有,新疆《呼图壁县志》1992年出版以后,副主编刘树靖把志书寄来,请予评论,我写的论文刊发于《新疆地方志》杂志上。直到2006年昌邑“乾隆杯”酒文化诗赛颁奖大会上才认识,我们激动得紧紧拥抱在一起。再如山东安丘山区的原代课教师张振福,因同在山东《农村大众》教育版面上发表文章,于是结为莫逆之交。(他长子启瑞有专文记述,此处不予展开。)
多少年来,我友诗词,诗词佑我,相伴相拥,已逾60多个春秋。至2020年,我已步入八秩岁月,一路行来,与诗词相伴,友谊深深,润泽人生之路,陶冶精神世界,多有收益。而今,翘首望,诗境仍盈目;朝前走,诗心尚相陪。诗曰:
平平仄仄前行曲,耄耋之龄意境春。
顺应天然遵大道,诗心陪伴日迎晨。
(下) (张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