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凝道书院的办学盛况,在明代状元赵秉忠的《云门书院记》有所记载:
“青州旧有凝道书院,在郡治西南,堂室严翼,桧柏环拱,每青蘋白龙鳞起,若万壑喷巨浪,题曰‘书院松涛’,其创垂题咏载郡志。隆庆丁卯,督学者邹公善,讲明良知,羽翼圣道,设皋比函丈于此。一时贤哲师济景从,造士作人之盛,学士、先生迄今数能言。”
从“郡治西南”和“书院松涛”等表述来看,文中凝道书院就是松林书院。这一记载表明,隆庆丁卯年(1567年),山东督学邹善在松林书院“讲明良知,羽翼圣道”,传授“致良知”的阳明心学,维护儒家圣人之道,“设皋比函丈于此”,即在此设好讲席,亲自讲学,在他的影响下,一时间,贤德士子、院师硕儒,慕名而来,如影随形,汇聚书院,当时育人之盛况,学士、先生迄今有口皆碑。从描述可以看出邹善是深受其父思想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深受阳明思想之影响。可以说,邹善在凝道书院对阳明心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书院办学在隆庆年间再次达到高峰。
隆庆年号只存在短短五年,期间益都一县就考中党馨、邢玠、朱鸿谟等七名进士。据钟羽正《青州人物志》记载,⑥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的朱鸿谟在书院读书期间,邹善向朱鸿谟授“良知之旨”,而鸿谟却“心仪冀端恪公(冀錬)”,“尊濂洛关闽(指宋朝理学的四个重要学派:濂指周敦颐,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关指张载,因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矩旧如护要领”,坚持理学的信念不动摇,可见,朱对冀錬的理学理论非常崇拜。这也正是明代书院教育敢于质疑、不株守门户之见特点的体现。朱鸿谟在吉安府任推官时,洁身持法,风格方峻,杜绝请客迎往,时时与诸生谈经义,所陶冶皆成名。东林党领袖人物、大儒邹元标就是朱鸿谟的门生。邹元标一直称朱为恩师,尺牍往来不断。天启年间,邹元标任左都御史时,曾与冯从吾、高攀龙和青州的曹珖等在北京创办首善书院,讲“致良知”之学。万历八年(1580年)的进士蒋春芳当初也是“从邹颖泉(颖泉为邹善的号)受良知之传”,为从凝道书院走出的一代名儒。从王阳明到邹守益,再到邹善、冀錬、朱鸿谟、蒋春芳,再到邹元标、冯从吾等人,传统儒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薪火相传。
隆庆元年(1567年)春,邹善曾经带领学生去拜谒青州的范公祠,喝了北宋范仲淹给人治红眼病调制药丸用的“醴泉”(即现在的范公井)之水,有感于范公少年勤奋读书、为官先忧后乐的事迹和精神,当即作诗《谒范文正公祠酌泉有感示诸生》,对诸生进行现场教育,曰:“昔闻长白山,清苦无与比。独抱先忧念,推沟同所耻。……嗟予及诸生,黾勉迫芳执,勿忘千古期,请从长白始。”(石刻今存三贤祠)长白山,指山东邹平的长白山,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范仲淹是经过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邹善以范公的事迹来激励诸生,足见他用心良苦,也是其弘扬“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思想的体现。作为提学使者,负有领导、监督一方教育之责,邹善抓住一切机会,亲自执教,真是一位以育人为己任的实干家。邹善满腔热忱地把凝道书院的讲学活动启动起来,但他还必须在山东全省范围内巡察,书院教学在有序进行,邹善却不得不离开青州。令邹善没有想到的是,十数年后,全国大部分书院在一场浩劫中被毁,而松林书院也难逃厄运。
松林书院在一场浩劫中被禁毁
万历七年(1579年)阁臣张居正下令毁天下书院。《明史》称:“七年春正月戊辰,诏毁天下书院。”《明纪》记载稍详:“七年正月戊辰,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天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为公廨。”《明通鉴》更说明了禁毁的缘由。“先是原任常州知府施观民,以科敛民财,私创书院,坐罪褫职。而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等府书院六十四处。”⑦松林书院亦未能幸免。张居正禁毁书院的主要目的是整顿和强化思想控制。“科敛民财”只是一个借口,“群聚党徒”,“空谈废业”,“徒侣众盛,异趋为事”,是给书院妄加的罪名,真实原因是担心书院讲学会“大者撼摇朝廷,奭乱名实;小者匿避丑秽,趋利逃名”。在张居正看来,聚众讲学只是夸夸其谈,“虚而无当”,聚众清谈议政可能动摇社稷根本。
其实,从全国来看,明末至少曾经历过四毁书院运动。分别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万历七年(1579年)和天启五年(1625年)⑧。松林书院在嘉靖朝不但幸运地躲过了两次运动,反而办学十分兴盛。但最终没逃脱第三次灾难,万历八年(1580年)书院遭厄运,松树被伐,房舍颓坏,“所司奉行太过,遂赭其地而空之”(赵秉忠《云门书院记》)。清初著名文人安致远《青社遗闻》中记此事曰:“江陵相(即宰相张居正)时议乡校,贪吏承风,撤祠拉像,伐松柏,货千金入私囊,舆论痛惜不顾也。祠既废,碑碣为人取去作砧石,历代名区,鞠为茂草,君子悯焉。”⑨
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按察司副使高第、青州知府王家宾商议复其旧,而松林书院故址已经破败不堪,无法收拾,遂将原山东布政司衙门改造为书院,名曰“云门书院”,并请状元赵秉忠作《云门书院记》。此后的数十年,云门书院临时取代了几度辉煌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松林书院而成为青州府的最高学府。
注解:
①《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2007年第六期《教育与考试》,刘希伟)。②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319页。③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32页。④肖永明《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讲会的兴盛及制度化》引自明·徐阶《神道碑铭》,见邹守益《邹守益集》卷27,第1379页。⑤肖永明《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讲会的兴盛及制度化》引自耿定向《东廓邹先生传》,见邹守益《邹守益集》卷27,第1388页。⑥见夏永军、王岩《松林书院及其文化传承》(2015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8页房崇阳《青州的凝道书院》。⑦《明通鉴》(清夏燮撰)(中华书局2009年5月)。⑧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第77—8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史明《明末书院的创建与毁禁》,载《齐鲁学刊》1996年3期。⑨《青州史料笔记四种》(青岛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2页。